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对比桢文彦与安藤忠雄

时间:2022-09-22 10:10:48

研究对比桢文彦与安藤忠雄

摘要:从丹下健三到桢文彦,再到安藤忠雄,日本的建筑现代化的历程迅速而又不失其传统的文化特色,这就是本文通过两位建筑师受教育的背景、传统文化影响,和建筑设计中,对于相似问题的观点和解决方法,进行列举对比,希望能从中得出在建筑现代化的今天,如何进行建筑设计和建筑设计中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桢文彦、安藤忠雄、地方特色、城市与空间、文脉、建筑建造

Abstract: kin three to frame Wen Yan from Dan, then to tadao ando, the Japanese in the course of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quickly and do not break its tradit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based on the two architects affected by traditional culture background, education,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opinion about the similar problem and solving method, are compared, and hopes to draw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ization today, how to do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for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Keywords: frame Wen Yan, tadao ando,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s, city and space, context, building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正文:

桢文彦和安藤都是世界建筑普利策奖的获得者,同样做为日本获奖者,这两位建筑师的设计风格和建筑的观点,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

1.文化教育的影响

1.1教育背景因素

1)年轻的安藤是一名拳击手,童年时期对于建筑产生了兴趣,通过对柯布西耶的作品的学习,再经过游历世界后回到大阪,开始自己的建筑设计生涯。

在西方的现代美学审美价值和标准和日本传统美学的相互碰撞中,产生了安藤特有的建筑风格,或许是因为自学的经历,安藤的建筑作品带有其特有的朴素、内向的特点,日本地方特色更为强烈、单纯。在大阪的许多安藤设计的建筑中,有着众多的住宅建筑。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安藤的建筑也更贴近生活。

2)桢文彦,童年东京的城市给他留下了最初的空间的感受,后来在东京大学接受建筑学教育,面对当时日本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的大环境的思考,他开始认识到现代城市的发展是一种无拘无束、没有限制和空间连续的状态。1953年到1965年,桢文彦在美国学习建筑,并在哈佛执教,这段在美国的时间,使得他加深了对于西方建筑思想的认识。

桢文彦在日本,对于著名的“新陈代谢小组”的形成和发展,以至于给当时整个日本提供了最为前沿的国际理论和思想。

3)我们可以看到,在地方文化因素和受教育因素影响下,安藤的建筑外表内敛,而内部空间丰富。桢文彦则更加开放,由于接受了先进的建筑教育,也给当时日本的整个建筑界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也包括安藤忠雄。

2、关于城市公共空间

1)可能是受到日本传统的村庄的模式影响,对于城市所需要的公共空间,桢文彦除了使用西方形式的开放广场之外,还有一个在他的论文和设计中被叫做“城市房间”提法,当室外的空间,比如街道和广场,渐渐的变成了室内的空间,他们依然还保持着原有的公共属性和功能,就可以被看做是城市房间,或者说,这些就是具有一定聚集和交换的室内公共空间。

2)在安藤开始的建筑中,在他的集合住宅和公共建筑中,街道和广场的引入,我们也可以看做是一种都市公共空间的一种形态的演化。

在六甲住宅中,对于街道和广场的出现,安藤说:“传统建筑中,人们是从一个既不是属于私人又不属于公有的通道进入房间的……街道作为一个轴可以把其他部件(房间)安装上去,每户住宅都能与公共空间相联系,同时住宅之间形成一种连续性……,向往创造一种以街道和广场等公共空间为媒介的新型建筑。” [1]

在安藤的商业建筑中,和住宅建筑理论相似的是,他把建筑当成城市里市民的避风港,远离喧闹热闹的环境,而从建筑内部寻找宁静的氛围,通过材料唤醒人们对于住宅的心理投射,以求达到放松的目的,因为住宅是人们最为放松的建筑形式,这样使得建筑变得非常的具有生活的气息。

3)在城市的进程中,广场和街道的地位一直都是城市的中心和聚集的场所,不仅带有交流和联系的公共空间的性质,也带有方向性和指示性的作用,但是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对于街道的尺度的变化,从之前的人与人交流,变成了以车辆行驶为主的“道路”,土地利用价值的提高等原因,广场和街道变成了一种多余和死气沉沉的代表,不管是日本城市化早期的桢文彦,还是后来的安藤忠雄,他们都发现了,作为人居住的城市空间,交流和联系的场所是不可或缺的,只是把这种原来的场所空间,尝试从室外进入到了室内。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可以认为是城市的尺度在变得越来越大,而人们交流和联系所需要的空间,是一个宜人的尺度,只有在建筑的内部,人们才能更多的获得这种尺度空间。我想这也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客观的事实。

所以在城市发展中所面对的公共空间的设计处理,桢文彦的“城市客厅”,跟安藤建筑中的街道和广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他们在设计上的处理手法也是相似的,都是把室外引入室内,把内外的空间进行功能上的联系。

3.关于建筑中文脉的认知

1)桢文彦认为建筑的设计是为了创造人类活动的空间,人类创造了空间,空间也是人类活动的源头,设计建筑的过程中,要从空间的特点和人类的活动之间的交流和反馈来进行,面对环境中的因素,要以转化的方式对环境进行处理,我们是在创造一种空间,可以通过改变场地和环境作出反应,而不一定要被环境改变或者说从环境中索取,但是作为建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造为人类服务的空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为建筑师要从历史、生态和活动环境的角度去理解人类的行为。

