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愁多在雨声中

时间:2022-09-23 01:08:14

师:同学们,我们对余光中先生都比较熟悉,他被誉为台湾“乡愁诗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梁实秋先生赞誉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散文――《听听那冷雨(节选)》(出示幻灯),体会余光中先生散文独特的意蕴。

师:其实,写雨的诗歌、散文并不少见,但在不同的人眼里,雨的意象也各不相同。在杜甫眼里,雨,是喜雨。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示幻灯)而在王昌龄眼里,雨,又成了寒雨。如我们熟悉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出示幻灯)……那么,在余光中眼里呢?

生:是冷雨。(教师板书“冷雨”)

师:为何在余光中眼中雨会是冷的呢?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回答可能有些困难,但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一定会对它有比较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第一版块:跳读课文,梳理行文思路

师: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写了哪些地方的冷雨,写了什么时候的冷雨。据此来梳理一下作者的行文思路。(幻灯片出示问题1)

生:先写了台北,接着写到大陆、美国,最后又写到台北。

师:这是空间上的变换。

生:先写现在,再写到二十五年前,二十多年前,最后又写到现在。

师:这是时间上的变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和板书:

台北现在

大陆过去

美国

台北现在

(空间) (时间)

师:由此看来,本文运用了空间变换和时间推移相交错的方法,多层次多角度来写冷雨,真正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第二版块:研读课文,品赏文章意境

师:那么,本文作者主要是通过哪个感觉器官来写冷雨的?

生:听觉。(教师板书“听听那”,补全题目)

师:好,下面请大家研读课文,标出作者具体描写“听雨”的有关章节,挑出你最喜欢的段落,分析其所蕴涵的思想情感,并通过你深情的朗读恰如其分地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可以小组交流)。(幻灯片出示问题2)

学生交流,教师巡视。

师:通过刚才的了解,发现绝大多数同学喜欢的段落集中在文章的5、9、10三节,下面我们就重点来品赏这三小节。我们先请喜欢第五节的同学来品赏文章,想发言的同学请举手示意。

生1:文章说:“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作者首先听出了“美感”,然后听到了“疏雨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使我们很自然地想到李清照的《声声慢》“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梧桐自古就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因此,我读出了凄凉的情感,悲伤的意境。

生2:我也感悟到一种凄凉的氛围。大陆听雨是“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

师:那你认为大陆听雨和岛上回味的感觉有什么不同吗?

生2:凄凉、凄清、凄楚突出的是环境的寂寞,冷清。而凄迷侧重的是内心的悲伤、惆怅。

师:为什么在岛上回味就多了悲伤、惆怅?

生:因为作者离开了大陆,再回忆时就多了一种怀念,怀念故乡又回不去,因此有了怀乡之痛。

师:好,说得太好了。那就请你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生2朗读。

生3:我也喜欢第五小节,但我喜欢的是这一部分:“一打少年听雨……窗外在喊谁。”作者从少年、中年、老年这三个阶段来写听雨给人的不同感受: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的伤感。

师:这不仅是时间的变化还有空间的转移,从“楼上”、家里到“客舟中”、他乡再到“僧庐下”。作者难道仅仅是在“听雨”吗?

生:作者听雨,更是在听人生。

师:对,作者听雨,也是在听人生,听人生的变迁与无奈,漂泊与惆怅。

生4:我以为最后一句话“窗外在喊谁”意境深远,我感觉到是故乡在呼唤漂泊的游子,呼唤游子的灵魂。

师:好,刚才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深情的朗读,恰如其分地把这种寂寞、冷清、惆怅的情感表达出来。

生齐读第五节。

师:(指导朗读)读“滴”“打”,声音可放低,停顿稍长些。因为突出从“听雨”的角度写,停顿稍长,可以引发人联想、想象。可见,意境美要靠想象去感悟的。“凄凉、凄清、凄楚、凄迷”一组近义词写听雨的感觉,声音渐次低落,语速逐渐缓慢。三个“打”,停顿的时间可渐次增加。语速逐渐减慢,“江阔云低”“亡宋之痛”,放慢语速,表现的是人生不同阶段听雨的感受。放慢,就能突出这种情感,并引发人联想,体会字里行间丰富的内蕴。作者写本文时已人到中年,也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尤其是十年前他的小儿子夭折了,正好是一场大雨,故称之为鬼雨。

生再齐读第五节。

师:下面我们就请喜欢第9、10节的同学来品赏文章,想发言的同学请举手示意。

生1:作者在写台风台雨“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濑泻过,秋意便弥漫日式的庭院了”。这里,作者用了大量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如扑、掀、刷、鞭、打等,表现了一种豪迈激越的情感。

生2:不,我以为这不是一种豪迈激越的情感。因为作者并不喜欢台风台雨,台风台雨没有意境,只是“盲奏”,前面第五节也说了,“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所以,作者不喜欢这种雨声。

师:既然作者不喜欢这样的雨声,为什么还要展开描写呢?

