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思 11期

时间:2022-09-23 04:44:32

教学理思 11期

摘 要:教学理思是针对语文教学过于情感性与随意性而提出,它也是语文教学改革必然遇到的节点。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理思必然会浮出水面,引起教师重视。教学理思包括教学设计从教学走向课程,教学过程从随性走向灵性,教学内容从纷呈走向适切。

关键词:教学理思;成长点;语文教师;素养

“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于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吕淑湘先生发出这个感叹已过去三十几年,本世纪初掀起的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也已经过去十几年,但语文教学效果不佳的事实还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回顾语文新课改历程,经历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钟摆,“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博弈,语文“教什么”的争论,“教课文”向“教语文”美丽转身的热议。那么多教师,那么多专家,那么多年了,那么辛苦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根本原因到底在哪里?可以肯定,这与多年来语文教学过于强调激情奔放、过于强化感性有直接关系。因此,“教学理思”成了语文教师提升教学素养新的生长点。

一、对教学理思重要性的认识

“理思”,即理性思维的简称。“教学理思”强调的是在语文教学中适度引入理性思维。语文是情感性极强的母语学科,是以阅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是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体系。教科书所选课文皆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丰沛的情感彰显了浓厚的人文色彩。多年来语文教学过于放大这一特点,感性思维是否占优势,课堂情感是否丰富,言语表达是否煽情等成为评判语文教师的标准。以情境是否创设、情感是否体验、感情朗读是否到位、道德教化是否有效等为评判语文课的标准。久而久之,语文教学的理思就自然矮化、边缘化。《学会生存》一书指出:“今天的教育面临着一件使人着迷的任务,即发现如何在理智训练与感情奔放之间求得和谐平衡。”可见教育缺乏理思是个全球问题,而我国更是应当引起注意。在语文学科中适度引入理思,成为教学的当务之急,是走出“高耗低效”的必经之路。

随着语文教学的研究深入,教师对于“单元整组教学”“略读课文教学研究”“阅读能力分类和分层”“教教材还是教语文”等系列问题已形成共识,这是一种不自觉引入教学理思的表现,是把语文教学引向本质、规律的好兆头。

语文教师缺乏教学理思要甚于其他学科,一是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大,一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思维、先进的教学技法,严重冲击着教师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结构,教师正处在新的知识和结构没有储备和重构、原有过时的知识储备和结构没有清除和解构之间。二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给教师带来获取信息便捷的同时,由于提供给教师现成的内容和信息过多,戕害了教师的理思。现今多数教师已经没有原创性的文本解读、教学设计、练习设计和拟定试卷。三是语文公开教学盛行,公开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研究的方式无可非议,但受“舞台表演化”的限制,淡忘学生真实学习需求和真正的发展难以避免,而公开教学的“示范教学”引领力不容小觑。因此,激活教师个性思维、提升教师教学理思是促进教师内涵发展和教学素养的关键之关键。

二、教学理思涉及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设计从教学走向课程

“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这是衡量一位教师教学理思水准、课程理念的重要指标。多年来教师习惯于《语文教学大纲》的思维与做法,一直试图“解决教学问题”,对教材的研究、对练习的设计、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落点都在教学上,认为教学是完成课程任务的唯一途径,教学是达成课程目标的唯一手段。事实证明,只做好教学层面是不够的,因为教学受诸多因素限制,教科书的编写、教师的配备、学生家庭教育情况等等,任何一项因素都有可能深刻地影响到教学的目标、进程和结果。可见,教学问题还是语文课程的末端问题而不是本源性问题。语文课程的本源性工作应该是课程建设,要以课程的视角研究教学问题,如“单元整组”教学设计、“模块备课”可以打通课文之间的界限,让训练项目集中起来;建立班级读书会,培养学生大阅读的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有效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语文运用能力。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课程的建设者。要实现这一角色转变,教师起码要做好三件事。一是重新构建课程目标体系。指的是因学校、学生和师资而异,把课程目标细化、具体化、阶段化。如像一二年级朗读要作为教学目标,三年级以上朗读作为教学手段,默读才是中高段的教学目标。又如“读正确”,一年级的要求是不丢字、不添字;读准字音;读准轻声;调控声音。

