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龙点睛文言文范文

时间:2023-10-06 00:54:48

画龙点睛文言文

画龙点睛文言文篇1

作者:毛文静

星期天早上,我来到补习班上课。这里的同学都很活泼,都很可爱。

上课后,老师先给同学们发奖品。领到奖品的人各个都是眉开眼笑。有的同学领到的奖品很多,有的同学领到的奖品很少,虽然奖品不多,但是这都是同学们努力学习得到的,也不错啊。我暗暗下定决心,也要努力写好作文,争取也领到奖品。

然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让我们组词。每个同学都积极发言,组词好的同学还可以得到一个小贴画。

接着,老师又给我们讲了一个画龙点睛的故事。一听到要讲故事,同学们个个都很高兴。老师还告诉我们画龙点睛的意思,用来比喻什么,还让我们用画龙点睛造句。这下可难住我们了。最后,还是老师给我们举例怎么造句。之后老师从包里找出来印有龙的两张纸贴在黑板上,那两条龙栩栩如生,可仔细一看,两条龙都没有眼睛。老师让一个白马王子和一个白雪公主给龙点上眼睛。

起初,我们都以为这很简单,但是我们都想错了,老师是要蒙上眼睛去画。这下原来举手的同学都把手放下了,后来老师叫了毛伟超和汪博熙,这两个同学可真是聪明,上去就用手指量量。眼睛捂上了,啦啦队在下面欢呼着,最后他们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画上眼睛的两条龙真得像要飞起来似的。我们每个同学都得到了一个小贴画,高兴极了。

这真是一节快乐的作文课。以后我要努力写作文,得到更多的奖品。

画龙点睛文言文篇2

关键词: 作品 警策 文眼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一般来说,大量单纯形象的描写,不易使人明白形象的内涵,这时,就可用富有哲理意味的议论来点睛。例如: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前篇大段大段地写景,把洞庭湖的各种气候环境的风貌以及以及观赏者的心情惟妙惟肖地描摹刻画出来,但这种描写刻画尚不足以点明作者的意图,于是作者在结尾处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警策句来总结全篇,使形象的内涵豁然显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得以表达。

警策语在何处出现,因文而异。有的警策语放在篇首。如韩愈的《马说》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真是别具一格,不同凡响,引人入胜,令人深思。

也有的警策语在文中出现不止一处。如端木蕻良《黎明的眼睛》一文中:“随着窗子的开凿和扩大,人类文明的曙光也随着扩大。……窗子开了,用不着打招呼,新的空气就会猛扑进来。当然,随之而来的,也有风沙飞入屋中,还有眼睛看不到的微尘,还有很难发觉的细菌,有的是出面拜访,有的是偷偷地混了进来……打开窗子吧!现在开窗子不光是为了迎接阳光、空气,或者远眺青山的青、新柳的绿、燕子飞来的掠影,……且是迎接一个新的世界!

这些警策语富有哲理,言简意赅,使作品具有深度和力度。作品有了警策语,也就有了气势。

警策语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将哲理极简练地表现出来,使人感到一种格言味,如:“事实就是事实”;第二种是将表面上两两无关的事情捏成一句,咋看似不可理解,其实含有真理,如:“墙有耳,伏寇在侧。”(《管子·君臣篇》;第三种是话面矛盾反常而意思连贯通顺,可称“奇说”或“妙语”。这是警策语中最奇特、最精彩的一种形式。如:“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原道》;“善游者溺,善骑者坠”(《文子符言》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等。

作品中还有文眼之说。文眼,就是那些能够集中地体现主旨、显示文思精妙的重要词句,好比文章的眼睛。例如: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诸葛亮《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都是文眼,透过它可以把握作品的枢纽。

文眼有时在篇首,有时在篇中或篇末。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首句就是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个文眼领起全文,收到了举纲张目之效。

鲁迅《故乡》的文眼在篇末:“……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个文眼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文眼中的“路”字,就是眼中之睛,表现了全文的聚焦点。鲁迅《一件小事》的文眼在篇中:“怕敢想到我自己。”

