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的“拓展”

时间:2022-09-23 12:13:09

物理教学中的“拓展”

摘 要:物理教学中“拓展创新”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为主题,做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物理教学;拓展;升华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7)6(S)-0050-3

物理教学中的拓展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实践,是打开学生知识面、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必然途径。

“拓展”教学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并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探索,使学生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和对未知领域的设想,构建知识网络,积极开创知识的新内涵,从而增强创新意识,提高思维水平和创造能力。

1 “拓展”教学的目标

1.1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扩充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1.2 改变偏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上学习能力为前提,确立以“自主探究,知识拓展”为中心。

2 “拓展”教学的四个方面

2.1 教学内容的拓展

在教学中运用联想想象法和发散思维、扩展思维的方式,可使教学中心由点及面,由课内向课外迁移拓展,增强教学的广度。

2.2 学生视野的拓展

通过拓展资料,学生可以读到不少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读物。如在《浮力》教学中,可以通过相关的古今中外关于浮力的资料来引导学生进入浮力的世界,思考浮力的实质,研究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浮力现象,学生易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取信息,充分了解外面世界的精彩。同时,课堂上联想丰富的发言和讨论,易于学生从交流中受到启迪,受到鼓舞,从而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2.3 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运用的拓展

认真进行拓展阅读,无疑会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把学生带入一个知识的新天地。教学中的探究讨论、质疑问难,利于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发现知识的新内涵和新规律。

2.4 学生思维的拓展

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以研究者的身份,主动地获取知识,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将会促使学生自己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深入探究,大胆质疑,使思维得到训练和发展;而比较法、联想想象法及多角度思维、发散思维、换位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的运用,则会更好地促使学生活跃思维、拓展思维和培养能力:

3 “拓展”教学的原则

3.1 主体性原则

“拓展”教学所进行的一系列探究和拓展活动。全部是以学生为主体,因此,主体性是“拓展”教学的根本原则。教学中,必须树立以学为本、以学生“拓展”活动为中心的主体观。教师的主导地位通过学生主体地位的显现表现出来。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要引导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和拓展阅读,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引导学生认真参与学习重点、难点的设计,并使之在研究讨论中逐步落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2 和谐性原则

“拓展”教学要求,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教学气氛和谐、融洽。教师以亲切、自然、和蔼的神态与学生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有利于形成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3.3 质疑性原则

质疑是创新人格特征的外在体现,是创造性思维的起始和发端,有质疑才会有创新。因此,要引导学生敢于用质疑的心理、挑剔的眼光,向课本挑战,向名家权威挑战;敢于别出心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

3.4 开放性原原则

基于“拓展”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拓展迁移的本质属性,拓展式教学要形成开放性格局,增强教学的活力。教学内容注重开放性,适当补充课外资料,使内容向课外开放。

3.5 全面性原则

鉴于“拓展”教学以学为本,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主体性特点,“拓展”教学必须面向全体,注重全体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展。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充分自主学习的空间。

4 “拓展”教学的几种设计

4.1 在游戏中拓深思维

中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精心设计的小游戏能够诱发学生深思,自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多角度思维,教师应充分加以利用。如在《重力》一节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小游戏:先比比看谁单腿站的时间长,站的好。接着提出身体一侧紧贴墙壁,这侧的脚也紧贴墙,有墙的帮忙,谁能站得更好。学生们跃跃欲试,出乎意料的是这样竟然一秒种也站不了。有点不服的心理促使学生展开激烈争论,将难以理解的重心问题、重力方向问题和还未研究的平衡问题综合在一起,又在一起边体验边思考,终于明白了,不靠墙,单腿站立可以通过体姿的调整来调整重心,使其落在支撑脚上,而从脚到肩一侧全贴墙上,重心无法落在支撑脚上,通过游戏体验,纵深探讨,使重力知识得到了拓展和升华。

4.2 在课外制作中拓展应用

课外制作会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培养学生创新发明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大气的压强》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一种“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小制作,想办法应用大气压的知识设计一种水杯,只要滴入少许水,就能流出很多水来。这种挑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通过对生活中有关大气压强现象的分析与应用,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4.3 在课题研究中拓展升华

设计研究性作业。从课本的内容出发进行设计,让研究体验性作业成为整个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设计应尽量联系生活,提高研究性和创新性,并在方法上给学生以具体的帮助。如在《蒸发》的教学中,可设计《探讨盆栽花卉中的物理问题》,研究内容要求:(1)探讨如何减慢盆花水分的蒸发,(2)用巧妙的方法给花浇水利用学习的物理知识来分析讨论了有关盆花的减小蒸发和浇水问题,得出了很多有趣又适用的方法。同学们思维活跃,设计出很多好的方案。又如在《自行中的力学问题》设计指导中,笔者和学生讨论同意:划分小组,制定子课题:(1)杠杆问题;(2)压强问题;(3)摩擦问题;

(4)运动问题等。在课题研究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协作精神,完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同时还提出很多新奇的设想,使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得到升华。

4.4 利用信息网络资源拓展延伸

利用信息技术,结合教材内容将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延伸,可以拓宽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如《液体的压强》教学中,调动学生对“深水炸弹”进行研究,从网络资源中主动搜寻自己想要的知识,将物理知识拓伸到自己不太熟悉的军事领域。

物理教学中拓展内容的广阔性,方法与结果的多样性,问题的趣味性,挑战性和可研究性,将有力地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物理思想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雷洪.《新课程物理的创新教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上一篇:“自动控制实验电路设计”的教学探讨 下一篇:高考热点“传送带”问题归类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