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骆驼祥子》中惯用语存在原因和作用

时间:2022-09-23 07:21:13

浅析《骆驼祥子》中惯用语存在原因和作用

摘 要:《骆驼祥子》中存在大量惯用语,这与作品描写对象、语言环境、作者的语言选择偏好、作家生活经历有关。这些惯用语,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同时它具有鲜明的感彩,能够反映人类的讽刺、幽默的语言趣味和爱憎分明的情感。

关键词:《骆驼祥子》;惯用语;存在原因;作用

引言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语言极其口语化。究其原因,我们发现这与他大量运用惯用语有关。惯用语是一种包含三个及以上音节、构成成分和结构相对固定、意义具有整体性的固定短语。本文试图从存在原因和作用两方面考察论述。

一、《骆驼祥子》中惯用语存在原因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成书于1937年,全书约15万字,共用了131条惯用语,共出现160次,惯用语的数量较为丰富。我们对比巴金《家》:《家》全书约为29万字,共用了26条惯用语。对比它们原因有下面几点。首先,他们生活年代一样,年纪相仿。老舍生于1899年,巴金生于1904年。第二,成书背景类似,描写的年代相差不远。《骆驼祥子》成书于1937年,描写年代是上世纪20年代末;《家》出版于1933年,描写的是时期。第三,他们文风相似。

1.1描写对象与语言环境

《骆驼祥子》描写下层车夫的生活,全文充满市井气息,惯用语符合这样的语言环境,《家》描写五四时期成都高家公馆的生活,全书共29万字,但惯用语很少,只有26条,而且过于市井气的惯用语没有。

(1)至于讲价争座,他的嘴慢气盛,弄不过那些老油子们。(一)

(2)觉新说:“……你答应几个“是”字就走出去,把一切都忘到九霄云外,好像没有听见他说过什么一样……”(巴金《家》九)

例(1)“老油子”指处世经验多并油滑狡黠的人,这两例中惯用语都充满了市井气息。例(2)中“忘到九霄云外”比喻把事情忘得一干二净,《家》没有类似“老油子”之类市井气息浓厚的惯用语。

1.2作者的语言选择偏好

《骆驼祥子》的人物对话中惯用语出现了48次,45条,人物心理活动中出现了15次,14条,作者对人物动作、环境的描写中出现了97次,79条,(有些惯用语用在了好几个场景中,导致这里的总条数超过131),而《家》中的惯用语人物对话中出现了17条,人物心理活动中出现了5条,还有4条是作者对人物的描述。这里可以看出在对事物、动作等进行描绘时,老舍喜欢用生动活泼的惯用语,而巴金喜欢用直白简单的话。

(3)过了这村便没有这店!这么一想,他连虎妞的那回事儿都不想发愁了。(十一)

(4)屋里连落个针都可以听到。(十九)

(5)“冲进去,不管三七二十一,冲进去再说!”(巴金《家》八)

(6)这个家庭如今走着下坡的路了。(巴金《家》三十三)

例(3)“过了这村便没有这店”出现在祥子的思考中,例(4)“落个针都可以听到”用在描写环境。例(5)“不管三七二十一”为学生和督军府士兵的对话中出现的,例(6)“走下坡路”为高老太爷在思考高家的前途。虽然《家》中也有惯用语,但数量很少,这与巴金的描述手法有关。

1.3作家的生活经历

平民出身的老舍自幼便接触了大量的通俗民间艺术,因而,他的作品会在不自觉中受到这些影响,大量运用口语色彩浓厚的惯用语。巴金出生于地主官僚家庭,受西方影响深远,作品语言朴素自然。

二、 《骆驼祥子》中惯用语的作用

运用惯用语相对于平白直述,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形象含蓄幽默。

2.1惯用语可以形象描绘人物,塑造典型人物

(7)他(祥子)是愿意一个萝卜一个坑的人。(五)

(8)真要是在这一夜里丢了东西,自己跳到黄河也洗不清!(十二)

(9)在巡警眼中,祥子是头等的“刺儿头”,可是他们也不敢惹“刺儿头”。(二十一)

(10)武的既拿不出手,只好给自己个台阶,她是逗着小福子玩呢……(十九)

(11)“地道窝窝头脑袋!……”(六)

从例(7)、例(8)两例的惯用语我们看到一个老实本分、爱惜名誉的祥子,而从例(9)、中的惯用语我们知道祥子变成了巡警眼中都头疼的地痞,好吃懒做。从例(10)、例(11)的惯用语,我们看到了一个欺软怕硬、看不起穷人的虎妞形象。这些惯用语的运用,生动地描绘了祥子和虎妞两个形象,塑造了“虎妞”和两个截然不同的“祥子”的经典形象。

2.2惯用语可以描摹世态环境,表现社会环境的阴暗

(12)万一兵们再退回乱山里去,他就是逃出兵的手掌,也还有饿死的危险。(二)

兵应是保护百姓的,而祥子居然被兵抓了,想“逃出兵的手掌”,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混乱。另外,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祥子在那样的环境中生活哦,从一个勤劳本分、小心翼翼的车夫变成一个好吃懒做的“刺儿头”,可见当时的社会有多阴暗。

2.3北京特色惯用语的运用,充分展示地方特色

(13)也许虎姑娘一怒,对老头子说几句坏话,而把那点钱“炸了酱”。(七)

(14)瞧准了再放手钱,不能放秃尾巴鹰。(八)

例(13)“炸了酱”是将东西硬扣下、吞没的意思。例(14)“放秃尾巴鹰”为全部丢失,这两例惯用语都是北京话里面特有的,老舍恰当地选用富有北京风味的方言俗语,使作品更有地方特色。

2.4惯用语能反映讽刺、幽默的语言趣味和爱憎分明的情感

(15)“地道窝窝头脑袋!……”(六)

(16)万一老头子真翻脸不认人呢,她自管会闹,他要是死不放手财产,她一点法儿也没有。(十六)

(17)谁不知道祥子是头顶头的棒小伙子。(十九)

惯用语具有鲜明的感彩,例(15)为虎妞讥讽嘲笑祥子,例(16)说刘四爷“翻脸不认人”,例(17)为褒奖祥子是一个很棒的小伙子。从这些惯用语我们看出了老舍的爱憎之情。

结语

《骆驼祥子》中惯用语数量很多,通过比较《家》,我们知道这与作品描写的对象和作家的经历、生活环境有关。老舍对惯用语的运用,对北京口语、俗语的锤炼与妙用,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地域特色,同时也提高了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这些惯用语活泼生动,使得整个作品的风格也形象生动。惯用语具有鲜明的感彩,能够反映人类的讽刺、幽默的语言趣味和爱憎分明的情感。

参考文献

[1] 巴金.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 老舍.骆驼祥子・二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3] 马尔华.老舍作品中惯用语的语义构成及修辞作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6(4).

[4] 马国凡,高歌东.惯用语[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

上一篇:张爱玲爱情观叙议 下一篇:《近思录》与《中庸》《大学》文本的内在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