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研究

时间:2022-09-22 06:54:08

桂林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研究

摘要:基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理论,文章以桂林市5个城区,12个县中的189处旅游地的基本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城市中心距离、回转半径法、空间分布曲线等旅游计量地理研究。根据旅游资源属性和游憩活动性质,将上述旅游地复合交叉归并为自然观光旅游地、人文观光旅游地、运动休闲旅游地等三种类型,进一步分析桂林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布局结构特征,论证桂林环城游憩带的客观存在,指出其开发意义。

关键词:开发意义;空间结构;旅游地类型;环城游憩带;广西桂林

一、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理论简述

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的基本涵义,即“主要为城市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特定情况下还包括位于城郊的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各级旅游目的地。”这一理论有其适应性,主要是适应于大城市郊区;也有起局限性,不适应于具有旅游主导功能的城市。“外来旅游者”光顾的旅游目的地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被列入环城游憩带,而具有旅游主导功能的城市要强化和建设的是后者,即“外来旅游者”的游憩地。基于桂林是以境外和国内游客为主的旅游城市,本文提出桂林环城游憩带的新概念,包括环城游憩带研究:泛漓江流域旅游圈中提到的桂林市周边环城带和远距离的环城风景带第三圈层,即位于城市-乡村交错地带包括城市周边交通便利的县域在内的,主要满足国内外游憩者和城市居民休闲旅游度假需求,且具有一定规模经济性的土地开发和利用形式,在空间上呈现出不连续的带状分布或网状分布的特征。

二、桂林环城游憩带的范围及分类

本文描述的桂林环城游憩带包括桂林市5个区(秀峰区、叠彩区、象山区、七星区、雁山区),12个县(桂林城郊、阳朔、兴安、龙胜、资源、恭城、荔浦、灵川、全州、灌阳、临桂、平乐、永福)。截至2008年底,对189个旅游地进行调查、统计与分析,获得各个旅游地的基本资料。

根据旅游资源属性和游憩活动性质可将桂林环城游憩带内的189个旅游地划分三大类:自然观光旅游地,包括自然风景区、森林公园、溶洞景区等;人文观光旅游地,包括历史文化遗址宗教旅游地、工业旅游示范点、纪念馆、博物馆等;运动休闲旅游地,包括主题公园、游乐场、度假村、疗养院、运动(户外攀岩漂流)休闲区和农业休闲地。按照该分类方法,根据桂林特殊的情况,人工娱乐旅游地缺乏,只有一个兴安乐满地(既属于主题公园,又属于休闲度假区),本文将其归类到运动休闲旅游地,将189个旅游地进行类型划分,结果如表1所示,各类型旅游地的空间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桂林周边县的三种旅游地类型中,自然观光和人文观光旅游地在数量上占据了绝对优势,两者分别占总数的41.27%和39.15%、数量最少的运动休闲旅游地占总数的19.58%。这是因为桂林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属于少数民族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交相辉映,并且旅游开发投入少,游客规模门槛值少,因而自然观光与人文观光旅游地数量较多,主要集中在桂林城郊、阳朔、龙胜、灵川各县,表明桂林周边县的旅游结构以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并存的新格局。

三、旅游地空间结构特征

(一)旅游地空间统计特征

各类型旅游地平均城市中心距离:根据各个景点的实际距离,通过实地调查咨询和网上查询,以桂林汽车站为桂林市中心,测量桂林市周边三种类型旅游地的平均城市中心距离结果如下:人文观光旅游地(75.49km)、自然观光(74.54km)、运动休闲(88.95km)。

三种类型旅游地平均城市中心距离的不同,体现了旅游地受城市中心引力约束影响的大小,也反映出不同类型旅游地分布的影响因素不同。其中人文观光和自然观光两种类型旅游地相差不大,三种旅游地平均城市距离相对数值较大,投资规模相对较小,游客门槛值不高,其开发主要受制于资源条件,因而其布局主要受到资源分布状态的影响,反之,主要受市场区位条件的影响。由此看出,三种旅游地都属于资源导向型,反之,属于市场导向型。同时,休闲度假旅游地的平均城市距离为88.95km,比观光旅游地大,此种类型旅游地既要有良好的区位条件(离景区远近)、便利的交通,还要有高质量的休闲和度假环境和完善齐全的配套设施等,能让人们远离城市的喧嚣放松休闲,还能欣赏到美丽的桂林山水风光。

