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情趣化教室对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研究

时间:2022-09-22 05:57:24

构建情趣化教室对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研究

摘 要:20世纪90 年代以来,教学改革的规模和质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然而我们的教室――教学的主要场所却没有根本的变化,缺乏人性化、情趣化的设计。所以本文提出在新型教学理念的基础之上,教室的功能、布局、概念等也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情趣化的设计,以此来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为顺利实施教学改革的提供物质保障。本文以网络时代为背景,强调无线网络、电子交互平台对学生的重要性。同时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对传统教室提出人性化的设计方案。在增加传统教室魅力的同时,也打破传统教室的概念,将授课场所转移到社会实践中,扩展教室的范围,将校园理论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无线网络教室;情趣化设计;实践型教室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263-01

一、利用无线网络、建立电子交互平台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能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扩宽知识渠道,丰富课外知识,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目前教室中的多媒体课件仅存在于播放幻灯片,45分钟的教学时间,教师大部分时间都在全神贯注的表演课件,忽视了与学生的正面交流。多媒体在于辅助教学,不能代替教法,不能把教室当成电影院,不能使课件成为影片,不能让学生成为观众,更不能让教师充当放映员。真正的教学应该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师对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不断调整教学进度,以促进学生更加高效的学习。教学过程不是按照教师设计好的、在教育过程中补课改变的僵死计划的执行,而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构建的过程。当学生和教师共同面对计算机屏幕时如何加强对话和交流,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人机交互发展成人际交互。

目前利用网络资源、计算机、网络通讯等科学技术手段建立电子交互平台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主题角色、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评估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征。电子交互平台可以最大限度的提供给师生一个共享的空间,教师可以共享教学资料、电子考试、考勤等,学生可以提交作业、搜集素材、集体讨论等,节省了传统教学记板书、收卷、判分、逐一发言的时间,这样的一个言论自由的平台,才能最直接、高效、准确的反映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掌握情况、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等,最能第一时间反映课堂教学成果,为教学改革顺利进行提供依据。

二、合理划分教室空间、完善教室功能、营造人性化学习氛围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不仅作为一种隐蔽性的力量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而且它以一种静态的方式诠释现有的教育文化和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一种空间就暗含着一种教育模式,一种教育模式必定需要以某种特定的空间为载体。而在现实中学校教育往往常常忽视教室空间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教室环境过于单调乏味、没有吸引力,完全不能满足新型教学模式的需要,所以要对现有的教室进行新的空间划分,完善功能,使教室更具人性化。

其次增加休息、娱乐、展示等区域,降低学习压力、减轻疲劳,使教室更具人性化。还可以利用高新技术,将光影、音响设计理念引入教室设计之中,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有目的性的营造不同的学习氛围。教室的情趣化设计会增加学生对教室的喜爱、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实践型教室”走向社会

学生每天上课都走进 “水泥盒子”里,确实是一件乏味的事情。而且时代的不断发展,也越来越需要能够快速适应企事业单位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的课堂也应该从传统的传授理论知识逐渐发展成为培养实践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如果我们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将课本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会大大增加教室的魅力,而且能强化学生对理论的认识。例如室内设计专业可以走进高档商场、酒店学习装潢设计;产品设计专业可以走进工厂了解生产工艺;农业应把教室搬到农田。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重视在实验、实训、实习情境中构建知识与行动之间的联结,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积极完成“预备职业人”向“职业人”的转变。这种新型的“实践教室”更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教室环境是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基于新型教学模式,提出“网络教室”、“人性化教室”、“实践型教室”三种不同的新型教室形式,赋予教室环境更丰富的内涵,以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新时代学生需求。使学生在新型的教室环境中激发学习热情,获取全面的知识结构,丰富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美】弗兰克・麦考特.张敏译.教书匠[M].海南出版公司,2008.

[2]李清川.中国知名大学校长访谈录 [M].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5.

[3]【美】珍妮特・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 学习的革命 [M].上海三联书店,1999.

[4]【美】D・A・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称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刘儒德.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许 静(1982-),女,汉族,河北承德人,讲师 ,工作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 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上一篇:钢铁厂厂前形象景观设计探析 下一篇: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困境及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