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系统的完善之我见

时间:2022-09-22 02:35:09

建设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系统的完善之我见

利用内部评级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是当前银行风险控制的发展趋势。本文综述了建立建设银行内部评级系统的原则和作用,同时结合我国实际,分析在我国银行界建立内部评级系统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内部信用评级;评级条件;评级方法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0-0032-03

引言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国际金融市场的膨胀,金融行业发生了一些革命性的变化。在金融自由化的旗帜下,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纷纷放松管制允许混业经营,形成了万马奔腾的竞争局面。金融交易的急剧膨胀、新的金融工具的不断出现、以及衍生工具的大量使用、金融产品的市场价格(尤其是利率、汇率)波动的加剧,使得金融市场越来越复杂,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信用风险在金融风险中比重增大。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指出,信用风险成为银行破产的主要原因。因此,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信用风险的控制和管理,许多国际化大银行都自行研究和开发了新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

一、内部信用评级

银行内部评级系统是信用风险管理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技术。2001年1月16日,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最新的资本协议草案,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允许银行使用内部评级作为确定资本金权重的基础,并给出了统一的计算资本金的公式。这一举措无疑将极大地激励银行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现在各个商业银行建立了内部信用评价体系,但是按照国际标准我国目前尚没有真正建立科学实用的银行内部信用评价体系,这无疑在国际化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建立完善有效的银行内部评级系统是我国银行风险管理应着重进行的基础性工作。

银行内部信用评级是对客户因偿债能力变化而可能导致的违约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及确定信用等级的过程。客户信用评级参数属于商业机密,由各银行自行研究、设计、审定。

银行内部信用评级是管理、控制客户信用风险的基础工作,在客户营销与准入、信贷政策制定、信贷授权、信贷资产定价、授信审批、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损失准备计提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的条件

一个有效的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应该是客观地、科学地、全面地反映客户的信用情况。信用评级系统应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1.评级的对象(层次性):信用评级可分为对债务人和对其对应的信用工具两方面的评估。一个合理,有效的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系统应同时对这两方面评级,即信用评级可分为两层①确定债务人的违约概率,对债务人综合财务状况和偿还非特定债务能力的综合评估。②对信用工具的具体特点如抵押,担保、优先级别、受保障程度的考察,确定损失发生时的一些参数,如清偿率等。

2.信用级别的科学设置:信用评级的结果是得到一个字母或数字的符号。我们依据这些符号来对信用风险作量化分析,一个有效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系统对信用级别的设置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这些符号能合理按风险特征的不同区分各债务人及信用工具,评级符号的数量应满足对信用风险充分区分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少,评级细分有利于更准确的分析信用风险,但相应的操作成本也会更大。不同的银行面对的客户,开展的业务各不一样,评级符号数量也各不相同,但其设置必须结合实际,评级符号一般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

另一方面,由评级符号应能得到更多的信息。评级结果只是一个符号,本身只有排列顺序的区别,必须将每一评级分类同违约概率等风险特征联系起来,这背后是基于对数据的统计分析。

3.评级考虑的因素:影响债务偿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信用评级应综合考虑有关的因素。但评级的结果应能较好的反映债务人下列情况。

(1)财务状况:这是衡量企业信用状况最重要的因素。企业如发生信用困难通常都会在其财务状况上表现,因此信用评级时应着重考虑财务状况。企业的财务指标非常之多,应着重分析①盈利性指标、②流动性比率、③营运效率比率、④财务杠杆比率等方面的指标。同时一定要注意企业财务数据是否真实可信。

(2)行业:行业分析在以定性为主的评级中较为重要。不同的行业发展前景、生产经营周期、竞争状况,市场结构,受相同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等各不相同,处于衰退的行业并且在行业中不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债务人与处在上升行业中并且在行业中有较大竞争力的债务人相比,既使其它方面条件都差不多,风险状况是很不相同的。(3)企业的管理水平,包括企业管理层的学历,背景,管理风格,道德品质等。

(4)特殊事件的影响,如有关的法律,国家政策的变化,企业非预期的重大变化。

(5)其他因素。环境与突发事件的参数。

4.评级的审核和调整:信用评级可能会因主观因素、客观数据等错误而失真,也可能经常随各种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至少每年对评级审核一次,但对有问题的债务人要进行经常性监督。

三、信用评级方法

1.信用评级的目的是使得到的各信用级别能有效的甄别和反映信用风险,以此作为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在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系统中,科学合理的评级方法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得到评级的结果,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评级结果的有效性。信用评级可对客户偿还债务能力和意愿进行评估,对客户债务偿还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知道了某一客户的信用级别,就能知道其违约可能性的大小和发生违约后的损失程度。

但不同的评级目的得出的评级结果不一样,如评级时可以有两种考虑①考虑目前情况②考虑在整个信用持续期的总体情况。这决定于不同的评级目的。

当评级主要为了是否放贷或投资提供决策支持时,要求从整个信用持续期考虑其信用状况,评级以信用持续期的最差情况为准。信用评级在持续期内不再变化,除非发生较大的有长期影响的变化。

