论历史情境命题

时间:2022-09-23 08:04:49

论历史情境命题

[关键词]历史情境,命题,高考试题,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13—0003—11

自新课程高考实施以来,历史科“新材料、新情境”的命题思路已经被写进考试大纲,成为新课程高考的标志性特点。摆脱过去“依纲靠本”的命题思路,采用“新材料、新情境”的命题模式已经成为当前历史科命题的主要模式。何谓新材料我们容易理解,然而,何谓新情境就比较费解了。从表面上看,“新材料、新情境”命题思路的出现,为的是解决教材一纲多本所带来的命题困境,但如果深究下去,我们依然面临着许多争议极大的问题:什么是历史情境?新材料与新情境有何异同?历史情境教学有何意义?历史虚拟情境有没有价值?历史情境命题的目标是什么?等等。本文以高考试题为切入点,谈谈我对历史情境教学和情境命题的思考。

一、历史情境命题的缘起和意义

从词义上看,所谓情境,就是事情发生的环境。情境包含两个要素:一个要素是人,没有了人就不可能有事情发生,也就没有所谓的情境;另一个要素是与人发生关系的环境,这既包括外部的物质环境,也包括当事人的心理环境。情境的新旧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某个情境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那就是新的,而学生以前是有所了解的,那么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旧的。

大体了解了情境的基本概念后,我们会碰到一个令人挠头的问题——就历史学科而言,所有的历史知识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下产生的,可以说,历史学科是一门天生就跟情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学科,为什么现在情境反而成为一个问题,并且要把它请回到历史教学和命题中来呢?

我们可以从课程和历史学两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从课程观念看历史情境教学和命题

从课程的角度来看,在原有的课程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了学生学习内容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或者说,我们的教学是一种去情境化的教学。学生学习到了很多书本的知识,但搞不清楚这些知识源自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实践,更谈不上有效地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国外有学者通过“水龙头问题”和“水龙头情境问题”的对比来说明情境教学与去情境的教学的异同:

例1:水龙头问题

在一所房子的院子里,水龙头的流量一直是每小时2.4升。已知不超过30立方米的水价每立方为62法郎,超过30立方米的水价每单位为102法郎,并且家庭的其他用水消费达到28立方米,问这个家庭两个月的水费总共是多少?(一个月=30天)

例2:水龙头情境问题

阿里刚收到水费单子。单子显示用水量很大。阿里认为这肯定弄错了,他的第一反应是很生气。接着他自忖:“说到底,难道我没有责任么?是不是因为我的水龙头漏水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也许我最好找人修一修。”

展示阿里收到的水费单子

你来帮助阿里做出决定。他是否值得找人修理水龙头?他计算了一下,每天水龙头流失的水可以装满一个容量为50升的水壶。他打听了一下,水龙头的修理费用是2500法郎。你可以利用上面的水费单子来得到帮助。

是否还可能有其他的原因,阿里需要去找人修理工水龙头吗?

例1属于去情境化的问题,这种问题我们可以解答,但却没有现实意义。例2就属于情境化的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这两个例子较典型地说明了情境化问题与去情境化问题的差别。事实上,中学里学习的知识都源自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都是在具体的生活生产情境中产生的,但由于知识的传授日趋专业化、规模化和程式化,最终不但是学生,连部分教师都搞不清楚所教的知识究竟源于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实践了。因此,在教学和命题中我们倡导情境化,不仅仅是为了改变教学与命题的思路,也是为了让我们的教学更加紧密地结合生活现实。

然而,具体到历史学科的教学情境化问题,其理论阐述和实践操作都远比其他学科要复杂。历史学科的教学情境化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指如何把该学科的知识运用到新的实践中;第二种情况是指如何从情境化的角度去理解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人和事。前一种情况是所有的学科都会面对的,所以并没有太大的歧义;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存在重大分歧的是第二种情况。

把学科知识运用到新的实践中去,国外有学者把这样的问题情境称为“靶向问题情境”意为这样的问题情境靶向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的一个问题。这样的情境问题与过去的去情境问题有什么区别呢?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例3:(1998年全国高考)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相继取得胜利后,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成立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而西班牙属拉美殖民地却建立起一系列独立国家。试从两个独立战争的背景和进程说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例4:美国(18世纪末——19世纪末),自由之地?

你是个记者。你工作的日报着手围绕“美国,自由之地?”这一主题发表系列文章。你负责撰写一篇关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这一时期的历史文章。你为此用心准备这一次访谈,收集了一些有关这一时期历史的恰当资料。

1.在分析和比较这些资料之后,提出五个问题,把这些问题按照逻辑组织起来以更好地准备访谈。实际向历史学家提出的问题将以这第一份问卷为基础来建构。

2.不要忘记在其中使用在课堂上看到的一个概念(殖民、危机/增长、人口流动、社会分层、自由主义、民主/专制)。

以下呈现详尽的素材,素材略。

例3就属于去情境化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所有熟习教科书知识的学生都是能够回答的,但回答这样的问题,其意义仅仅在于历史知识的传承,并没有实际生活意义。例4就属于所谓的“靶向问题”,学生的身份如同有固定职业的成年人,要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

应该指出的是,把学科的内容生活情境化是历史学科教学的一块短板,与中学的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科并非一门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学科,因为对个人而言,历史学科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往往要在国家和民族的层面上,历史学科才能够彰显其价值和意义。一个人不懂语数外、理化生,甚至地理、政治,都可能对他的生活带来不便,但如果他不懂历史,其生活质量并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诚如李剑鸣教授所言:“对个人而言,历史也许是可有可无的,一个人丝毫不懂历史,照样可以过自己的日子;但对于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历史则是不可或缺的,它是群体认同和文化赓续的基点。”因此,尽管对例4这种情境教学我们没有太大的异议,但使用面是有限的,我们充其量也就是把学生模拟成为记者、编辑、导游、导演、小历史学家等。历史学科运用得更多的还是第二种情况,即如何从情境化的角度去理解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人和事。

上一篇:中职护生职业形象教育探究 下一篇:中古史关于宋史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