文眼与警策,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是作品中高度凝练的语句。因此,本质上它们是统一的,甚至是二而为一的。例如鲁迅《故乡》中构成文眼的语句又是带有警策性的;但是,有时它们有各司其职。如鲁迅《一件小事》中构成文眼的语句,又是非警策性的。

画龙点睛文言文篇3

鸡龙河风景变化万千。

春天,鸡龙河是幅让人忍不住停下脚步欣赏的画卷。沿着绵延的河岸行走,河水时而清澈见底,时而浑浊不清。河边扑面而来的是花红草绿。最抢眼的是金灿灿的迎春花,它们伸向四面八方的枝条上点缀着数不清的小黄花,如同闪烁的小星星聚在一起。各色不知名的小花小草赶集似的争相开放,红的、黄的、紫的……河面上倒映着它们的影子,就像一幅水彩画。

夏天,鸡龙河热闹非凡,让人流连忘返。河水变得活泼了,唱着欢快的歌儿,不知道奔向哪里。一群群小孩捉虾摸鱼,打水漂,尽情地玩耍。笑声、呼喊声伴着流水声,再加点蝉鸣声,演奏着一首首田园曲。一批批大人来来往往,有的在文化长廊看书,有的在河边悠闲地钓鱼,有的呼朋引伴拍照……尤其到了傍晚,三五成群乘凉的,成群结队跳舞的,还有你追我赶竞走的。

鸡龙河一年四季风景不同。秋天、冬天呢?只有你看不到的景,没有你想不到的画。不信,你一年四季都来逛一逛,鸡龙河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家乡的鸡龙河,是值得我骄傲的地方。彩笔头点睛: 这篇文章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述了妈妈大战“双11”,在淘宝上疯狂扫货的故事,生活气息非常浓。文章首句连用五个“疯了”,一下就激发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并自然引出下文;接着,从妈妈养精蓄锐作准备,到半夜起来抢购,再到爸爸可怜哀叹,小作者信手拈来,层层推进,条理分明;随后,写周围的人都在谈论“双11”,就连男人也不例外,进一步鸡龙河突出了“疯狂”;最后,再次点题,结束全文。

在行文过程中,小作者对人物展开了生动的描摹,像“妈妈顶着两个大黑眼圈”“爸爸皱着眉头,痛苦地大叫”“妈妈狠狠地瞪了他一眼”等描写,无不生动传神,令人难忘。(吴应海)

小小评分员: 主题: 内容:

结构: 语言:

彩笔头点睛: 最美不过家乡景,小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抒写了自己对家乡鸡龙河的喜爱。在作者笔下,春天的鸡龙河是一幅优美的画卷,一花一草,无不充满诗意;而夏日的鸡龙河则热闹非凡,成为孩童、大人们的乐园,令人流连……

在写作过程中,小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对所见之景展开描写,生动传神,巧妙抒发了内心的喜爱之情。

美中不足的是,如果能对鸡龙河的秋景、冬景进行简要描述,哪怕是一笔轻轻带过,文章就会显得更完整。(吴应海)

小小评分员: 主题: 内容:

画龙点睛文言文篇4

看着一位又一位著名的画家,画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我心里羡慕的不得了,心想,什么时候我也要一展风采,这不,我今天有空了,准备自己也创一幅大作,可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当我的模特,只好画自己了……

闪电眼

我的眼睛那可算是Very Small了,别人那一双铜铃般的眼睛也许是用来读书的,还有的人的那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是用来探索奥秘的,我的眼睛虽小,但这两样我同样可以干好,不仅这些,我的眼睛还可以发现坏事,你看,弟弟蹑手蹑脚的正准备开电脑,我赶紧跑到他身后,他发现了后转过身来,不行,我还得赏他一个“闪电眼”,我拿出我的必杀绝技,“嗞嗞……”我的眼睛开始发电了,这犹如闪电般的痛击使弟弟当场昏了过去,怎么样,厉害吧,什么时候你想尝尝它的滋味,速来报名哦!不过,我现在可没功夫干这些,我得给自己画一双可以“发电”的小眼睛。