二是架构新的课程方案。现存配套的课程方案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只是一种教师学习和参考的资源。具体方案要有教师个体或团队来制定。如编制校本识字写字方案、阅读指导方案、习作教学方案等。

三是完善学科评价方案。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测试进行细化,如编写基础知识测试、阅读测试、习作测试。阅读测试指向学生的阅读策略和阅读能力,习作测试分应用性习作和自我表达性习作等,测试内容要全面覆盖,突出重点。

课程建设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非常好的道路,教师在参与课程建设的同时,能够思考清楚很多有关教学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从随性走向灵性

语文课堂教学过于感性和随性是多年的通病,就教材而教材,就词句而词句;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想教到什么程度就教到什么程度。这种情况导致教学缺乏相对统一的底线,这也是教学效果差异的原因所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度引入理思,可以让学生的感情体悟、知识积累丰富、饱满、厚重,充满智慧与思想的灵光。

首先是识写。如果说文章是一座大厦的话,那字词就是构成这座大厦的一砖一石。字词教学有了理思的渗透,就不仅仅停留在会读、会写、会默写这个基本层面上,而让字词的“音、形、义、识、写、用”落实得更扎实,大多源于对字词情感温度的揣摩,对文化溯源的追思。如教学《养花》中“秉烛夜游”的“秉”字时,教师可依次出示“秉”字的篆书、隶书和楷书。在认读的基础上,补充《说文解字》中对“秉”的解释:禾束也,从又持禾;会意字,手持禾示其意。再结合《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①拿着,握着;②掌握;主持;③古代容量单位;④姓)。最后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指导书写和确定部首(禾)。这看似简单的过程,却从字源、认读识写、古今义比较、意思解释、联系语境理解等环节完成了“秉”字的识写目标。

其次是品悟。对文章品读、品悟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品悟涉及到文章的遣词造句与谋篇布局。如有教师教学《穷人》时设计了尝试心理活动描写练习:(1)桑娜来到西蒙家,看到邻居西蒙死了,两个孩子却睡得香甜,此时,她会想些什么,请写下当时的心理活动(可以尝试用一用省略号、问号和感叹号)。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桑娜想______________想到这儿,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2)交流心理活动描写。(3)教师反诘,探寻小说主题:为什么擅长心理描写的托尔斯泰在文中一个字也没有写?(4)教师总结提升:托尔斯泰曾说“没有单纯、善良、真实,就没有伟大”。抱回孩子的一刹那桑娜什么也没想,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就是一个将善良深深刻进灵魂的桑娜。这样的练习让学生跳出了文本,对文章的整体构思和谋篇技巧进行了追问,回到了对文理的探索上来,使学生品悟的收益更加丰满,语文味更浓。

再次是情感。语文是情感性很浓的学科,如何使学生情感体验厚重、深沉是语文教学备受关注的难题。我国古代教育家早已认识到情感的积淀必须含有“识理”和“情绪”两个因素,只有识理而没有情绪的因素,或者只有情绪而没有识理的因素,都不能构成真正的情感积淀。如鲁迅先生的散文《秋夜》的开头:“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只有让学生经历起初觉得太嗦,后来才明白鲁迅先生正是借这种单调、重复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一种孤独、寂寞、无聊情绪的高超艺术。经历了这个过程,学生的情感体验才会得到升华,变得厚重,文本的形象才能生动地扎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

最后是心性。心性,主要指性情,心性有浮华与稳定之别。如教师教学《印度洋上生死夜》时,设计了这样一对矛盾冲突:皮埃尔爱他妻子吗?在皮埃尔成为英雄后,人们会怎么议论他?这样的讨论是非常尖锐的,在情与理的交锋中,学生的认识也渐渐清晰:为了挽救更多人的生命,皮埃尔忍痛放弃妻子的生命。在妻子垂危之际,他心如刀绞,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妻子离死神越来越近。妻子是皮埃尔深爱的人,可是危机关头,义不容辞,他只能选择舍己救人,这怎能不令人感动!最后教师请学生以皮埃尔的身份表达内心的痛苦与对妻子的思念,将他当初做出抉择时的矛盾和痛苦呈现在了大家面前。当这种矛盾与追问由对立走向融合的时候,学生的心性会趋于稳定,会沉淀为人生智慧。在教学中理性思考与强烈的情感体验相比较显得要轻得多,少很多。但我们不能因为它轻而少就忽视它,相反,正是这不多的理性思考,才使得情感体验变得厚重,有了净化和升华的空间,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永恒生命力,感人至深。

