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

时间:2022-09-23 02:04:06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作为我国经济的主要发展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必须在这场经济发展方式变革中担当主力军,但县域经济发展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本文以芷江县为例,对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的问题进行解剖,就如何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初步探索。

一、芷江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芷江县围绕“一个总体目标,四个加速推进”(以“打造和平名城,构建和谐芷江”为总体目标,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新型城镇化、旅游国际化)的发展思路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不断壮大,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2010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7. 75 亿元,年均增长13.2%,五年翻了一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1.2 万元,比“十五”末增长169 %。财政总收入达到2.84 亿元,年均增长22.4%,是“十五”末的3.1 倍;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33.1:25.8:41.1调整为22.9:42.1:35。 实施招商项目18个,实际到位资金8.4亿元,同比增长1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601 元,同比增长 15.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513元,同比增长12.6%。

二、影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问题

1.经济总量偏小,整体竞争力较弱

2010年,芷江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 47.75亿元,全县人均12565元,但这只是全省24210元的51.9 %,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622元,而芷江只有3513元;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566元,而芷江县只有10601元。总得来说,芷江的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十分薄弱,由此可见,芷江县域经济无论是发展水平还是竞争力,都处于明显劣势。

2.增长方式粗放,初级化特征明显

经过多年的努力,芷江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整体上来说还处于一种粗放增长的状态,初级化特征明显。主要是传统农业在芷江还大规模地存在着,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耕种方式,缺乏现代农业的支撑基础。除芷江鸭小有名气外,仍有很多农产品未能进入市场。在农产品加工方面,虽然新建和引进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但仍然存在着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低,产品附加值小,生产技术落后,产品种类单一等问题。绝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家庭作坊式生产,管理落后,品种雷同,企业品牌不足,企业生存发展比较艰难。在矿产资源方面,开发利用不合理和利用率不高,开采技术落后,基本上属于初级生产加工,缺少上游产业。森林资源开发方面,近年来,林木产业发展还是较快的,但多属于规模小、效益差的初级加工企业,木材产品主要是技术含量小的锯板、原木、人造板、指接板等,高档家具和木制工艺等商品比较缺少,木材深加工方面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

3.产业层次不高,缺乏拳头项目和精品

芷江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产业层次低下,基本上以初级加工企业为主,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也不高。近年来,通过狠抓企业改制,园区建设,招商引资,芷江工业经济不断状大,规模企业从无到有,2010 年达 54 家,但产业层次和规模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到目前为止,全县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战略项目、领军企业,虽然通过加大园区建设力度,一部分企业实现在园区的集聚发展,但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集聚,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芷江工业缺乏拳头产品,基本上都是些低附加值、资源型的产品。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不多。迄今为止,品牌为数不多。

4.环保投入不足,环保的压力增大

由于企业环保意识不强,过多考虑生产成本,导致环保投入不足,环保措施不力,污染治理设施不够,产生了环境污染,对社会和企业都造成了一定影响。如大兴复混肥等一些企业的“三废”的无害化处理不当,加剧了环境保护的压力。特别是芷江县内的冶炼、化工、矿山等多家企业,先后不同地多次发生环保问题,不但企业自身损失很大,而且给周围群众的生活带来不利,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极大影响了社会稳定。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

芷江是山区县,应从本县的实际出发,结合山区特点,坚持打好“绿色牌”,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走出一条符合芷江实际、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县域经济发展新路子。

1.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做优农业

一是要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农村公路建设,大力推进通乡公路改造工程和通畅工程建设。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完成中低田改造,抓好梨溪口水库、两江口水库、金厂坪水库等大型水库灌区干渠混凝土防渗衬砌;完成洪溪、干田冲、小牯坪、岩头冲24座小一型,椿木溪、苦竹园 等32 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结合“村村通”工程、农网改造、组建扶贫等工作,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是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芷江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省级生猪商品生产基地县、省级蔬菜基地县。在认真把握宏观政策、重新审视县情的基础上,立足提升农业发展高度,走“跳出芷江看芷江,用国际视野谋划芷江”的农业发展战略。围绕“打造和平名城、构建和谐芷江”这一总体目标,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产业,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因地制宜,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四专”(专业户、专业场、专业村、专业乡镇),形成了产业发展多元化模式。