千里鼻

别人有一双“千里眼”,可是我有一个“千里鼻”,不信,你瞧,妈妈把刚买的零食藏了起来,我就马上开始搜索起来,可是我是个近视眼,找了一番也没发现,那就使出我的绝技吧!我猛的吸了一口气,薯片味、水果糖……我寻着香味走过去,来到了一个大柜子门前,我打开门,哇!里面被塞得满满的,都是我和弟弟喜欢吃的零食,我趁妈妈不注意,悄悄地拿了两包独自享受去了,现在我该画一个鼻孔,大大的鼻子,要不,怎么能闻得到零食味呢,对了,我告诉你一个秘密吧,凡是十里内的味道,我的神鼻都可以闻得到,哈哈……

招风耳

我的耳朵虽然很普通,但是它的本领却无人可比,实不相瞒,我的耳朵可以招风哦!简称“招风耳”。你听,爸爸妈妈又在斗口角了,我循声走去,推开门,啊!不好,他们都快打起来了,经过我的调解,这场风波才渐渐平息,事后,爸爸妈妈都向我投出感激的目光,告诉你吧,因为这双耳朵,我还获得了“和事佬”这个荣誉称号,所以,我要把我的耳孔画的大大的,这样才配这个称号。

机器手与机器脚

说起我的手脚,那可真算是一对黄金搭档,两个器官就像是一个勤快的老婆婆,总是没有闲着的时候,家务我也是抢着干,从不需要爸爸妈妈的提醒,所以,家里经常都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而我呢,从不感觉到累,就像是有人控制着我,不论干多少事,我都不会开口拒绝,怎么样,这两个称号不假吧!

五官健全的我,正是因为它们,我的生活才丰富多彩,看着图画上那一个七歪八扭的我,我不禁咧嘴笑了。

贺老师点评:本文能紧扣题目要求,完整地描写了我的外貌特征.结构严谨,重点突出.语言朴实,简洁,流畅,开头和结尾都很自然,准确.

辅导老师:贺艳芳(吕梁市离石区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优秀作文辅导讲师)

本文作者:吕梁市离石区龙凤小学 六年级 王海丽

画龙点睛文言文篇5

“火龙球!”“簌”的一声,一棵大树被烧成了灰烬,子墨与浩泉大吃一惊,背着若文慌忙逃窜,只见他们身后有一个全身通红,头上长有尖角的怪物向他们走来。

“这不是火龙兽吗?这是什么地方,竟然有数码宝贝!”浩泉一眼认出了身后的

庞然大物。“你在开玩笑吧!”子墨、浩泉架着若文四处躲避,可是架着重重的若文两人怎么可能跑赢火龙兽?就在火龙兽将踩到子墨时,一个白影忽然闪出,推开子墨,又一下跳到树上,“激光水枪!”白影大叫一声,喷出一个水柱射中了火龙兽的眼睛。火龙兽揉揉眼睛,向白影冲去。白影一下闪开,火龙兽踩到了一块巨石,可石头承受不住火龙兽,随着火龙兽滑下悬崖。

“谢谢啦。”浩泉回头道谢,猛地呆住了,“你是,你,你是玉龙兽?”

“太好了,浩泉认识我,伙伴们!”玉龙兽打了一下响指,一个术士装扮的人与

一只背上长着3对红色翅膀的怪兽站在了三人面前,分别冲上去抱住了若文与子墨,若文被摇醒后大吃一惊:“这些是数码宝贝!这是?术士兽!”“子墨,你认识我吗?我是天龙兽啊!”三人被眼前的一幕吓呆了,这难道就是属于自己的数码宝贝?这个地方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数码世界?

还是术士兽打开了沉寂的局面:“不错,这就是数码世界。你们就是被宣召的第6批孩子,现在我们是朋友了,让我们一并并肩作战,拯救这充满危机的数码世界!”