生3:作者写台风台雨的目的是为了反衬自己当时的心境。文中说“一阵寒濑泻过,秋意便弥漫日式的庭院了”。听到的豪迈激越的雨声,实际上对作者来说,内心只剩下了一份凄凉,惆怅,冷湿。

生4:我非常喜欢“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写得非常有意境。江南是作者的故乡,在远离故乡二十年后的日式古屋里听雨,仿佛又回到了江南,回到了细雨迷蒙的嘉陵江,听到了蛙声鸟叫。它就如同一幅画面,既有景,又融入了情,意蕴丰富,能激发人想象和联想。尤其是“舐舐那冷雨”,多有深情蜜意呀,它寄托了作者无限的思乡之情!

师:你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吗?

生4读。

师:9、10两节都是写在日式古屋里听雨,但表现的意境相同吗?

生5:不同。第九节听到的是台风台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写到了凄凉的秋意,听到这些的时候,作者那颗平静的心再也无法宁静。第十节听到了春雨绵绵,听到了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而且是回忆的音乐,于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想到了嘉陵江,想到了布谷鸟的啼声。故乡越来越具体、清晰,思乡的情感也越来越浓郁。

师:我以为这位同学是真的读懂了课文。通过读雨,读出了作者的乡愁。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深情地朗读,恰如其分地把这种凄凉、惆怅、冷湿的乡愁表达出来。

生齐读。

第三版块:寻读课文,挖掘文化意蕴

师:本文作者除借写冷雨表达故乡之思、怀乡之痛苦外,还借助哪些意象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生:文字、诗词、书法、绘画等。

师:作者选用文字、诗词、书法、绘画等意象有什么深层含义吗?

生1:文字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它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土壤,是文化的起源,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与代表。

师:的确如此,余光中先生自称是游子作家,多年在海外,却一直用中文写作,因为,他认为中文是安身立命的精神原乡。

生2:诗词、书法、绘画,都是中国的文化精髓,都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

师:对,作者是从文化、文字方面写对祖国的印象。它的主旨是十分明确的,因为无论他写到美国还是台湾,最后他的落脚点总是回到中国的文化,回到大陆,他想借中国传统来表达对大陆的眷念,因为文化是最有民族特色的,是最能维系民族心灵的。这就很好地表现了他的那种深深的家国之思。

师:余光中先生认为:最单纯的乡愁应该就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长的故乡,离开了若干岁月,油然而生的一种感怀,对于亲人、乡人的感情,这是地理上的乡愁,是最基本的。而更高层次的,对于文化人来讲,乡愁是更丰富、更复杂的一种文化感。可能还包括历史的成分在里面,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甚至于包括文化的整个背景在里面。即包括文化、历史、习俗的乡愁,对文化传承、对历史背景的认同。(幻灯片出示)

第四版块:细读课文,领略语言形态

师:对一篇优美的散文而言,仅仅欣赏文章的意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得欣赏它的语言,特别是像余光中这样诗人、散文家的语言。同学们,请细读课文,结合相关语句,说说本文在语言形态上有何特点。

生1:诗化的语言,化用古典诗词,古典意蕴浓厚。如:“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中国”。

生2:句式长短参差,文言口语和欧化语法互用,伸缩自如而紧凑连贯。如:“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生3:大量叠音词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而且描写感觉十分细腻,引起读者感官刺激,使人如闻其声,如履其境。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

生4:在修辞方法的运用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别致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绪。如:“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

师:语言和自身的经历、学养、审美情趣结合在一起,希望我们通过自己不断的修炼,形成自己有魅力的语言。

师:我们再回到文章的题目,作者为何选用冷雨作为意象来表达自己对故土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怀念和追思?雨何时暖,何时寒?

生:因为作者的内心是凄凉的,以我观物,雨自然也就凉了起来,此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雨,心暖时暖,心寒时寒。

师:“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愁多在雨声中。”作者走了一路亦想了一路,那印在心际的挥之不去的乡愁,那漂泊在外的游子遥想暖家的感觉,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都投射在一串串雨珠上,不管岁月漂泊带给人们多少沧桑,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不会褪色,永远不会改变。

师:余光中先生以一支生花妙笔,倾注满腔热忱地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以一颗纯真的爱心热烈地拥抱故乡,表达着对中华文化的眷恋和认同,体现着意蕴深醇的人文精神,给我们平添了一份文化灵气,开拓了一片诗性风景。

师: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其实,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比如说,“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达了他深切的亡国之恨;“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心中的冷雨,表达了他对妻子深深的悼念之情;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心中的冷雨,抒发的是他心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也许,你心中也有冷雨。请你也仔细聆听一下自己内心的冷雨吧,课后试着写一写,好吗?

(南京师大附中江宁分校;211102)

上一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下一篇:两种不同的艺术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