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知识走进物理课堂

时间:2022-07-17 11:53:51

让生活知识走进物理课堂

摘 要: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物理知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日趋广泛。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应把生活知识与物理课堂巧妙结合。

关键词:生活知识 物理课堂 巧妙结合

物理是一门基础科学,是许多科学与技术的基础和发源地,也是革新改造某些科学技术的基本依据,它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缺少的影响。物理教育在进入21世纪后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如下变化: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物理知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可以说已成为一个公民乃至一个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物理教学要面向大众、面向每一位学生。但现实的教学在贴近生活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现在教学中大都按照教材上的内容去实现教学目标,结果即使学生的确能熟练地掌握各种题目的解题技巧,但他们缺乏将物理与生活联系的意识,不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更不会从物理角度去认识、研究各种现实问题。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是适应考试的解题高手,而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会产生乏味之感,更无从让他们体会到“思维体操”之韵律了,久而久之,厌学情绪滋生,最终形成对物理的恐惧心理。

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物理规律,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一、物理课堂运用生活知识的必要性

课堂上观察和实验能够向学生展示典型的物理现象,创设探索问题的物理情境。但课堂上的观察和实验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把涉及的物理现象都演示出来。列举生活中的物理事例,利用生活中的物理因素,则可以弥补课堂上观察、实验的不足,可以丰富观察、实验所要说明的问题。做饭时,刀不快了,要磨得锋利一些,这是运用了减小受力面积去增大压强的道理。用洗衣机洗衣服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洗衣机的主要部件是电动机,它是根据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原理制成。利用电流的热效应,我们制成了电饭锅、电褥子等;利用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了眼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为我们服务;利用大气的压强,制成抽水机、吸盘挂钩等。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学以致用;学习观察的方法,善于发现身边的科学现象,并会思考,能提出各种问题,同时留心身边司空见惯但是不特别引起注意的小事,激发好奇心,明白物理知识就存在于每个人身边;能把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中。在各种各样的现象中,敢于质疑,敢于创新,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通过具体的事例,让物理生动化、形象化、通俗化,使学生不再觉得物理是高不可攀的,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二、成功的课堂离不开生活知识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引起学生学习的最直接动力既非远大的理想,也非美好的未来,而是知识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好奇心。成功的课堂从不属于干巴巴的知识罗列,而总是力求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教师要善于发现、提炼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挖掘生活材料本身的趣味性,将物理知识与有趣的生活结合起来,力求贴近生活。对于中学生而言,其抽象思维能力尚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理性思维往往需要感性材料作为支撑。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兴趣之源,我们应从生活中挖掘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让生活材料为课堂教学服务;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物理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与物理紧密联系,体会到物理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把大量应用物理知识的生活问题渗透到教学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使其能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三、生活知识与物理课堂巧妙结合

一堂好的课,开头引人入胜,中间波澜起伏,结尾余音绕梁。在物理课堂上,同样“文似看山不喜平”。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可以从生活的某一方面反应物理问题;可以联系生活学习物理知识,可以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切身到体会物理的奥妙。

1.导入新课时运用生活知识,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必然引起追求,而追求和研究又会导致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和理解。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物理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在新知识的教学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摩擦力时,可先提出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现象。如:小时候,我们的同学爬过树,爬过杆子,那人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体育比赛的跑道为什么采用塑胶?老师捏在手中的粉笔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学生们会睁大好奇的眼睛盯着你。然后再逐渐引入新知识,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还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新的知识,使学生对新概念感到新颖、亲切,更加容易接受。生活中到处有物理,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挖掘物理中生活例子,使学生对物理有一个亲近感,感到物理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从而激起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提高物理的教学质量。

2.讲解概念时运用生活知识,引人入胜。

“实践出真知”。物理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物理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强化概念,一味滔滔不绝地讲解、分析,学生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听得索然寡味,思路被束缚在条条框框里,不但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加入生活情景,则易于激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使教学更加完美;有利于激发起学生自己探究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惯性定律时,问学生:“快速行驶的自行车,如果突然把前轮刹住,后轮为什么会跳起来?”这是因为前轮受到阻力而突然停止不动,但车上的人和后轮没有受到阻力,根据惯性定律,人和后轮要保持继续向前的运动状态,所以后轮会跳起来。“同学们,切记下坡或高速行驶时,不能单独用自行车的前闸刹车,否则会出现翻车事故。”学生的印象就会很深刻,懂得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同时告诉学生,交通管理部门要求:小汽车司机和前排乘客必须系好安全带,这样可以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在上课时,注意创设生活教学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

3. 结课时引入生活知识,意犹未尽。

物理知识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应用。努力创设物理情景,使学生进入一种与物理问题有关的生活情景中,造成一种悬念,会使学生产生向往、探索的欲望,使物理学习更具有探索性和趣味性。在某一物理知识的教学结束时,适时加入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学生们会豁然开朗。例如,在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结课时,可告诉学生:汽车拐弯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司机必须打方向盘。当门锁因为生锈发涩不好打开时,可将铅笔芯削成碎粉末注入锁孔,这样锁就容易打开了;当向木板中钉钉子时,用肥皂水蘸一下钉子再钉就容易多了;当拉锁不流畅时,可向拉锁上抹一点石蜡,这样拉锁会变得好拉了。上述三种方法都是为了减小摩擦力的,让学生明白在看似简单的生活小事也包含着物理知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我们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大量物理现象都可以成为学习中感性知识的来源,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将它结合起来,使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且上升为理性认识。

4.练习中融入生活知识,巩固理解。

物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物理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物理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物理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教材融为一体,这样的物理课堂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物理。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物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可以看到物理问题,运用物理知识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对力的合成与分解小结后,可出这样的题目:大扫除时,两人共提一桶水,提绳间的夹角大些省力还是小些省力?又如,上海南浦大桥,桥面高46米,主桥全长846米,引桥全长7500米,引桥造得这样长的目的是什么?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题,可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编制练习题,不仅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而且激励了学生智力的发展,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物理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物理知识是抽象的,教学不得法,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学生的聪明才智,扼杀学生的实践力。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物理眼光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每位物理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挖掘生活实际例子,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物理就在生活中间,“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从而轻松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很多高科技问题与中学物理都有一定的相关性。高科技成果方面的题材为新情境问题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命题背景,教师要创造性地发现有关的教学素材,编制这方面的习题。当然这种取材可以是全景式的,以求全方位地反映出某一问题的背景,给学生形成完整的印象;也可以是“特写镜头”,取用问题中最精彩的片断,展现出最具典型性和最有启发性的部分。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与基础科学,今日已经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中心学科之一,无论是工农业生产和国防现代化,还是信息技术与纳米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都离不开物理学的许多基础理论。

上一篇:生物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模式初探 下一篇:塑造儿童的健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