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内个性化指导对物理学困生学习促进作用的行动研究

时间:2022-09-23 12:27:18

课堂内个性化指导对物理学困生学习促进作用的行动研究

摘 要:现代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提倡学生本位的精神。然而,班级授课制度本身固有的局限,使得在课堂中真正实践个性化教育成为困难。研究表明,课堂内个性化指导对于教学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其效果与学生的个性和学习风格、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实施的时间、频率有关。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物理教学;行动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班级授课制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病。集体授课无法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内在潜力。因此,进行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体、对集体授课制下进行个性化指导的可行模式的研究,对于学生个体发展、促进教育均衡、推进教育改革等方面都是有益的探索。

二、过程与方法

1.概念界定

(1)课堂内的个性化指导。与学生课下完成家庭作业,教师随后在课堂上进行集体讲评的常规做法相区别,保证在比较充足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当堂练习,教师在教室内巡回检查,进行即时的个别指导。

(2)学困生。存在以下问题的学生:学习兴趣低、习惯差,学习能力差,思维水平不高,知识基础弱。

2.研究对象

选取初三年级二班学生作为实验组,初三年级一班学生作为对照组。两个班级学生人数、年龄、智力水平相当,任课老师相同。两组学生物理学科表现差异大,实验组学生对物理学科兴趣低,成绩不理想,初二以来每次测试中班级平均分均低于对照组。

3.条件控制

两班教学内容相同,学科作业基本相同。

在实验组增加课堂练习和指导,分成两个阶段:初三上学期每2个课时安排20分钟(0.5课时)的课堂练习时间,初三下学期每3个课时安排20分钟(0.5课时)的课堂练习时间。在对照组除零散的当堂练习之外不进行专门的课堂练习和指导。

4.研究方法

研究准备阶段采用观察法、谈话法和测试法获知学生的基本资料。

行动研究阶段对实验组实施课堂内个性化指导教学,通过观察法、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适应情况和认可度;通过单元测试,以量化的数字较为客观地记录反映实验教学下学生个体成长情况和班级整体发展程度。

三、研究结果

1.课堂内个性化指导是为大多数学生所欢迎的

在第一阶段中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经统计,在回收的26份有效答卷中,对物理课堂中最喜欢的部分这一问题,选择课堂练习指导的有15人,占比58%。对物理课堂的期待是需要个别指导的,计15人,占比58%。数据反映大部分同学是喜欢课堂内练习指导的。

另外,对统计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最喜欢课堂练习指导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在平时进行这一环节中表现得比较积极主动的,个性比较活泼外向,喜欢合作式的学习方式。

2.课堂内个性化指导教学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友好

实施课堂内个性化指导,为师生之间一对一深度交流提供了可能。当教师走下讲台,走到学生的课桌前,甚至是坐在学生之间,帮助他们答疑解惑之时,借由知识的外壳,齐平师生的心理高度,师生之间的思想、情感更有可能发生直接的碰撞、渗透,又在这样的渗透和碰撞之间,比较深刻的相互认识和影响才得以发生。

3.课堂内个性化指导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首先,从平时测试看,实验组物理学科测试低分率较之前降低了20个百分点。其次,实验组参加中考的22名学生中,有9名学生考出了他们个人历史的最高分,占比41%,而对照组27位学生中仅有5名(19%)。最后,可以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班级分数对比上看出,初二时实验组各项分数指标都低于对照组,而加入了课堂个性化指导后,情况得到了改善。初三6次单元测试中,实验组有4次平均分高于对照组,优秀率和及格率有1次高于对照组,低分率有3次低于对照组。

4.课堂内个性化指导教学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课堂内个性化指导对于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作用一部分是建立在它对于师生关系的促进作用的基础上。另一部分则是由于它作为介于正规课堂和课外之间的中间地带,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但同时又不是无人监管的。它可以实现在传统课堂内教师全权控制监管和课后无人看管完全放任之间的平衡,有利于学生在他人影响的环境下逐渐养成自我控制的能力。

四、讨论

课堂内练习指导对日常教学的补益作用,通过一个学年的行动研究被证明是存在的,但它也非万能灵丹,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它更适合于有比较强的交流意愿和能力的合作型、活动型、外向型学生,而对独立型、沉思型、内向型学生的促进作用比较有限。

另一方面,课堂内个性化指导要产生效果,就必须成为长期的、固定的教学行为,而若要长期固定拿出一定的课时来进行课堂内练习指导又不影响教学进度,就对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参考文献:

[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王绮情,女,1983年1月出生,本科,就职学校:江西省南昌市建新学校,研究方向:物理教学。

上一篇:“五话”高三语文考场答题 下一篇:高中英语互动式课堂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