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创新性人才培养与选拔的基石

时间:2022-09-23 03:37:30

诚信是创新性人才培养与选拔的基石

在科技兴国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与选拔被提到了相当高的高度,成了新世纪整个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创新性人才培养与选拔需要探索的问题很多,具体如何落实也非易事。但就笔者看来,诚信是创新性人才素质构成的最基本要素,它在创新性人才培养与选拔体系中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一、在现代社会中,个人要想获取创新能力发展所需的各种物质、精神条件,就必须具有诚信品格,否则将无法

自立于社会

人既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是离不开社会之光普照的。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是在与他人进行交往,与社会开展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等实践过程中实现的,其离不开诚信的保障。诚信是人和人之间能够正常交往、社会生活能够稳定、经济秩序得以保持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是一个诚信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意识到诚实信用是最根本的道德原则规范和品质。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即守信是任何社会群体必然要求个体遵行的普遍礼俗和道德规范,否则整个社会就不能维系。这并非先验,而是为了人类总体的生存。诚信是人类的美德。对一个人来说,诚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也是每个公民的道德责任,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人们在交往中,相互信任是相处的基础,“诚信”二字是其关键所在。可以说,只有坚持“诚信”,才能使各种道德相应地发挥作用,进而实现社会关系和谐与天下太平。

现代诚信观念不仅是一个处理个人之间的“私德”,更是一个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公德”。要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同和赞许,其关键则在于一个人是否有美德。品德高尚的人会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同和赞许,而品德败坏的人则会遭到社会和他人的谴责与排斥。有关于此,爱因斯坦的见解可谓入木三分。他认为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想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动物,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交往日益普遍和复杂,人与人的关系已主要不是建立在道德情感上,而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人际关系如果缺少了信任,就势必导致紧张和冲突,难免会陷入人人自危的状态。可见,如果人人都能讲求诚信,则不仅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敬业乐业的职业道德,使社会稳定而有秩序,而且还可以使人内心世界充实,拥有最健康的心态和精神生活,获得人生的幸福。

二、从人的心理素质来看,诚信的品格与人的智力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成长大为关联

心理学对人才问题的研究成果表明,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人才的成功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稳定、正常、健全的心理状态,是促进人的创造才能发展的基本条件。具有诚信品格的人会在内心忠实于自己,在外部则行其真心所欲行,愿意努力发展其身心潜力,一旦发现问题或选准目标时,非求得水落石出不可,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把本身的知识和能力运用于创造之中,并能在创造中获得满足感,对于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坦然接受,并积极努力获得解决的方法。

一棵树要长大成材,就必须从苗期开始培养,有弯曲的地方就要予以矫正,到树形定型之后,方可放手让其成长,直至成为参天大树。对此,《诚实的孩子》一课中的列宁勇于面对错误、承认错误的品质做了最好的例证。试想,如果当时列宁没有这种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不仅不会成为诚实的孩子,更不会成为一代伟人。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如果具备了这种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一旦走入社会,就会以良好的心态置身于人际关系中,相信自己、肯定自己、看清自己,迅速融入工作环境,以勤奋消除惰性,以进取推开茫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实际行动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从人的心理素质来看,勇于面对错误是与诚信密切相关的一种品质。承认自己的不足、错误,就是敢于批判自己,改变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克服心理障碍讲求诚信,才有可能发扬自己的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进而使一个人更加成熟起来。

三、诚信有助于培养个人求真的能力,激发创新意识的产生

诚信本身就是真、善、美的统一,真是诚信的基础。换言之,诚信的确立就是求真的过程。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求真,需要创新、突破常规。在某种意义上说,诚信和创新也就是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关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解放思想。”一个人在观察思考时,只有在没有束缚的状态下,才能使思维宽广,才可能接触较大的知觉范围,因而能广泛地获得信息,从中发现他人所不能发现的新现象和新事物。

从当今时代和社会需要来说,诚信是一种最基本和最核心的道德品质和规范,集聚了美德伦理和规范伦理的精华,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基石。一个没有诚信美德的人是不可能获得并拥有真正成功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和造就合乎社会发展、社会进步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育人的目的决定了教育必须严格遵循诚信原则,立足行业职责,大力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水准的合格人才。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应进一步加强诚信教育,继续在学校教育中实施以教育、引导为主,以管理、规范为辅的诚信教育培养模式,加强管理,严格要求,将诚信的美德融入到学生学习和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视听言行、仪表风范都合乎诚信的要求并成为诚信的载体,及时制止学生中不诚实、没信誉、不道德行为的发生,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自觉养成诚实守信的品质。

四、诚信决定着主体成才发展的方向,促进着主体自身的才能发展

诚信对于成才主体正确选择事业目标,具有不容忽视的保证作用,诚信的缺失,不利于优化目标的选择。而正确选择事业目标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它也是成才的关键。一个人只有诚信,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析环境之利弊,才能避免目标选择的失误,踏实地探索出成功的途径。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有争强好胜,希望一鸣惊人的心理,喜欢做一些超过自己实力的事情,以致忽视了成功的可能性。有些人则能正确对待自己。如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曾对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过可行性分析,认为根据当时国内的物理实验条件,在实验物理方面出成果困难较大,而从事理论研究则可避开这个劣势,发挥自己的优长,结果在这个领域取得了辉煌成果。

常言道:“信者,行之基。”诚信,是学生未来成就事业的立身之本,也是其造福社会的一项基本前提。对此,复旦大学陈根法教授也指出,诚信是宇宙的本体,又是人的存在的本体,也是价值的本体。当前,教育领域不同程度存在着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的情况,直接导致了学生养成的诚信行为习惯不能长期持久。这就要求我们在当前开展的学生诚信教育中,尤其要讲清诚信与自我完善的关系,要通过诚信教育,唤起广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意识,自觉加强诚信建设,养成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诚信立身的良好习惯。诚信建立在高度自觉、完全自律的基础上的,如果全社会都倡导“诚实守信”,人们的素质就会得到真正地提高,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就必然会取得更大的进展。如此,教育诚信的堤坝也就不再会出现“水土流失”。

总而言之,诚信是立身之本。说得更具体一点,诚信就是个人能够成才,能够立足并融于社会的最基本的素养。诚信教育迫在眉睫。有鉴于此,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明礼诚信”作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上一篇:塑造儿童的健康人格 下一篇:民办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