(三)教学内容从纷呈走向适切

语文课堂“教什么”涉及到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和学生最适切的内容。所谓“适切”,即语文教学内容适合儿童的成长节律,能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促进儿童语文素养的持续提高。

首先,从儿童天性看“雅”“俗”。目前教学内容的载体――课文,“重雅轻俗”严重,“文质兼美”成为选材的唯一标准,很少顾及到儿童认识世界是“重俗轻雅”。儿童认识世界是从身边最简单事物开始,从认识爸爸妈妈、桌椅板凳、冷热新旧等开始。成人世界的生活准则对于儿童来说,未必是金科玉律。儿童有自己的是非标准,热爱游戏和追求快乐是学生的天性。所以要从儿童的“雅”与“俗”标准出发,守住儿童天性中不可替代的珍贵的人生价值,守住儿童永远不丧失自己特别的眼光。往往是当你选择的内容不想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成了“教育”孩子最好的语文教学内容。

其次,从儿童悟性定“深”“浅”。小学阶段是母语学习的关键期,正是儿童阅读理解与领悟发展的敏感期,即儿童阅读悟性的关键期。儿童悟性的高低取决于所读作品意蕴的丰富性与深刻性,以及解读具体作品的策略性知识。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具有巨大的学习潜能,倘若低估了儿童的阅读能力,教学滞后于儿童的悟性,就会错过儿童语言的最佳发展期。“长短”与“深浅”都不是儿童阅读的主要障碍,关键取决于学生阅读时是否能自主构建文本意义。简而言之,适切的教学内容,就是文本的深浅程度刚好是儿童能努力解读透彻的;适切的教学内容,也就是授予具体方法刚好是儿童能自如运用的策略性知识。有什么样难度的文本,就用什么样有用的方法,这就是最适合儿童的教学内容。

再次,从儿童耐性取“多”“少”。在儿童的生命节律中,既有敏感期,也有低潮期。每一个儿童面对浩如烟海的学习内容,其学习的承受力和耐受度是有限度的,超过或者达不到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处在耐性可允许范围,则为最适合儿童发展。偏重头脑思维的语文学科教学不像运动技能学科教学内容可以测量,主要凭借教师的经验。一篇课文涉及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方方面面,如果把每个可能涉及的角落都教给学生,往往是好心办坏事,适得其反。唯有视儿童的耐性(可接受程度),有选择地取舍,将有限的时间聚焦在一两个内容上,才能真正打开儿童的阅读智慧之门。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能在文本最精华之处做长久的停留,有足够的时间精心品味、用心欣赏。

最后,从知性分先后。母语的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的最大区别是“先能后知”。儿童从出生起就浸润在大量的母语实践活动中,自然就具备了基本的听说能力。而学校的语文教学,是在儿童已有的语感基础上进行书面语文的教学,促进儿童语感与语识的同步并进,既能且知。因此,语文教学常常遵循“举一反三”的原则,是在大量语言实例的学习与语文素材的积累之后,才有理性的语言知识的揭示与运用。

学生的语文学习应从感性逐步走向理性,而教师的教学应用理性来引领学生的感性,使学生的语文能力从感性走向深沉、深刻,用理性来把握语文天地。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王晓奕.寻找适切的教学内容[J].小学语文教学,2011(5).

[3]陈晓冰.理思,激活儿童灵性的语文密码[J].小学教学(语文),2011(4).

[4]李怀源.语文:从教学到课程[J].语文教学通讯,2011(4).

[5]傅登顺.教学敏感:语文教学新的聚焦点[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5).

上一篇:平等的博弈 下一篇:指引学生触及数学的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