根据图1(A)、(B)可见自然和人文旅游地分布相对集中,而图1(C)则可知运动休闲旅游地分布相对较分散,这与运动休闲旅游地的消费特征是一致的。运动休闲旅游地需要良好的客源条件,需要避免积聚效应的产生,最重要的是要选择空气清新、环境幽雅并有完善的度假活动设施和基础设施,所以,在选择开发休闲度假旅游地的时候存在一定的认为因素,分散程度偏大往往可以避免过分积聚所造成的竞争。从图1中可以看出,人文观光旅游地在全州、龙胜、兴安,桂林市区、阳朔等地分别出现了点状集聚现象;自然观光旅游地在桂林-阳朔沿漓江流域出现了带状集聚分布;运动休闲度假旅游地出现集聚现象主要有临桂、龙胜、灵川、阳朔等著名休闲景点的带动下,促进周边休闲产业的发展。

(二)空间分布曲线

采用回转半径法,以桂林市中心为基点,以20km为单位逐渐变化半径,测量各类型旅游地在空间分布上的特征。根据获得的数据做出桂林市周边旅游地空间分布曲线,观察不同类型旅游地在空间分布上的特征。

根据表2,以回转半径为坐标横轴,回转半径上同类型旅游地的数量为坐标纵轴,得到不同类型旅游地的空间分布曲线(即旅游地空间距离-数量分布曲线),并进一步做出每个回转半径上的旅游地密度曲线(见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游憩地总数随距离的增加而递减的现象,表明随着距离的增加――越靠近郊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会对游憩地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桂林城市圈内,在离中心城市20km和80km出现了旅游地的集聚现象,达到峰值,140km以外总数开始呈下降趋势并急剧减少。在≥180km后,旅游地总数出现最低点,原因是此区域正是桂林各县的偏僻地区,资源开发程度很低,而又远离县著名景点的中心辐射范围。

此外,根据图1,可见各类型游憩地的空间集聚特征也明显不同。自然和人文类型旅游地的空间分布曲线变化趋势总体一致,呈现两处集聚形态:分别在20km-40km,80km-140km。说明都属近城集聚,旅游地主要受资源空间分布的影响。运动休闲旅游地在60km-120km之间有集聚现象,说明桂林的休闲度假旅游地也在快速发展,主要是靠近各县城附近的郊区。

四、结论

第一,桂林环城游憩带主要分为自然观光旅游地、人文观光旅游地、运动休闲旅游地三种类型。旅游结构以自然和人文观光为主的类型逐步转向观光与休闲度假相结合的发展方向,并且休闲度假旅游地正快速的发展中,总数逐年在增加,反映了该区域度假休闲的需求日益增多,并且顺应了两种形式的融合发展。

第二,桂林环城游憩带的三类型旅游地的平均城市距离差异小,平均城市距离相对数值较大,投资规模相对较小,游客门槛值不高,其开发主要受制于资源条件,因而其布局主要受到资源分布状态的影响。

第三,从空间分布上来看,桂林、阳朔、灵川、龙胜是集聚点,旅游业发展达到峰值,并呈现出三个小的旅游域群,并且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第四,桂林环城游憩带在20km-40km,80km-140km两处大范围内呈现高峰集聚现象,这一特征有别于大城市的环城游憩带。

第五,桂林环城游憩带的客源市场是针对外地游客居多,而大城市主要是针对本地市民。桂林环城游憩带是以著名的旅游名城桂林为中心,三个著名的县城(阳朔、灵川、龙胜)为旅游域群,形成国内少有的旅游名城环城游憩带。另外,在泛漓江域旅游圈中提到的桂林市周边环城带和远距离的环城风景带归属于桂林环城游憩带。通过对桂林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布局结构特征的实证研究分析,与本文对泛漓江流域旅游圈提出的“一核心、三圈层、四轴线的区域网状格局模式”的理论是不谋而合的,进一步论证了桂林环城游憩带已形成,并赋予其独特的以著名旅游名城为中心的桂林旅游空间新型态。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1(8).

2、阳国亮,乔海燕.桂林旅游空间结构新型态:环城游憩带[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2).

3、保继刚.旅游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阳国亮.走向区域旅游合作大战略――再论“泛漓江流域旅游圈”[J].改革与战略,2006(12).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

上一篇:发展酒店立体绿化 以促进重庆都市旅游 下一篇:对发挥审计预防性作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