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粮食踏上新征程

时间:2022-09-23 05:25:29

新常态下粮食踏上新征程

自党的十以来,我国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八项基本要求和规划的宏伟蓝图,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在各个经济领域展现生机勃勃的新气象,开创出充满希望的新成就、新风气、新局面,以及新挑战,营造出一种趋势性的新常态。这是客观经济环境变迁和客观规律发展使然。

具体到粮食层面看,新常态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着“五大难关”:一是,如何改革和健全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以解决谷物“价格天花板”问题。目前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国内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居高不下。国内谷物价格比国际市场大体要高10%-15%。二是,如何减轻日益加剧的资源要素压力,保障农业粮食生产的“警戒线”。三是,如何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恶化,确保“健康产能”。四是,如何培养和造就现代职业农民,解决农业粮食“后继无人”之忧。五是,如何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快速变化的不确定性,以保持农业粮食产销的稳定。此外,在后金融时代,国际市场上农产品价格风云跌宕,国内农业粮食必须应对其不确定因素。除上述外,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的严重压力,即经济增长进入速度换挡器,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在上述大背景下,应对新挑战,化解新风险,就成为我国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必须采取的战略步骤。

一、从新发展、新挑战中辩证认识粮食新常态

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促进下,我国农业粮食取得了“十一连增”的辉煌成就,国家粮食储备充裕,市场供应充足,粮价基本稳定。与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相对照,粮食流通行业也呈现出新发展、新变化、新格局、新态势和新挑战,在有些方面正在形成新常态。这是客观经济环境变迁和客观规律发展使然,必须正确看待和对待粮食新常态的特征。

其一,粮食供求“紧平衡”将成为长期的新常态。伴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全国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城镇总人口已达到7.11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为52.6%,城镇人口的粮食消费水平比农村高出30%以上。我国粮食消费仍然呈刚性增长趋势,每年大体新增粮食供应量400万吨。与此相对照,目前我国居民粮食消费呈现多样化、优质化、保健化、安全化、方便化的发展态势,在消费结构中消耗粮食多的动物性食品增长迅速。由于城乡居民食物结构迅速转变,导致饲料粮需求量快速增长,已占据粮食总消费量的第一位;居民口粮需求量仍然呈刚性增长,居第二位;工业用粮持续增加,占第三位;种子用粮稳中稍增,占第四位。在三大谷物品种消费结构中,饲料消费玉米大体为65%,工业消费玉米为28%,食用消费与种用为6%。从发展趋势看,粮食“紧平衡”将成为长期的新常态。其二,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正在成为新常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无疑,我国粮食流通改革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已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流通体制和市场体系。然而,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处理好,粮食市场机制的作用还发挥的不充分,致使产生“政策市”过强、“市场市”过弱的问题,进而在粮食主产区形成“稻强米弱”的现象。鉴于此,在新常态下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成为深化粮食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有机结合起来。政府和市场之间不是此消彼长,而是共生互补的关系,经历了逐步演变、与时俱进的过程。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进一步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不可缺少,最重要的在于创造条件,保障市场充分发挥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新常态下,将进一步深化粮食价格体系改革,调整和改革粮食价格机制,探索和创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和实施机制,促进市场真正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其三,积极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正在成为新常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我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粮油资源配置是必然和必要的、正常的国际贸易行为。鉴于我国国情、农情和粮情,在全面贯彻落实“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新战略中,适量增加国内市场需要的农产品是积极的国际贸易行为,对贸易双方都是有利的。就我国而言,适量进口国内需要的农产品,等于进口我国需要的耕地和淡水资源。在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根据国内市场需要、审时度势适量进口大豆、奶类、食用植物油等产品,是对贸易双方都有利的国际贸易,正在成为新常态。其四,依法行政、“依法治粮”正全面成为新常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两个决定”,被誉为“姊妹篇”:前一个“决定”绘制出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总蓝图;后一个“决定”绘制出我国依法治国的总蓝图。党的三中全会的决定把依法执政确定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建立法治政府、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这为新常态下“依法治粮”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要求。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行业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迄今,全国大部分市、县两级粮食行政部门都设立了监督检查机构,为履行粮食行政管理职责奠定了基础;加强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的监管和服务,完善粮食收购准入制度,严格规范粮食收购资格审核行为;积极稳步推进《粮食法》的制定,以及加快粮食法规建设等。随着彻底全面转变粮食行政职能和简政放权,粮食行政部门的一项主要职能在于加强监督和监管,以法律法规体系保驾护航,“依法治粮”将成为新常态。其五,要素资源约束压力日益加重成为新常态。耕地、水源、能源等是粮食产业不可缺少的要素。从发展上看,我国将长期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其主要表现包括:耕地不断流失、人均面积缩减,尤其是优质耕地不断缩减。目前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到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在现有耕地中,有60%缺乏灌溉水源,中低产田占78%上下。与此同时,水资源严重短缺。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20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我国实际供水总量5200亿立方米,人均440立方米,比国际水资源警戒线1000立方米低560立方米。加之淡水资源污染严重,以及水资源浪费量大,农业灌溉水利用率只有30%,导致水资源短缺加剧。此外,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面积迅速扩展,全国沙漠化总面积达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草地大面积退化,年均严重退化面积达3000万亩。加之目前一些地方在房地产开发、城区改造和各类园区建设中,乱占耕地、城郊菜地甚至基本农田的现象屡禁不止,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越来越凸显。上述表明,我国水土资源约束压力日益加重,成为我国农业粮食的新常态。其六,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成为新常态。从历史角度考察,自工业化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对农业粮食生产带来了严峻挑战,也严重威胁粮食安全。我国是世界上多灾国家之一。其频度之繁、强度之深、广度之大,真乃罕见。所发生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气候灾害,像旱灾、洪涝、霜雪等;生物灾害,像蝗虫等;地质灾害,像地震、泥石流等。各类严重的自然灾害,给农业粮食生产带来巨大损失。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2007年)的评估数据,升温幅度在1-3℃时,粮食生产能力增加;超过这一幅度时,粮食生产能力降低。又据专家们较普遍的看法,30年来气候的变化对全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种植北界向北移了4个纬度。这一方面对农业粮食生产带来了益处。但另一方面,气候的变化也使冬小麦、玉米和双季稻的平均单产分别减少5.8%、3.4%和1.9%。同时,因水资源短缺,我国每年遭受干旱面积高达1800万公顷到3200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2%-22%。总之,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已经成为威胁农业粮食产业发展的一种严重挑战,必须采取重大措施应对这种新常态。

