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迪庆藏区“藏回”民族认同研究

时间:2022-09-22 09:19:44

云南迪庆藏区“藏回”民族认同研究

摘 要:族群认同是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要素表现出来的,共同的文化渊源是族群认同的基础。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生活着这样一个特殊的回族群体,他们自迁移到此,逐渐适应了藏区高原的地理环境和藏族文化,云南藏区 “藏回”的文化特征表现为回族文化受藏族文化的影响,在迪庆藏区不同的地方呈现出同一族群对自己的族群认同“多极化”的特点。和词组群很类似的群体在云南还有大理州白族自治州境内的“白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的“傣回”。“藏回”、“白回”和“傣回”都是迁居至此的回族和当地的少数民族长期交往,文化相互影响,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当地主流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群体。对这些特殊的群体进行族群和族群文化认同的研究是十分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藏区;“藏回”;族群认同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287-02

云南“藏回”主要聚居在迪庆藏族自治州,据2002年人口统计,迪庆藏区共有回族1 276人,占人口总数的0.39%,主要居住在香格里拉县的建塘镇、三坝乡,德钦县升平镇,维西县的保和镇和白济迅乡等地也有回族分布。云南迪庆藏区回族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在文化和生活中所表征的民族特征上更多地借用藏族文化,并形成了自己与迪庆藏区藏族文化相适应文化体系,这些在外表上与当地藏族已没有显著区别的回族被当地群众称为“藏回”或“古给”(藏语,意为“戴白帽的人”)。课题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现有文献和著作的梳理发现国内目前在从事此项研究的专家和学者还有成果不是很丰富,以下借用前人的调查资料,可以清晰地看到,迪庆藏区的“藏回”群体,在本民族的民族认同上由于不同原因,呈现出“多极化”的现象。下面笔者选取三个典型的“藏回”自然村作为主要田野点进行一一阐述。

一、旺池卡村的“藏回”

香格里拉县中心镇的旺池卡村是回族人口居住比较集中的村子,原本是一个回族人家较多的村,据调查得知,旺池卡村现在已经完全被藏化,成为了一个藏族村。旺池卡村和其他藏族自然村没有什么不同,村民服饰、方言、饮食、风俗、宗教等都完全藏化。据笔者了解,能够证明旺村曾经有部分人家是回族的证据,就是藏式碉楼房顶没有插经幡,没有插经幡的大部分人家为回族。藏族全民信仰藏传佛教,每家屋顶必插有经幡以此祈求平安。在旺村有许多人家屋顶不插经幡。旺村曾经是个回族聚集的村落,虽然在历史岁月中吸纳了许多藏族的文化、语言、服饰、习俗,但是宗教还是保留伊斯兰教信仰,加之在与藏族通婚日益频繁的作用下,“藏回”这一特殊的族群发生了民族心理、血缘、认同的变化。“藏回”成为了历史,成为村民的一种历史记忆。旺池卡村藏化的体现了“藏回”对藏区经济、文化、环境的一种适应方式。

二、安南村的“藏回”

香格里拉县境内回族最为集中的是三坝乡的安南村和哈巴村。安南村下有水磨房和上村两个村子,两村都是藏族占多数的村子,其中水磨房村有35户藏族,有15户是回族;上村有45户藏族,有两户回族,从户数比例上回族与藏族的比例是1∶4.7。回族夹杂居住在藏族中间,从房屋外观上没有任何的区别,几乎没有两家回族房屋是连在一起的,并且居住得很分散,这样与其他的回族村是不同的,没有形成小范围内的回族聚居。正是因为这样,安南村回族受到藏族的逐渐同化,风俗上和藏族十分接近。安南回族建村历史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上回族人数一直比藏族少,但是在以前回族要比现在多得多,由于回族的日常生活与藏族十分密切,所以回族渐渐地被同化为藏族,回族越来越少了。现在村中的回族和藏族几乎没有什么太多的区别,回族中80%的人能够很熟练地和藏族对话,日常生活中自己也是习惯讲藏语,每家回族都有许多的亲戚是藏族,在平常的生活中回族和藏族相互帮助往来,关系十分密切和融洽。安南村“藏回”文化特征尤其明显,生活、生产、心理的方方面面都把自己认同为藏族,仅保留对回族身份和不食猪肉这样的饮食禁忌的回族特征的认同。目前安南“藏回”对回族文化及其认同还没有完全消失,在文化上人保留有回族的默写习俗特征,并因此认同于回族,与藏族相区分开来。在安南“藏回”的生活中对回族的文化和心理认同日渐模糊和不知,他们往往较容易接近藏族,尤其大量的通藏族通婚,几乎每家回族成员中都有藏族。安南“藏回”往往表现出没有过于强烈的回族自尊心和归属感,所以在今天很多的中青年都名义上保留了回族的身份,但却饮食上没有回族传统的禁忌。与旺池卡村“藏回”一样,安南“藏回”由于与外界回族长期失去联系,回族文化不断遗失,而倾向于对藏族文化大量快速借用的事实,按此趋势推断同化为藏族亦是安南“藏回”的未来。安南“藏回”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变迁呈现出对藏文化的另一种适应方式。

