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司司法解散的请求事由及替代救济措施

时间:2022-09-23 02:50:44

论公司司法解散的请求事由及替代救济措施

摘要:公司司法解散的请求事由包括公司僵局、股东压迫以及公司因违法而予以裁判解散。以调解这样过于软性的措施,作为公司司法解散判决的中间过渡性处理措施,未必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立法者应参考域外相关制度,在公司法中明确规定较为刚性的替代救济措施,例如强制收购股权、禁令、设置公司监管人。

关键词:公司司法解散;请求事由;替代救济措施

中图分类号:DF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280-01

一、公司司法解散请求事由

我国目前的公司司法解散请求事由仅仅限于“公司僵局”。就立法层面而言,我国立法者设立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目的即是为了打破公司僵局,针对公司因为股东之间分歧严重,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不能形成有效决议,经营管理出现严重困难的实际情况。从域外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看,其请求事由范围大于我国,除了公司僵局外,还包括股东压迫以及公司因违法而予以裁判解散的请求事由。

就股东压迫而言,其与公司僵局情形存在重合部分。当公司章程赋予小股东以特别否决权,或者公司章程将某些决议事项表决通过比例提高之时,小股东如对提案不满意,行使相应的否决权,即使控制股东拥有超过 50%表决权的股权,公司也将无法通过决议,会导致公司僵局产生。但是当公司章程中并无上述倾向于小股东的条款之时,控制股东可以通过任何其所赞同的提案上升为公司意志的决议,压迫并剥取小股东的利益,而公司同样可以正常运营。即使小股东提起控制股东侵权之诉,要求控制股东赔偿,但是,小股东远离公司经营,举证能力不足,未必会取得有利的结果,即使胜诉,耗时耗力的司法程序未必会阻止控制股东下一次的盘剥行为。就我国而言,即使在相对监管较为严的上市公司中也存在控制股东因“一股独大”而不顾中小股东的利益,恣意妄为的情况,更遑论为数众多具有浓重合伙性的有限公司。因此,笔者认为应增加股东压迫作为请求法院裁判解散公司的事由,可以以公司彻底“死亡”来震慑控制股东为所欲为,并辅以强制性换股等替代性措施,一次性解决小股东受压迫之苦。

就公司违法解散而言,我国采取行政解散的手段解散违法公司。笔者认为公司违法经营,危害公共利益,采取行政解散的手段体现了效率优先的原则。尤其在环保领域,公司违法排放“三废”,对环境造成的损害具有不可逆性,后期处理耗费大量的资金和资源。如果被关闭解散公司不服行政解散决定,可以通过行政诉讼保护自己的权益,而且被解散公司损失主要系利润损失,也可以通过诉讼途径解决。但是我国行政解散还针对一类所谓“休眠公司”,包括开业6 个月以上不经营和歇业超过1年以上的公司。 “休眠公司”股东不主动清算公司,导致很多债权债务无法及时顺畅了结。目前采取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予以吊销并注销“休眠公司”方法,无法全面保护“休眠公司”债权人之利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注销“休眠公司”未经清算程序,无法使债权人公平受偿,且并未采取公告等方式将“休眠公司”将予以注销的事实告知债权人,使其无法及时获知,保护自己的债权。笔者认为应参考域外公司司法解散制度,采取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向法院申请裁判解散“休眠公司”方式。由法院审核“休眠公司”是否需予以解散,并采取公告申请等方式尽可以告知“休眠公司”,能保证公平公正,防止启动程序与做出决定主体同一。

二、公司司法解散替代救济措施

就我国目前公司司法解散制度而言,公司法第 183 条仅规定了判决解散公司或者驳回解散公司请求作为公司解散诉讼的结案方式。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规定了人民法院在审理公司解散诉讼时,应注意调解。关于具体调解的内容,该条司法解释认为当事人可以协商由公司或者股东收购股份,或者减资等方式使公司继续存续。笔者认为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是对公司法第 183 条非常原则规定的一种重要补充,亦吸取了域外相关制度,在判决形式之外又增加了一种缓冲手段。

在公司司法解散诉讼中,双方矛盾较为激化,原告乃是维护自己利益之最后手段。因此,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的可能性较小,尤其在我国,大量中小有限公司股东产生矛盾往往并非仅限于经济利益,更可能牵涉更具有人身关系色彩的事由。

在公司法第183条并未规定替代救济措施的情况下,司法不可能突破立法,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也仅仅能从调解的角度出发,建立公司司法解散的替代处理办法。因此,以调解这样过于软性的措施,作为公司司法解散判决的中间过渡性处理措施,笔者认为未必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立法者应参考域外相关制度,在公司法中明确规定较为刚性的替代救济措施,例如强制收购股权、禁令、设置公司监管人。立法可以规定将强制收购股权作为公司解散诉讼判决可选择的裁判内容之一,司法机关在审理过程中,在衡量了原告、公司及其他相关者之利益之后,并征求当事人意见之后,判决解散公司,或者根据被告不同,判决由公司回购或者控制股东收购股东的股权,股权价值可以通过合意或者评估的方式确定。笔者认为司法解释应对如何选择作出具有约束力的指导原则规定,在保证原告股东利益的情况下,应优先适用替代救济措施。在“休眠公司”作为被告情况下,在被告公司应诉的情况下,也可以适用替代救济措施。

上一篇:试析建设工程承包人优先受偿权制度的完善 下一篇:论未足额出资股权转让后的后续出资义务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