“我们,第6批?难道那些动画片是真的?”子墨自言自语到。

“那不是动画!”天龙兽辩解到。

“那么,你们是我们的数码宝贝?”

术士兽点点头。“好吧,那从现在起。让我们生死与共吧!”子墨显得异常兴奋,若文也十分高兴。但是,唯一浩泉,低头不语......

画龙点睛文言文篇6

一、独树一格的蓄势

《本命年的回想》其文字情节曲径通幽。而作者本身也跳出了常规小说范畴,将“回想”摆在开篇,通过“回想”来为文章主体蓄势铺垫。在文章布局上就彰显出了新鲜感和艺术特色。从“回想春节”不难看出来,作者首先想到的是华夏文明,用富有诗意的句子描写了二十四节气,并让此感觉烘托春节。在二十四节气中虽然每个节气都是色彩斑斓的,但是却没有春节这样的隆重,有了这样的对比,作者才能将春节的隆重写出来。随后,才有浓妆重抹的描写京郊运河的地域性民俗民风以及充满了乡土风情的春节。

反观《端午日》开篇布局句句铺垫,重重蓄势。从一开始文章就以题目为核心,连用了三个“莫不”写出了过端午节时的热闹气氛,从全家出动到家家出动以及整个茶峒人全都出动来观看赛龙舟,着实地写出了万人空巷的热闹场景。这就是第一层的蓄势,以人之多来烘托端午日赛龙舟的盛况。随之而来的就是第二层蓄势,主要以划龙舟前的准备为主,描写了船只的形式以及龙舟上赛手的分配工作,接着又从时间上描写,在许多天以前,选手们就已经做足了准备工作。选手们都是身体结实、手脚灵活的小伙子,而船只是狭长的,两头高高翘起,在船上除了赛手还有锣鼓手。如此强大的阵营,如此欢庆的场面,在当时相对缺乏文化活动的农村来说,你追我赶的龙舟赛怎么能不吸引那么多的人呢?铺垫都做足了,作者才描写热闹非凡、动人心魄的赛龙舟场面。

两篇文章都独树一帜,不落窠臼,大胆运用蓄势铺垫凸显文章的乡土气息。

二、时间与空间构思上同领

《本命年的回想》在蓄势后,如数家珍一样娓娓道来。不仅使回想的部分层次清晰,回想后的概括描写更是精准。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作者在过年时候的真切感受。如“预热”“增温”“红火”等词汇的恰当运用。其整体描写以时间顺序为主,从腊月到正月初一,一共有条不紊地写了十件事,来回忆几十年前京郊运河过年时的风俗习惯。无论是腊八粥还是炒年货、换门神还是祭灶王爷、拜新年还是守旧岁,都是一幅幅精彩的风景画,都表现出京郊人民天然纯朴的独特品格以及京郊人民的美好祝福。

《端午日》在描写过程中详略分明,蓄势相应。龙舟赛主要通过侧面和正面虚实相结合的方式来展现。首先正面实写,写出了选手之间和锣鼓手之间奋勇争先的精神风貌以及拼搏的劲头。随后,侧面描写两岸的人群的摇旗呐喊等,真正让全到了虚实相生,让赛龙舟的激烈程度热上加热。捕捉鸭子是一个靓丽的尾声,给端午节一个轻松愉悦的后缀。这和之前锣鼓喧天奋勇向前的竞技场面相对比,也让情节在节奏上变得舒缓有度,张弛有感。人们在脑海中不禁形成了这样的壮观场面:雄鸭与善于游水的茶峒人在河水里追逐嬉戏。这是多么欢畅愉悦的场面呀!而作者最终要描写的就是这种充满原汁原味的湘西质朴民风和风俗习惯。