二、积极适应新常态,从容迈上新征程

党中央、国务院把管好和守住“天下粮仓”、确保“粮安天下”,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任务,进而把保障粮食安全提升为保障国家整个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国家战略。实施这一战略,是我国适应新常态、应对新常态的重大举措。作为粮食工作者,必须从宏观的视野出发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正确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主动引领新常态。当前,我国粮食行业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积极适应新常态,从容迈上新征程。

第一,从容应对,顺势而为。新常态下谋求新发展,必须保持战略上的、稳定的平常心态,顺势而为。也就是说,既要有坚定的心,又要有冷静的心,更要有火热的心。所谓坚定的心,是指保持战略定力,保持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加强克服隐伏新风险的信心。所谓冷静的心,是指在宏观经济上保持“忧患意识”,摆脱“速度情结”,消除“换挡焦虑”,坚持“底线”思维,清醒理智,从容应对。所谓火热的心,是指积极主动,勇于探索,锐意改革,积极推进经济健康发展。所谓健康发展,尤其要注重顺势而为,在积极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带来冲击的过程中,必须审时度势保持经济合理的增长速度。如前所说,由于客观条件的变化,我国经济必然、也必须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即经济增长速度既不可过高,又

不可不及。第二,创新调控,稳健而为。适应经济新常态,不是被动保守,而是需要勇于探索,锐意改革,积极推进,提高质量。当前我国经济增速的回落,不是经济循环周期的下行区间,而是经济增长阶段的根本性转换,肯定要告别过去那种高速增长的方式。基于此,必须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顶层设计,创新和转变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尤其要把创新宏观调控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从“只盯增速”转变为坚持“区间调控”,使调控更从容;从“事后急救”转变为保持“底线思维”,使调控更前瞻;从“大水漫灌”转变为保持“定向调控”,使调控更精确;从偏重“GDP”转变为更重“质量效益”,使调控更科学;从单一需求管理转变为引入“供给管理”,使调控更长效。坚持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精确调控,就能稳健推进,掌握发展主动权。第三,转型升级,增效而为。质量效益是经济发展的生命。质量效益高低取决于发展方式。应对经济新常态,必须摒弃过去采用的粗放型、低效率、低效益的增长方式,转变为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发展方式。必须积极促进农业粮食产业转型升级,转上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粮食组织经营的道路。这就要求在宏观调控上把“转方式、提质量、增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际上,进入经济新常态,意味着我国整个经济也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打造中国经济(包括农粮)升级版,提质增效。为此,就必然要爬坡过坎,从粗放到集约,从低端到高端,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任务更加艰巨。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从要素投入驱动发展转向创新驱动发展,即通过创新发展模式和自主科技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包括提升资源重新配置效率和技术进步效率。这意味着,投入等量的要素,生产效率却能大幅度提升。结论是:挖掘包括农粮在内的经济增长潜力根本,在于大力推动其转型升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第四,稳中求进,为民而为。要平稳地度过经济新常态,需要大力完成三方面的任务:一是化解“旧常态”下形成的深层矛盾和隐患。如化解隐伏的财政金融风险、消除过剩产能,让丧失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产业和企业平稳退出等。二是要形成以创新驱动为主的新增长引擎。即增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包括创新理念、创新动力、创新路径、创新方式和创新科技。三是实现包容性发展,让人民群众公平地享有参与现代化进程、公平地享有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体面发展的机会。这三点具有内在的关联性,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实质上,完成以上三项任务,就是通过深化改革,实现“稳”与“进”的最佳结合,弥补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短板;也是以深化改革开路,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持续提升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消费贡献率,更好地改善民生,即实现就业充分、企业盈利、财政增收、风险可控、资源环境改善。第五,加强基础,为安而为。在经济新常态条件下,确保粮食安全更需要警钟长鸣,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实现“粮安天下”的目标。当前,必须进一步做到五要点:(1)必须坚持和加强农业粮食的“双基础”地位。尽管农业粮食的总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占的比重下降,但是农业粮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依然不失其基础地位,更需要加大支持和扶持力度,提高其综合生产能力。(2)必须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粮食新战略,贯彻落实“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特别是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确保品质质量安全。(3)必须依法行政,强化监管,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公平、公正监管全社会粮食流通。(4)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新形式,特别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价格体系,探索和创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5)必须加强抵御粮食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的实力和能力,牢牢掌握国家粮食主动权,把“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有机结合起来。以上“五个必须”,是粮食行业适应新常态、迈上新征程的必要步骤。

上一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普惠金融发展探究 下一篇:粮食供求及“十三五”时期趋势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