三是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多创名牌产品。加快农产品、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推行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大力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和优质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工作,积极利用农博会等展会宣传优势产品,扩大芷江鸭、紫秋葡萄、绿壳鸡蛋、野生甜茶等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的影响力,在争创市著名品牌的基础上,扶持争创湖南著名品牌和全国著名品牌,不断提升芷江农产品在大中城市的市场竞争力。

2.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做强工业

一是要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聚集”的原则,大力发展园区经济。要加快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在建或意向入园企业的服务工作;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相关产业和企业向园区集聚,促进资源集约和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带动功能。要有针对性引进已落户企业的上下游产业落户芷江县,形成“落户一个,带来一批”的滚雪球效应,充分发挥园区的产业集聚效能,真正使工业园区成为外来投资、产业转移“磁性”最强的基地,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二是要重点开发利用本地资源和优先发展新能源新技术产业。首先,要依托本县丰富的矿产和电力资源,加快矿产品深加工和冶炼工业发展。在积极引导现有工矿企业改造升级、壮大产业的同时,注重培育龙头企业和产业链的拉伸。其次,优先发展新能源新技术产业,重点扶持以西晃山风能发电、和平光电 LED 等为代表的新能源项目和节能环保项目,使芷江成为怀化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基地。

三要继续做强做大食品加工支柱产业。芷江是农业大县,要结合本地实际,要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凯丰米业、和翔鸭业、和平酒业、渲丰薯业等食品工业企业为龙头,以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为基础,对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从多方面给予帮助和扶持,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畜禽加工业、果蔬加工业、酒类生产、野生甜茶生产,做强做大食品加工支柱产业。

3.加快推进和平文化旅游步伐,做大旅游业

一是全面开发和平文化资源,弘扬和培育和平文化精神。芷江和平文化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以“和平文化”为核心旅游具有鲜明特色。打造以“和平文化”为核心旅游资源的旅游业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开发利用好‘抗日战争胜利受降地’这一和平文化的载体、做强做大和平文化品牌,对芷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旅游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发展以“和平文化”为核心旅游产业应成为芷江县实现经济转型的首要选择”。要打造“怀化乃至湖南休闲旅游后花园”的发展战略,围绕“和平名城、宗教文化、侗乡风情、生态休闲”的主题,建设和完善一大批具有和平意义的旅游景区和景点,如最具代表性的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4A级景点――受降园等。

二是要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重点景区景点及配套设施建设。要继续抓好太和塔、受降旧址陈列馆、湘西文化村、三道坑景区等基础设施及附属设施建设。加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含飞虎队纪念馆)创 5A 景点步伐。以索子街建设为基础,做好侗乡饮食一条街文章。同时,积极发展会议商务,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以建设游客服务中心为重点,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规范旅游行业管理,为旅游产业的兴旺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是强化旅游宣传促销。以和平园为龙头,做活和平文化文章,发展好和平文化游和红色经典游;以龙津风雨桥、万和鼓楼、和平村等丰富的侗民俗文化为依托,做活侗民俗文化文章,发展好侗民俗文化游;继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按照“强势推进、整体营销”的思路,主动参与全国各地举办的旅游节会活动,精心编织旅行社网络,促销芷江旅游,树立旅游形象品牌。充分利用“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一生要去的 66 个“中国文化旅游大县”品牌优势,对全县旅游资源进行形象设计、包装推介,开展旅游品牌形象宣传。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和飞虎队纪念馆为支点,通过打造和平文化品牌,继续加强与凤凰、张家界等周边旅游区的合作,加大与重庆、贵阳、武汉等省外市场旅行社的联络和营销力度,不断拓展省外客源市场。

(作者单位:湖南省芷江县委党校)

上一篇:加强近海环境保护 助力半岛蓝色经济发展 下一篇:方案与方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国家理论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