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龙还需点睛

时间:2022-09-22 01:24:42

摘要: 在大力倡导教育“低耗高效”的今天,教学“六认真”被再一次强调,其中作业的设计与布置环节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充分重视。笔者就作业的设计、作业布置的时机、作业评价的方式三个方面,结合教育实践,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 作业质量 作业布置 作业评价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和运用课堂教学知识,并与现实生活相连接的学习活动和生活体验。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教师对作业的内涵有了比以往更加全面的认识,在作业的设计上也开始有意识地着手改变以往“以练代讲,熟能生巧”式的大量书面练习为“重质减量”、多种形式的练习措施,以顺应教育现代化教育改革的需要。在实践中,我们把着眼点放在以下几个环节:

一、在作业设计的质量上着力提升

在常人眼中,“作业的质量”往往指的是学生完成作业情况的好坏。而事实上,作业的质量更应侧重于对教师作业设计的评价。有些教师往往不能区分“作业”和“习题”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误认为“作业”就等同于“习题”,因此,走进了“布置作业”就是让学生“做习题”的误区。当然,毋庸置疑,“习题”是“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作为教师我们更应全面地来理解“作业”的含义。“辞海”中对“作业”的解释是:“为完成生产、学习等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那么对学生而言,“数学作业”就是为完成数学学习任务而进行的相关的数学学习活动。它应该是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动态过程,并不能完全通过“做习题”这项单一的任务就能轻易取代。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多动脑筋,多下功夫,让学生在作业中思考,在作业中体验,在作业中发展。

1.不断丰富作业的形式

学生学习目标的多元化使得作业的形式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为达成单一的知识目标而进行的反复操练式的作业形式已经不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编写的体系就为教师布置多元化作业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例如,新教材很多内容不是以例题的形式出现,而是以每单元后面的“你知道吗”的方式呈现,这些内容并不要求教师像例题般仔细讲解,但这些知识又是学生所必须要掌握的,所以,教师可以以“课外阅读型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如此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资源的效益和价值。另外,教材中还安排了多次“实践活动”,目的也是希望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交流的作业形式中,得到多方面能力的锻炼。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大多数学校和家庭都已购置了电脑,很多学校也已经开始尝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实验。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途径更加多样化,随之他们完成数学作业的形式也更加丰富,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平台进行“个性化作业”的布置。例如,在口算教学阶段,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运用人机对话的形式进行口算的专项练习,以达到口算熟练的目的;在教学实践操作性较强的内容时,可以利用网上的数学学习互动工具,让学生实现课前尝试――课中体验――课后发展的作业过程。如在教学“有趣的七巧板”时,教师先要求孩子在课前利用网上的数学互动工具认识什么是七巧板,然后实施课堂教学,学生有了课前的“亲密接触”,都能熟练地运用鼠标点击并拖动七巧板中相应的图形。在这种“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他们认识了图形的特征,熟练了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又通过拼搭形状各异的图案满足了个性化创造的需要,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样新颖、有趣,又带有个性化的作业方式,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极大热情,这种热情将会是他们进一步主动学习的动力。

2.不可忽略作业的层次

每个学生所受的遗传、环境与教育的影响存在着一定差异,这一差异使不同的学生对作业的表达形式、目的、内容、要求都有所不同。为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尽可能考虑这种差异,从实践出发,因材施教,设计有层次、有弹性的作业,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减少统一性,增强选择性,体现“以人为本”。

首先,可以允许学生在相同的时间里做不同数量的作业。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要求当场完成的课堂作业。对于现在大班化教学的班级,教师往往在作业时间上难以区别对待,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段相对统一,教师留给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往往是以班内中等学生完成的时间为参照的,如果能允许部分学困生在同样的时间里少做一些作业,那么就可以减少他们出于担心来不及完成作业而产生的焦虑,学生在减轻心理压力的同时,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特别的“照顾”和“爱护”,从心理上舒缓了压力,那么在行动上便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其次,可以允许学生做不同坡度的作业。教师设计作业,要从“基本”、“提高”、“拓展”等方面考虑。例如,在教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后,一位教师设计了如下三组坡度不同的练习: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在完成第一组基本作业的基础上适当进行第二组提高和第三组的拓展,对于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只要要求他们完成最基本的作业即可。

第三,还可以设计板块组合式的作业。教师可以提供几组不同要求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能力自由选择做其中一组或两组,这样,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能力自主选择,既满足了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兼顾了中等水平或中等水平以下学生的接受能力,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让人人在数学上都得到发展,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要求。