三、画龙点睛异曲同工

画龙点睛之笔往往是在文章的结束阶段。沈从文先生和刘绍棠先生都是大家,自然也通晓画龙点睛的奥妙。《本命年的回想》在收尾处将小时候的回忆和六十岁高龄做对比。细想一下,作者说有返老还童的感觉其实一点不假,在对比之间就已经紧紧抓住了本命年回想中的乐趣。在《端午日》的结尾提到的两种比赛,以时间顺序为主,直接指明端午节各项比赛持续到夜晚,这不只是为了承接上文也说明了娱乐时间之长,更重要的是体现茶峒人欢庆端午节的习俗,再次抓住主题不得不说其构思之精妙。从文章的收尾处看,平淡中见功力,做到了异曲同工的妙处,而在细细咀嚼之间饶有余味。

四、难分伯仲的语言

《本命年的回想》语言生动幽默。文本中多处提到刘绍棠先生的家乡运河,以浓郁淳朴的乡土语言来支撑京城运河的民俗民风。比如在文中写到奶奶一边唱歌一边炒年货的时候还夹杂着玉米粒在锅里毕剥毕剥作响;在写到腊八粥的时候,看着腊八粥的精致舍不得下口,可真正吃起来的时候却又没个够,看起来十分的矛盾却着实体现出了当时复杂的心情;在讲糖抹在灶王爷嘴唇上的叮嘱以及换门神、拜新年等等,都能体现出过年的喜悦氛围。在用词方面选择年根、小疙瘩鬏等淳朴的乡土语言,生动传神地体现出当地的民俗风情以及作家本身的语言智慧。如,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香烛纸马送灶王爷上天。最好玩的是把灶王爷的神像揭下来,火化之前,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送灶王爷上天”的民俗描写很容易唤起我们似曾相识的童年记忆,我们感到真切、风趣、轻松、愉快。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是一种愚昧迷信、落后守旧的行为方式,但是,我们不能否定其中蕴含的人民展望未来,祈求平安,追求幸福的真诚心愿,而且,这种仪式严肃之中溢满快乐,随意当中饱含正经,它牵连着我们的过去和未来,它积淀了我们的观念和思想,它不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民俗习惯,它成了我们漂泊不定的现代人的一个心灵情结。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无论文明怎样进步,也无论我们家在何方,我们心中永远有一个不变的心愿:明天更美好!

在《端午日》一文中,处处可见留白的艺术特色。在平淡却不做作的语言风格中,实实在在地写出了端午日中人群的衣着以及吃鱼吃肉和赛龙舟的精彩场面。在写赛龙舟前操练时,语言精练清晰明了:在潭中练习进退。在写锣鼓手的时候用了调理一词可称得上精当。在作者想到梁红玉的时候就是经典的留白之处,引人深思。另外一个新奇之处在于从赛龙舟到追鸭子,整篇文章中不能写得面面俱到,不然就失去了应有的滋味。正如季慕林先生所说:“在在世作家中,文章风格独立的不多,除了鲁迅先生就是沈从文先生了,只要细读几行就可分辨出来。”

画龙点睛文言文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结课

一堂完美的课不仅需要一个扣人心弦的导入,还需要一个令人回味的结课。好的导入,如乐师拉琴,第一个音符就悦耳动听,先声夺人。而好的结课,则如一曲虽终,却余音绕梁。教学结课是一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它的任务在于让学生保持并发展对所学内容已形成的兴趣、记忆、技能和思想感情倾向,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并产生新的对未知领域的认知动机。

独具匠心在结课,不仅是认识过程的归结,同时也是心的认识过程的起点,不仅对学生认知发展的肯定,同时又能激发学生整个人格力量的发展。因此,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特点,结合不同的课文内容,精心设计新颖独特、风格迥异的结课方式。下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几种结课的方法。

一、画龙点睛,穿越时空

常言道:“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为文须点睛,教文亦同理。教学结课就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在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认真研读,对一些问题作了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于结尾处,教师稍加点化,则可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从而更深刻地去感知课文。

