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细胞癌的CT诊断

时间:2022-09-22 03:10:42

原发性肝细胞癌的CT诊断

【关键词】 原发性肝细胞癌 ct诊断

(一)ct表现

平扫:平扫时,肿瘤一般呈低密度改变;少数与周围肝组织呈等密度,若无边缘轮廓的限局性突出,很难发现病变;极少数显示为高密度。据统计,肿瘤内产生钙化的约占5%以下。

当合并脂肪肝时,与肝实质呈等密度及高密度者为肝细胞癌之特征性所见。因病理分型不同,有不同的ct表现。

结节型与周围肝组织界线清楚,肿瘤呈类圆形,部分于周围可见完整或不完整的更低密度的环状带,即假被膜,肿瘤内常形成间壁而密度不均一。另外因肿瘤缺血、坏死,其内部可出现更低密度区域。

结节型肝细胞癌可为单结节或多结节。

有时可见肿瘤存在之肝段呈低密度改变,这是由于肿瘤向门静脉浸润并压迫门静脉,造成门静脉狭窄、闭塞,致使门静脉血流减少,而致肿瘤周围肝实质营养障碍。

巨块型形成巨块状,占据肝脏一叶或一叶之大部分,因向周围浸润而边缘不锐利,肿瘤内多有坏死,而呈不规则之更低密度区域。周围常有子灶。

弥漫型为弥漫性小结节,平扫难以显示。可见肝呈弥漫性肿大、肝硬化、及门静脉内瘤栓形成。

增强扫描:肝细胞癌血供丰富,动态扫描、螺旋ct扫描之动脉期可见肿瘤明显增强效果。小型肝细胞癌常为均一增强浓染,大肝癌由于内部形成间壁,有不同的血管结构,而呈不均匀增强效果,其差别较大。

时相变化,肿瘤增强效果减退,其密度下降,当肝实质被造影剂增强时,即门静脉期,肿瘤则呈现低密度改变,此时,比平扫时病变范围略显缩小,边界较之清晰。这主要由于肝癌约90%-99%由肝动脉供血,而周围肝实质约80%由门静脉供血,两者表现的增强效应因时相不同而致。典型者于造影剂注入后30s,肝细胞癌与周围肝实质之ct值即发生逆转,竹本等统计约77%呈现上述典型程序。hosoki等叙述肝细胞癌之动态ct有如下程序:①动脉期肿瘤明显增强,但仍比周围肝实质密度低。②动脉期开始肿瘤呈高密度,很快即变为低密度。③动脉期肿瘤呈高密度,至门静脉期仍比周围肝实质密度高。

此外,平扫时,因门静脉供血减少而致肝细胞癌以外肝实质之低密度改变,于动脉期增强时,可见一过性高密度征象,是因肝动脉血流代偿性增加之故。

动脉、门静脉短路时,动脉期增强可见肝细胞癌同其周围肝实质的一部分呈高密度征象,提示肿瘤的门静脉浸润。

被膜之增强特点为:平扫时,被膜显示为肿瘤边缘的低密度环状带。增强时,显示为肿瘤周围之环状增强。打田日出夫将其动态变化分为三种类型:①平扫时表现为低于肿瘤密度之环状带,增强后与肿瘤呈等密度。②平扫时与肿瘤呈等密度,增强后为高于肿瘤密度的环状带。③平扫时呈低于肿瘤密度的环状带,增强后呈高于肿瘤密度的环状带。

从被膜增强的时间来看,一般动脉期不被增强,至少在37s以后开始增强,在3min以后显示增强的比率最高。分析肝细胞癌之肿瘤内部及被膜之增强特点,动态变化特点,对鉴别肝细胞癌、血管瘤、肝转移癌有很大价值。

根据ct图像难以判断被膜是否被癌浸润,部分被膜的破坏中断,有可能是癌已浸润至被膜外的征象。

肝细胞癌的其他ct表现:①静脉内肿瘤浸润;②胆管内肿瘤浸润;③肝内转移;④肝细胞癌破裂出血;⑤肝硬化,ct可伴随之肝硬化所见。⑥肝外浸润及转移。

(二)关于小型肝细胞癌

在小型肝细胞癌的定性诊断中,一般当肿瘤直径达2~3cm时,具有被膜之肝细胞癌于b超,ct、血管造影及mri等检查中,若能显示出结节中之结节的内部结构特点,则可定性诊断。ct平扫肿瘤呈低密度,被膜显示不清。于增强动脉时相(或dynamic ct早期时相)可见肿瘤内部呈多结节状之不同密度增强;门静脉期时相肿瘤再度呈低密度征象,被膜此时显示为肿瘤周围的高密度环。

肿瘤之“结节内结节”及其内间壁征象在定性诊断方面有重要意义,但lcm以下小型肝细胞癌之影像学表现与上述有很大不同。b超、ct、血管造影常难以显示肿瘤内御结构特征,定性诊断常存在一定困难。dynamic ct可根据不同时相观察,显示肿瘤增强程度动态过程,达到定性诊断目的。ctap肿瘤显示的低密度,在发现病变方面敏感性很高但缺乏特异性。cta肿瘤表现为高密度影像,在小型肝细胞癌的定性诊断方面具有特异性,三者相结合,对小型肝细胞癌的定位、定性诊断有着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张杰,卜庆丰.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原发性小肝细胞癌的价值.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年 第14卷 第04期.

[2]袁建军,施晖.46例肝细胞癌螺旋ct双期扫描表现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师杂志2001年 第9期.

[3]严福华.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临床分析(附42例报告).井冈山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年08期.

上一篇:浅议关于中医药教育体制改革的宏观思考 下一篇:糖尿病与牙周病的相关性研究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