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学习动机缺乏的原因与对策

时间:2022-09-22 07:14:05

中职生学习动机缺乏的原因与对策

【摘 要】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中职生学习动机缺乏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有效的教学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中职生 学习动机 对策

传统上教育心理学把学习动机定义为激发与维持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原因,但现代教育心理学赋予这一概念更多的含义。把学习动机定义为寻求学习活动的意义并努力从这些活动中获得益处的倾向。学生努力学习,其满足不在活动过程本身,而在学习活动之外。本文试图对中职生学习动机缺乏的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应对的策略。

一、中职生学习动机缺乏的原因

中职生学习现状令人担忧,一些学生上课睡觉、逃课、不注意听讲。学习被动、效率低下,缺乏活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

人的许多行为动力可以用目标导向来解释,例如参加四年一届的奥运会并取得好成绩是许多优秀运动员奋斗的目标,也是推动他们刻苦锻炼的动力。当学生按照目标指引的方向去努力学习时,学生的这种学习行为是目标导向的作用。但是学生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么他们就失去了努力的方向,甚至感到很迷茫。很多同学把进职业学校学一门技术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但是怎么样去为之奋斗,都不明确。导致一些学生刚开始学习还很有动力,但是渐渐的就觉得目标摇摇无期,失去了学习动力。

(二)缺乏学习兴趣

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太枯燥乏味,没有一点乐趣,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知识内容本身不感兴趣,有的学生只是为了应付父母的安排,上课不注意听,结果到最后听也听不懂,索性就不听了甚至放弃了;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模式太陈旧,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觉很乏味。甚至某些老师的教学态度也会使很多学生产生反感,从而讨厌学习。

(三)自我效能感较低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Jldura.1977)提出的概念,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一般而言,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但这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影响。如果把成功归因于内部或可以控制的原因,如能力或努力,则自我效能感将会提高。自我效能感也影响归因。若某人对于做某事有很强的自我效能感,他可能会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若他对于做某事缺乏自我效能感,他可能会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可见,奥苏贝尔和加涅主张在某些条件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最好方法不是从动机入手,而是从认知入手,使他们感到自己是有能力学好某些学科的。

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一)制定详细、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努力方向,正确的学习目标能催人奋进,从而产生为实现这一目标去奋斗的力量。没有学习目标,就会很迷茫,也是对学习时光的极大浪费。学习目标要具有适当、明确、具体的特点。适当就是指目标不能定得过高或过低,过高了,最终无法实现,容易丧失信心,使计划成为一纸空文;过低了,无需努力就能达到,不利于进步。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明确就是指学习目标要便于对照和检查。如:“今后要努力学习,争取更大进步”这一目标就不明确,怎样努力呢?哪些方面要有进步?如:“今天要把计算机课的某一知识点掌握。实践操作能力要在班级达到中上水平。”这样就明确了,以后是否达到就可以检查了。具体 就是目标要便于实现,如怎样才能达到"数学中上水平"这一目标呢?可以具体化为:每天要上机实践操作4个小时。这样的目标就便于去实现和完成也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关注细节,改善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有研究证明,教学方式不当是学生缺乏动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扬弃传统意义上的传授式的教学方式,而是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条件,根据教材的特点采取更加灵活和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学生良好动机的激发与形成也离不开教师良好的专业素质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教学包含三个要素,科学、技巧、艺术”,这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努力方向。从教学的角度看,教师在教学语言的生动表述、教学示范表现力、教学智慧的灵活体现、教学方法手段的优化选择、教学技巧与经验的积累与总结以及人格魅力的展现上,都应体现出良好素养,并以此感召学生热爱学习。

(三)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要提高学生对能力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就必须改变学生不正确的归因。研究表明,通过归因训练,学生的不正确归因是可以改变的。基本做法是:教师进行内部归因示范,对学生在内部归因方面的认识予以系统强化,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成绩不良是由于自己缺乏努力的结果,进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进步程度。教学指导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的表扬,表扬要体现出即时性和适切性,强调激励作用。

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和运用,对于我们教育教学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皮连生. 教育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吴红耘,皮连生. 任务分析与教师的教学技能发展. 心理科学,2004(1).

[3]皮连生主编. 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上一篇:命题作文审题策略 下一篇:特色专业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品牌和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