当评级主要为分配资本金、贷后管理时,考虑目前情况的方法更合适。信用分析区间通常为1年,针对债务人当前状况和1年之内的变化情况进行信用评级,这样对银行贷后的信用风险管理有效。通常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常采用这种评级结果作为模型的参数输入。虽然不同的银行对信用评级的考虑各不一样,但信用评级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应能反映债务人的财务状况、企业的运作表现状况和承受非预期的不利因素影响的能力。

2.信用评级的方法就是如何由各种信息来确定信用级别的手段。银行用来评定债务人信用状况的信息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财务报表以及其它可以定量化的某些管理方面的信息;第二,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可以利用其公开发行的股票和债券的市场价格信息;第三,客户经理(信贷员)通过对企业的深入了解、基于自己的经验对企业的信用状况做出的评价。

3.信用评级按依据划分,有主观评级法和客观评级法。其中客观评级法更多地依赖于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评级,而主观评级则更多地依赖于专家综合各个方面情况进行评级。

4.信用评级按方式划分,有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主要根据除企业财务报表以外有关企业所处环境、企业自身内在素质等方面情况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总体把握。定量分析法则是以企业财务报表为主要数据来源,按照某种参数方式进行加工整理,得出企业信用结果。

5.目前建设银行主要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定量风险评价、定性风险评价、特例事项调整等方面对客户违约风险进行综合评价。

四、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的现状

1.按照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实施统一授信制度的要求,99年以来各商业银行陆续开始着手构建自己的信用评级体系,大部分银行正在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改革,但是仍存在很多的不足。银行内部评级的基础性工作不完善,评级的结果只是在贷款授信时有初步的应用,没有真正建立一个较完善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全面的信用风险管理。目前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有:

(1)授信企业财务数据不准确、不充分。银行从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往往不能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一些企业在申请贷款时财务报表存在虚填、漏填现象,财务信息不真实、完整的情况时有发生。银行在此方面也存在审核不是非常严格等问题。

(2)信用评级的方法较简单。银行的内部信用评级方法主要是“打分”法,过度依赖主观判断。同类贷款的分类结果基本上正确,但是不同类贷款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分类结果难以保持一致性,可比性差,加之贷后管理检查报告制度淡化,客户经理的职能履行不到位等,不能提供资产质量恶化的早期预警,只能在贷款不能还本付息时才发现其恶化。

(3)评级结果只是简单的应用于授信领域,没有结合信用评级进行较深入的贷款风险分析和损失准备金的定量估计。并且,在银行风险管理的其他方面并未重视利用信用评级结果进行分析和决策,如对信贷员、分支行业绩评价,各信贷产品资本金的分配和收益水平的预测方面基本没有以微观信用评级为基础。

2.对策及建议

(1)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情况,推动银行内部评级逐步向内部评级法(IRB法)过渡。一是建立二维评级体系,实现贷款等级与借款人PD挂钩。二是加强定量分析,减少主观判断的比重。三是细化贷款分类层次。如中国银行将客户信用评级指标体系5类细分为15类,工商银行的12级分类也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2)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国有商业银行应树立理性、稳健和审慎的风险管理理念,加强道德风险管理,防止金融腐败,逐步建立与内部评级系统相配套的管理制度体系,建立独立的垂直管理的信贷审批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实现相互制衡,健全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3)强化内部评级数据库管理。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建立并实行完整、严格、一致的数据标准;利用信息技术,逐步建立一个体现客户信息和内部信息管理要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4)培育专业化的风险评级队伍,加强国内外同行的信息交流。

国有商业银行应当长期培养、储备一支具有风险分析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并逐步提高评级人员的素质,优化人员结构。

结论

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体系,应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同行的成功经验,与时俱进。发挥国内银行间的协同作用,组织并利用各商业银行的现有资源,加快推进内部评级体系的建设和实施。借鉴国外模型的理论、方法和设计思路。同时应结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利率市场化进程、企业财务欺诈现象、开发出适合自身特点的风险评级与管理系统。

建立一套适合其自身体点、行之有效的内部评级系统,提高国有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鉴别分析能力,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性风险管理,从而改善贷款审批的质量和效率,增强贷款后对客户和市场的风险监控能力,制定出系统化、动态化和数量化的信贷应急体系,提高贷款质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这个沉重的包袱。学习和移植西方建立内部评级系统的理论和原则,分析和比较国际上信用评级的各种方法,结合我国实际进行研究和实践,是在我国建立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系统的有效途径。

[1]《中国建设银行客户信用评级工作管理办法(修订)》的通知.

[2]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实施统一授信制度指引>(试行)的通知.

[3]时东,李海平.国外处置银行业不良资产的措施及启示[J].经济要参,2006(3).

[4]刘澜飚,王博.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迟缓现象分析[J].金融研究,2006(3).

[5]郑纯毅.中国银行业与国际银行业贷款分类比较分析[J].金融与保险,2006(1).

上一篇: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制度浅析 下一篇:浅析新课标初中数学分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