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拼音课堂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时间:2022-09-22 06:55:27

香港拼音课堂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在香港的小学里,往往有“中文科”与“普通话”两个学科,中文科相当于我们的语文学科,只是在一年级不学拼音。在香港《普通话课程纲要》中,对声母、韵母、拼音的学习做了如下的安排:小一至小三年级以学声调为主;小四年级学习声母、韵母,对拼音有初步的认识;小五、小六年级复习小四所学的声母、韵母、拼音,强化学习语音难点。

一、香港拼音课堂教学的现状

1 教学任务重,拼音教学是附属

据笔者在香港担任小学语文教学顾问期间的观察,香港的家长对学校、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而学校在面对招生的压力下,多少都会迎合家长的需要,把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安排得十分丰富,借以吸引家长选择学校。比如,有的学校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里,老师除了教授单韵母及声母外,还要教授《新编启思中国语文》上学期的第二册(第一册不教)以及《综合高效识字》一本共十五课。虽然,老师们有权对个别课文进行删减、略教,但这样的容量是十分惊人的。据了解,一学期下来,老师其实无法完成这样庞大的教学任务。

最关键的是,在小一年级拼音教学的内容一般不需要评价,也没有公认的评价标准。于是,在面临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时,老师们所选择的是放弃拼音教学,先把其他要考试的内容完成了再说。拼音教学由此成了其他教学的附属品。

2 粤语影响大,“减负”反而成“增负”

在内地的教材里,拼音的情境图、儿歌、顺口溜往往可以提示发音,或是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巩固发音。香港的拼音教材在这一点上大量参照了内地的课本。但那些用普通话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的儿歌、顺口溜等用粤语一读就发生了变化。如,e的情境图往往是一只大白鹅,用“鹅”来提示“e”的发音。e――鹅,在普通话里读没问题,但在粤语中“鹅”并不是“e”的发音,起不到提示发音的作用。

再有,学生对字的认识只有粤语发音的记忆,已有的识字经验不能在学拼音时起巩固发音的作用。于是词语、句子、儿歌等中的字要么不会读,要么读不准,老师要一个个地教,一个个地纠正。这样,在拼音课堂里,学生既要学新的拼音,又要学认识却读不准的汉字,还要学真正不会读的汉字,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3 学前差异大,互相练习机会少

刚入学的孩子,受学前教育的影响,在已有的普通话积累上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对拼音的掌握也就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有的是刚从内地移居到香港的“新移民”,学起拼音来肯定占优势;有的家里较重视,上了一些课外提高班,所以拼音也能跟得上;但更多的是土生土长的香港孩子,对普通话一窍不通,家里没有学习的语境,学校里说普通话的机会也不多。

二、改善香港拼音课堂教学的策略

1 创造性地使用和理解教材

“教师应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谓“用教材教”就是要求教师不能只是教材的执行者,而更应成为教材的开发者。

即便是学校自行开发的校本教材,在使用中同样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于是,笔者与协作老师共同梳理,删繁就简。我们共同确定在基本的拼音课里,把教会学生认读拼音和学习拼读作为教学的重、难点;读词语、读儿歌等辅助内容则根据学生实际能力进行调整,以略教、体验为主,不做硬性达标要求。整个一年级的拼音教学从慢到快,前期以认读拼音和学习拼读为主;后期以延伸为主,逐步过渡到拼音与识字、说话等的有机结合,为二年级的中文学习打下基础。

2 尝试规范汉语拼音课堂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单向传递知识信息、学生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如何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呢?笔者认为现阶段探索一套适合香港的拼音教学模式是很有必要的。在共同的协作中,我们认为一节基本的拼音课应该包括四个环节:复习――新授――巩固――总结。

3 彰显拼音的工具性

学以致用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拼音教学及日常活动中,要让学生觉得学拼音是有用的,让他们体会到拼音是自己学习的“拐杖”,也是学习普通话的“拐杖”。目前,在香港的许多学校里有推普周、推普日、推普早会(午会)等,这些活动都力求为学生创设普通话语境,并且利用各种激励手段让学生多听、多说、多练。这种推普氛围的形成,不但可以巩固拼音的学习,更能有效减少学前差异对学生学拼音、说普通话的影响。

上一篇:在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下一篇:高中音乐教学动感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