桢文彦的设计中,是把人作为中心的位置,人是中心,自然是外部,人的体验是他最关心的,其次才是建筑。所以就像是他早期的建筑作品,都有着很强的人工痕迹,没有把自然作为主要的组成部分。[2]

2)安藤认为自然的形体是精神上和切实的东西,他说:“基本上,我的建筑只有在它的地理环境中才能成立。对我而言,如果把琉球做的建筑用到神户或者反过来,都是一件失礼的事。建筑不是件活动的东西,应当重视它与邻近事物的关系。” [3]

他重视基地的固有属性,正如他自己说的建筑作品对于每个基地都是唯一的一个解答,是必然有的产物。

对抗与协调是他对于环境处理的手段。就像住吉的长屋。

对抗不利的外部环境,是用的混凝土,营造富有人情味的内部,是通过庭院,这种日本传统建筑中重要的组成空间来实现,庭院这也是安藤建筑中重要的符号,面对人与自然的交流,庭院就是一种类似的神性空间。

协调,就像在六甲住宅的设计中,并没有把原有的带有山坡的基地,像之前其他公司的开发模式一样,把带有60度的山坡给整成平地,而是充分的利用地形,降低建筑的高度,把建筑紧贴在基地上,融入周围景观中,利用建筑的平台,远眺大海。

3)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桢文彦在建筑设计的开始就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力图使建筑带有都市的温文尔雅的特征,所以桢文彦的建筑是一种城市的建筑,安藤的建筑是属于建筑所在的地方的,这是一种属于每个基地的建筑。

4、关于建造技术

建筑的设计就是一种空间的围合,围合就需要表皮,表皮的交接点就是建筑细部的出现和建筑技术进入其中的途径。

1)桢文彦,作为一位国际化的建筑师,在面对先进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方面,具有很强的接受和借鉴的能力,当然在面对先进的同时,他有着自己的筛选过程和理念,国际化的只是他的教育背景,但是作为一个从小受到传统文化和建筑熏陶的人,日本传统的建筑细部和技术在其内心带来很大的影响,在讲求建筑精美的传统日本建筑中,建筑的技术在某种方面上来说,成为了构造空间的一种文脉,为我们表达建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创造了条件,技术本身的意义在于为建筑表现创造了更大的可能性。[4]

2)安藤作为一个建筑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加具有日本传统的匠人的意味,在他清水混凝土的墙体施工中,模具的制造和设计,是作为建筑设计之后,和建筑施工之前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清水混凝土的模具,本身的纹理和制作痕迹,就已经成为了建筑外立面的装饰,安藤和日本旧时的木匠一样,也是有着一套通过有限的技术和结构材料的形式,去营造他的建筑的特点。安藤的建筑在日本本身就是优质施工的保证。

安藤本人也说:“我的工作室反对系统化和现代化,工作方式也类似手工业时期作坊的体系,所有的事都是手工完成,我不会做我不能直接控制的事。” [5]

3)可见,对于同样的技术问题,桢文彦是一种吸收和接受的开放观点,乐于尝试,并将技术作为本身文化和文脉的延续和探索的手段,有着一种技术美的倾向,而安藤是一种很谨慎的态度,特别是对于新技术新事物,在一定的技术范围内,熟练的使用,最后达到一种匠人般精美的效果,营造一种禅意和神性的空间。

5.小结

纵观桢文彦和安藤忠雄的建筑和其说表现出来的设计风格,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的理解:

1)作为日本现代建筑的两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建筑大师之一,桢文彦,以其优越的条件接触了现代的艺术和建筑,并以系统的建筑教育,国际的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接受并把现代建筑的理论引进了日本,在日本城市化的近代,探索了适合于日本传统的城市发展形式和建筑形式,在空间和作为建筑体验者的人的视角,观察和设计符合本民族的建筑和城市,兼容并蓄是他的最大特点。

2)安藤忠雄,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可以认为是和桢文彦同时代的建筑师,但是和桢文彦相比,安藤的建筑更加的具有地域特色,更加的注重精神层面,朴实冷漠精致的外表,丰富而又充满人性关怀的内部空间,是他建筑的最大的特点。

3)其实不管是桢文彦还是安藤忠雄的建筑:

他们的建筑,都是在建筑激烈发展和变革中的时期,充满了对于人和人性的思考,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建筑的探索与传承。

笔者认为,日本建筑发展到今天,肯定也经历了对于众多迷惑的思索。当前,面对我们建筑发展中的困惑,我们自己的探索和解答也已经开始,只是答案还是在可预见的未来,路还很长……

参考文献:

[1] 刘小波 编著. 安藤忠雄[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3-1,第11-12页

[2](澳)詹妮弗・泰勒著.马琴译桢文彦的建筑――空间・城市・秩序和建造(普利茨克奖得主系列)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06.第56-59页

[3] 刘小波 编著. 安藤忠雄[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3-1,第92-94页

[4](澳)詹妮弗・泰勒著.马琴译桢文彦的建筑――空间・城市・秩序和建造(普利茨克奖得主系列)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06.第69-92页

[5] 刘小波 编著. 安藤忠雄[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3-1,第121-123页

上一篇:市政供水管道附属设施施工技术 下一篇:论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