3.编织精巧的作业训练

新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参与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种很好的训练途径。而数学问题中所呈现的条件、结构、形式的千变万化往往使师生们共同陷入无边无际的“题海”,其导致的结果是教师和学生都疲于应对,事倍功半。避免这种“题海战术”的策略之一就是要控制作业量,合理选择和使用习题,并且深挖习题的潜在功能,提高各类习题的利用率,尽量避免大量机械重复的练习。例如: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棱长×棱长×棱长,圆柱体体积公式=底面积×高,当学生学了这三个公式之后,我们可以设计一项作业:将它们放在一起,在比较各自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归纳出计算直柱体的通用公式,即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那么学生所学的关于柱体体积计算的几个知识点就立刻形成了一串知识链,知识结构得到了优化,促进了学生自主迁移能力的发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范围也随即拓宽,当学生今后遇到底面是环形、三角形、梯形等直柱体的时候,就能运用统一的公式计算它们的体积了。类似这样的习题,浓缩了知识的精华,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了必要的技能、技巧,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从而较大程度提高了作业的效益,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在作业布置的时机上灵活调控

1.在教学的重难点处突破

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巩固双基,使作业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加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采用不同的训练形式,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的理解。

比如,学生在初步掌握1-5的乘法口诀编写的特点的基础上,学习6―9的乘法口诀,教师完全可以采用让学生先独立书面作业,尝试编写乘法口诀,接着在同伴合作交流中形成正确的乘法口诀,然后在集体归纳中寻找乘法口诀的特点,最后以专项训练的方式让学生记忆乘法口诀,运用乘法口诀。整个过程,以口头作业和书面作业相结合的形式,强化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在学生的需求点上着力

只有满足了学生需要的作业才是真正有用的作业。因此,作业的布置必须建立在确信每个学生都知道为什么他们应该做这些作业,为什么这些作业是值得他们去做的基础上,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然而,许多教师习惯于将所有教学内容全部授完以后再留几分钟让学生来完成课堂作业,数十年如一日,这样的作业形式很可能会让学生感觉不到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相反,如果根据教学内容、重难点的不同,灵活将作业穿插在相应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及时来完成,效果可能会更好。因此,课内的作业,不一定非要教师讲解在前,学生练习在后,也可以边讲边练,还可以先练后讲。比如,在处理新旧知识联系较紧密的教学内容时可以设计迁移性的预习作业,在形成新知时可以穿插巩固性作业,在授后加强时可以布置提高性作业等等,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作业在不同教学环节所起的作用来灵活安排作业的时机,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比如,学习圆锥体积的时候,教师先安排学生对圆锥体积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关系进行猜想,由于猜想结果的多样化,学生迫切地想知道结论,此时,学生用实验来验证猜想的需求已经形成,这项操作性作业布置的时机也就成熟了。

学生只有发自内心地将完成作业的过程参与到积极探索和思考中去,他们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的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3.在教学的延伸处拓展

学生完成数学作业不仅仅是为了巩固双基,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能力,提升数学思维水平,获得多方面的发展。设计精当的数学作业在教学延伸处适时地切入,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和实践,同时实现知识与方法、课内与课外的沟通,成为一堂课的灵魂。例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之后,为了沟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避免学生机械地照搬公式计算而忽略了空间观念的培养,教师在新授课后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

(1)上面哪一幅图中的五个小方格纸折起来可以成为一个无盖的纸盒?

(2)如该纸盒有盖,则还有一个面可以画在哪里?有几种画法?(请选择一种在图上画出)

(3)尝试以你选择的展开图为图纸,贴在硬纸板上,剪下来,试一试能不能做一个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这类作业的适时介入,启发学生把关注的焦点从单一的“表面积的计算”引向综合实践与运用,使作业的目的更加多元化,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同时走向深刻。当然,这类作业布置的时机也需要教师仔细斟酌。布置得过早,学生的能力水平与作业的要求不吻合,他们会感到无从下手;布置得过晚,则会降低学生对完成作业的兴奋度,削弱作业的功能。另外,这种作业还应该见缝插针地渗透在每一节数学课中,这样,学生的数学能力才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在作业评价的方式上不断完善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业设计的单一性,导致了教师批改作业模式的单一性。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通常以书面批改“√”或“×”及最后记分格里的等第或分数来体现。这样的评价方式所带来的后果是学生对成绩的麻木,对作业中出现问题的漫不经心和对完成作业兴趣、信心的丧失。因此,我们必须尽快改变这种传统的作业评价模式,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出发点,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有效的评价中树立信心、获得鼓励,反思问题,谋求发展。