三、哈巴村的“藏回”

哈巴村距安南村大约有60公里,境内的哈巴雪山是理想的登山爱好者的胜地。安南村地处河谷地带,比起其他的“藏回”村子物产要更为丰富,经济收入也更高。安南村其下有龙旺边村和兰家村两个回族村,龙旺边村现有回族83户,约400人,两户汉族,1户藏族;兰家村为回族村,共35户,180人,回族人口占95%以上。2000年哈巴村“藏回”群众向迪庆藏区之外的回族同胞寻求帮助,得到了云南沙甸和纳家营回族同胞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帮助他们修建了清真寺,派专门的老师教授他们伊斯兰教知识,帮助他们培养阿訇,猪不会飞了伊斯兰教的,更加深了自己对于回族的民族认同。现在我们看到的哈巴“藏回”明显具有藏、回两种文化的双重特征,生活方面主要表现为藏族的特点,而在方面,则是恪守着自己的伊斯兰教。但是无论哈巴“藏回”在表象上表现出来的生活特征是以以藏族特征为主,可他们对于自身民族认同依然是回族,依然是伊斯兰教。这一切,使得哈巴“藏回”较之旺池卡寸的“藏回”和安南村的“藏回”在民族认同和宗教认同上能够回归得更为明显。

四、结语

从上述内容可知:在文化认同上,旺池卡村“藏回”已完全丧失了传统回族文化核心的宗教特征,改教信仰藏传佛教,其民族认同逐渐变更为藏族;安南村的“藏回”则通过文化的协调与调适,兼容并蓄藏等多民族文化的同时保留回族文化认同,从而形成了和回族传统文化有明显区别的“藏回”族群和“藏回”文化,在民族认同现实中部分认同自己是回族,也认同自己是藏族,在上也表现出多重性,既信仰伊斯兰教又信仰藏传佛教;哈巴村的“藏回”则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外界回族同胞的帮助,重建起已丧失的回族传统文化,在今天表现为对回族及信仰伊斯兰教的强烈回归。迪庆回族为适应所处的生态环境而进行的文化调适,使得他们或完全同化到藏族中,或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回族族群文化特征。尽管云南迪庆藏区的回族都有着相同族源及共同历史记忆,而在历史上有着近乎相同的文化特质,也被外界一致认知为“藏回”。“藏回”的文化内容逐渐拉大了差异的距离。尽管在民族认同上大部分“藏回”仍认同自己是回族,但在民族语言、民族服饰、风俗习惯甚至上形成了有别于回族主体文化群体的文化特征。云南“藏回”人口稀少,分部广泛,受地理环境影响藏化程度也各不相同,族群文化变迁和族群认同呈现“多极化”形式,藏区“藏回”未来的选择到底是是“藏化”,是“回归”,还是藏化和回归的整合,这又是一个动态的新的走向。

参考文献:

[1] 马维良.云南回族历史与文化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2] 纳麒.传统与现代的整合――云南回族历史・文化・发展纲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3] 张实,李红春.云南省香格里拉县“藏回”族群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4] 李志农,李红春,李欣.藏化与回归――云南迪庆“藏回”的文化走向[J].思想战线,2008,(5).[责任编辑 陈 鹤]

上一篇:国际关系理论的三种体系理论 下一篇:努力化解农村土地承包矛盾纠纷促进农业经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