如,我在教《生命生命》是这样结课的:我先出示作者杏林子的画像,再配上贝多芬的乐曲《生命》,用低沉而又充满情感的声调诉说:这就是作者杏林子,她为了写作,在腿上架着一块木版,用发抖的两个手指头夹着笔写字,每写一笔就像举着千百万斤一样,同时还忍受着身上巨大的痛苦。就这样,她写出四十多本著名的散文、小说、传记、剧本,成为著名的作家,人们称她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还被评为“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不仅这样,她还热心帮助其他残疾人,用自己的精神照亮了其他人的道路!一直勇敢地活到59岁,虽然她去世了,但她的精神永远激励下一代的人。让我们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段: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绝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由于启发得当,渲染充分,学生在朗读时完全进入情境,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产生强烈的共鸣。杏林子对生命的热爱深深烙在脑海中,这对学生在今后人生中如何看待生命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定影响。结课的点睛之笔,再次突现了课文的精髓,收到了穿越时空的艺术效果。

二、开阔视野,温故知新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设计出既能联系旧知,又能提示新知的结课,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坡度,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教师结课时,插入相关知识,有机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运用方法。

我在教《过故人庄》时,在学生理解全诗之后,插入有关“还来就”中“就”字由来的小故事,然后问:“你们比比看,这‘就’字妙在何处,谁说得好谁就是小王维。”讨论之后,学生意犹未尽,我又趁热打铁,说:“现在再给大家一次显身手的机会,在下面的诗句中,看谁用词用得好。”出示题目:

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红杏枝头春意( )。旺浓闹

春风又( )江南岸。到过满绿

这样的教学结课,与课文教学浑然一体,不但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使学生把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加以运用,加大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力度。

三、首尾呼应,回味无穷

一节完美的课要注意起承转合,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教学结课也应在内容和情绪上照应开头,使整个教学环节丝丝入扣,浑然一体。

如,《蝙蝠和雷达》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像后,介绍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是一种现代化的遥测装置,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怎么会联系在一起呢?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就通过课文来把它弄清楚。一连串的问题,激起学生急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的兴趣和欲望。在结课时,教师可以这样问:“学了课文之后,你明白蝙蝠和雷达是什么关系?”在学生交流之后出示这样一道填空题:人们从( )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 )使( )能够(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课外知识解答问题。

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从悬念的抛出到诠释,这样设计教师有意识与导入相照应,使教学重点更加突出,在文本知识上进行了知识的迁移,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学习过程在头脑中的印象,产生回味无穷的效果。

四、激疑思考,标上问号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使学生心理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抓住此契机诱导学生去解决悬念,以求教与学达到最佳的结合点。因此在课堂教学结课时,教师利用巧妙设问造成悬念,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激起学生继续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凡卡》一文的最后,并未写出凡卡今后的日子将会怎样,留给读者的只是一个省略号。教师可以这样结课:“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假如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会接他回乡下去吗?凡卡的痛苦生活能改变吗?”请同学们下课后讨论。这三个问题将好长时间萦绕在学生脑际,使他们深深关心凡卡的命运。课虽尽,而意无穷。

叶圣陶说:“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好的结课必须巧妙地避免“真个完了”。而且这样的结尾,让学生动脑、动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促进他们智能的发展。

五、意犹未尽,点上省略号

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例子,起的是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的基础上跳出教材,将教学的触角伸向课外,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新领域的激情。比如,教学《少年闰土》时,教师课尾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少年的闰土是那样的天真可爱、见多识广,作者和闰土惜别后,很长时间没有再见面。长大成人后的闰土还会是这样的吗?你们想知道吗?那就到阅览室里去找他吧!”这样的结课唤起了学生求知欲,充分体现了教学结课的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教学结尾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归纳总结式、联系实际式等。结课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因人而变,因文而结,灵活地选择,使整堂课的教学得到升华,从而达到“课虽终、趣不尽,言已尽、意无穷”的境界。基于此,语文的结课要求教者做到水到渠成、自然贴切,前后呼应、中心突出,言简意赅、令人回味,善于延伸、学以致用,从而使结课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产生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以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诚如此,这样的结课就科学性与艺术性二者兼备了。

参考文献:

[1]刘世英.浅谈语文课堂结课的艺术.考试:教研版,2008(04).

[2]葛乃宏.语文教学的结课艺术.语文教学通迅,2003(32).