1.评价要立足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

学生的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完成作业质量的差异。在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中,不能用同一个标准看待不同的学生,要坚持让学生自己与自己比,即纵向比较,只要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就应该获得大家的肯定和鼓励。班级中总有一小部分孩子在智力或能力上落后于他人,但是不等于他们没有上进的愿望,如果在教师长期“一刀切”的评价方式中成长,那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受影响,甚至于对学习丧失信心。因此,教师在对作业评价时更要关注这类学生群体,以鼓励和肯定为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先立足于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再着眼于评价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另外,在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时要有针对性,不能泛泛而谈,比如“你真棒!”“你做得真好!”而要在全面了解学生原有特点的基础上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进步的关注,从而让评价起到积极的效果。例如,班中一位学生以前作业字迹潦草,但是在教师找他个别谈话以后注意了书写的态度,尽管作业中仍然有错误,但是教师还是挖掘了他的闪光点在全班给予了及时的肯定的评价:“今天××同学的字写得真端正,列竖式计算时把相同数位对得齐齐的,大家可要向他学啊!如果在计算上再细心一点,那就更好了!”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对学生的评价不是简单的鉴定,而应该立足于让学生通过评价,看到自己的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后续的作业中去。

2.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学生的作业谁来评价?传统的做法是教师一个人说了算。这种评价无形中把学生的自主性给剥夺了,削弱了他们对作业进行反思的主动性。《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以过程评价为主。”因此,教师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应采用多种评价形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学习。在评价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自评、组内的互评与教师的点评相结合。例如,教学《周长的认识》这一课,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出示了一组有缺口的图形,请学生们通过添上合适的边线使它们变成封闭图形,通过这项作业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下面是当时教学的实录:

师:刚才我们通过描一描、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动对图形的周长有了一个更加充分的认识。再来看看这些图形,你能指出它们的周长吗?

(学生开始有些犹豫,但立刻就有学生发言了。)

生:不行的,因为它们不是首尾相连的图形,有缺口。不能指出它们的周长。

师:你们有办法使这些图形变得有周长吗?

生:只要把原来的图形的缺口补上就行了。

师:这位同学的建议怎么样?照他的方法试试看。不过老师有一个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尽量画得和小组里其他同学不一样。(学生开始作业。)

师:谁愿意将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

生1:在实物投影上展示:

师:他画得怎么样?

众生(毫不犹豫未加思考地附和):好!

师反问:真的非常好吗?有没有什么问题?

(一听老师的语气不像是肯定,大家不由得仔细观察起来。)

生:他第二张图有一条边出头了,没有首尾相连。

其他同学点头表示同意。

师转头面对生1:你觉得他们的意见怎么样?

生1(不好意思地说):我不小心画出了头,可以改的。

(说完,拿起橡皮擦了起来。)

(在刚才发言的同学的“启发”下,有些学生开始吹毛求疵。)

生A:他的线画得太淡了。

生B:……

师:我们的目光不能只盯着他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他有没有做得好的地方值得大家学习呢?

(众生在教师善意的引导下纷纷举手)

生C:我觉得他的想象力很丰富!

生D:我觉得他描的边很直,看得出是用尺描的,说明他很认真。

……

师:对呀,我们在评价别人的时候不能只看到他的缺点,应该先看到他的优点,然后再有礼貌地指出他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你们能做到吗?

(接着,教师又请了与生1画法不一样的几位学生上前展示,同学们都能做到比较宽容地、客观地评价。)

这个环节,较好地展现了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的点评的过程,学生们从不关注别人,不会评价他人到在教师善意的引导下逐步学会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宽容地对待别人,这比学生学习任何知识都重要,这种态度与情感体验为其今后一生中与他人的交往、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如何做人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教师,我们除了要随时随地给予孩子尊重与鼓励,还要善于引导孩子们在评价的过程中宽待别人,相信自己,使学生在除知识技能以外获得多方面的满足与发展。

3.充分发挥评价的长效性

数学作业评价不应该被看作是一种短期内的教学行为,我们要将它时时贯穿于各个阶段的学习活动中,充分重视它的长效性,发挥它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引导与反馈作用。重视将课内作业评价与课外作业评价相结合,将口头作业评价、书面作业评价与实践作业评价相结合,形成日常性的作业评价,作为终结性评价的一个重要参考。教师可以设计不同形式的作业评比表,以周为单位评出每周作业之星和每周进步之星,每月评出若干作业月明星,并为他们颁发“免做作业卡”,期中与期末还可以根据平时的评比情况评出最终的作业冠军,给予“免考”的奖励。同时还要把学生每月作业的评价情况总结起来,作为学生数学学期成绩评价中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样,在长效评价的激励下,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就有了持续的动力,这种动力会激发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更认真的态度去对待每一次作业,从而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发展能力,拓展思维,提高素质,使作业的功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参考文献:

[1]李烈.我教小学数学.中国特级教师文库.

[2]曹培英.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探析(在规矩方圆中求索).中国特级教师文库.

上一篇:吉迪恩·图里和他的翻译理论 下一篇:论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