[3]覃琼莹.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新华教育导刊,2011(7).

画龙点睛文言文篇8

关键词:《干校六记・下放记别》;英译;增译;效果

《干校六记》杨绛先生的纪实散文集,记录了“”那段黑暗时期,知识分子在干校的衣食住行、同志之谊、夫妻之情等琐事。其中《下放记别》写的是丈夫钱钟书下放干校之事,表现了政治运动对人性和生命的践踏,但是字里行间并没有表达出强烈的愤怒。作者通过淡雅细腻、平实朴素的语言透露出淡淡无奈,以及婉转的讽刺,正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增译法是指为了使译文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与风格,使译文合乎表达习惯,在翻译时必须增加一些词语(林万平,2002)。恰到好处的增译会为目的语读者指点迷津,多此一举的增译则会喧宾夺主。本文将从正反两方面探讨章楚《干校六记・下放记别》英译本的增译效果。

一、增译效果之画龙点睛

好的增译既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又合乎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方式,可成为点睛之笔。

例1:……准备的衣服如果太旧,怕不经穿;如果太结实,怕洗来费事。

译文:Selecting clothes to bring, however, presented a problem. If one’s clothes were too old, they would not last. If they were brand new, they would be difficult to wash.

例2:我们等待着下干校改造,没有心情理会什么离别仇恨,也没有闲暇去品尝那“别是一番”的“滋味”。

译文:While we were waiting to be “sent down” to the cadre schools to remold ourselves, we dis not have the incliination to savor that “peculiar, melancholy sentiment of departure” celebrated in a poem by the Emperor of the Southern T’ang dynasty.

例1中,原文中“准备衣服”与上一句并无多大关联,而英语是讲究逻辑的语言,增加 “准备衣服是个难题“一句,起到提纲挈领,衔接下句的作用,使目的语读者阅读时不会觉得突兀。例2中“别是一番滋味”取自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一诗,表达离别的孤寂愁苦之情,英语读者由于文化背景的缺失,读到此处无法深有感触,译者在翻译时增加该背景知识,既渲染了气氛,也传播了中华文化,真是一举两得。

二、增译之画蛇添足

过度增译会破坏原文的基调,降低作者的“声音”,成为画蛇添足的败笔。

例1:“为什么你要先遣呢?”“因为有你……”

译文:“But why are you assigned to the vanguard group?” I asked in desperation. “Because of you,” he answered in a matter-of-fact way.…

例2:我们到了预定的小吃店,叫了一个最现成的砂锅鸡块――不过是u皮鸡骨。

译文:When we arrived at the restaurant that day, we ordered a ready-cooked dish of cut-up chicken in a crockery pot. The dish was a disappointment, consisting of a few pieces of chicken bones and burned skin.

例1中,译者增加了两处作者并未表达的情感色彩,杨绛提问时的“绝望”(desperation),似乎有些凭空猜测,因为有可能是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比如好奇震惊等;钱钟书回答时是否“平淡”(matter-of-fact way)也不得而知,也许是无奈。例2中,译者替作者说话,增加“失望”(disappointment)一词,过度的情感明晰破坏了原作含蓄内敛的风格。曾有学者(钱冠连, 1997)指出,原文作者的隐含意图必须保留在译文中,不能没收和取消语言表达式的某个隐含,不必将原文里的隐含变为译文里的明说。

三、结语

从上文中可知,章楚在《干校六记・下放记别》英译本中,大量使用增译策略,就其效果而言,既有画龙点睛的精彩之笔,也有画蛇添足的失败之处,所以译者在增译时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在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文本的同时,切不可让自己的解读遮掩原作的意图,而越俎代庖。

参考文献:

[1] 杨绛. 干校六记[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2] 钱冠连. 翻译的语用观―――以《红楼梦》英译本为案例[ J],现代外语, 1997(1):32-37.

[3]林万平.《苔丝》及其汉译本的比较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2(2):108-110.

上一篇:投资环境分析范文 下一篇:对诸葛亮的评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