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误诊情况分析

时间:2022-09-22 01:21:18

基层医院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误诊情况分析

资料与方法

1999年1月~2005年10月收治确诊病毒性心肌炎患儿126例,首诊误诊47例,误诊率37.3%。其中个体诊所误诊29例,乡镇卫生院误诊13例,县医院门诊误诊2例,住院部误诊1例,家庭误诊2例。本组男27例,女20例;年龄

临床表现:疲乏乏力、精神弱、食欲不振12例,腹痛、呕吐7例,腹泻10例,面色苍白、多汗6例,发热、咽痛、头晕4例,双眼凝视1例,腿痛1例,胸闷、憋气2例,咳嗽、气急、呼吸困难2例,心前区疼痛、不适1例,眼睑及双下肢水肿伴尿少1例,性格改变1例。心尖部第一心音低钝28例,可闻及第3心音1例,安静时心动过速30例,心律不齐13例,心动过缓3例。

实验室检查:心电图示,ST-T改变23例,频发室早9例,房早6例(其中1例呈二联律,1例多源早搏),传导阻滞7例,异常Q波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胸片示心影扩大5例,正常42例。心肌酶:CK-MB升高37例,cTnI升高23例,LDH升高41例。外院协助诊断查柯萨奇病毒抗体24例,阳性9例。

误诊情况:误诊为上感16例,胃炎4例,急性胰腺炎1例,肠炎10例,消化不良5例,脱水电解质紊乱1例,肺炎并心衰、支气管炎、哮喘、缺钙、贫血、肋间神经痛、癔病、肾炎、生长痛和腹痛待查各1例。

治疗与转归:47例患儿确诊后经限制活动、卧床休息,积极抗感染、营养心肌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42例痊愈。3例随访3年遗留有心电图改变但无临床症状,2例于发病数小时或数日内死亡。

误诊原因

家长重视不够和基层医生专业知识匮乏:基层绝大多数从医人员缺乏专业儿科知识,不具备儿科行医资格。家长带孩子看病时对医生的执业范围要求意识又不强,这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

对病毒性心肌炎症状、体征的非特异性和多变易变性缺乏认识:由于人体免疫反应差异较大,心肌炎的症状可发生在病毒感染的急性期或恢复期。发生在病毒感染的急性期,心肌炎症状常被全身症状掩盖,缺少特异性,造成临床诊断困难,容易误诊。呈隐匿起病或临床表现不够典型的病例,容易导致诊断上偏位。以心外症状为主要表现,系心肌炎的重型之一,尤以胃肠道症状为突出,此时易误诊为胃炎、胆道蛔虫症、急性胰腺炎和急腹症等,此型病情变化快,很容易出现急性心功不全和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询问病史不全,体检不仔细,观察病情不认真,未能及时进行心电图和心肌酶的检查。

误诊的防范

注重健康宣教:医院应在门诊大厅和儿科就诊室最显眼的部位,定期出板报和张贴宣传画,加强病毒性心肌炎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同时,家长应自觉地接受健康教育,使自己对疾病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以利早发现,并及时到正规的专业儿科医疗机构进行早期诊治。

提高基层医院临床医生的技术水平:分析误诊情况,首诊误诊多来源于个体诊所、乡镇卫生院和县医院的年轻医生。为此,各级医生应加强对儿科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广泛学习,提高对病毒性心肌炎特点的认识,并学会分析不够典型的病例;同时,应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卫生人员的专业素质,减少误诊、漏诊。

应具有高度责任心,详细询问病史,仔细进行体检,认真观察病情,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确诊。

由于小儿难以表述病情,查体不合作,诊断困难。遇到下列情况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做心电图、心肌酶检查,以期早日确诊。①在感冒、腹泻当时或之后,孩子突然变得不愿活动或只有轻微活动也想长出一口气,伴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手足发凉之一者;或原来很乖的孩子突然变得言语怒争、脾气暴躁;或诉胸闷、心悸、头晕和心前区不适;或心尖部第一心音低钝,心率增速、减慢及心律不齐。②以急性腹痛为主要表现,虽有腹部压痛,但无手术指征,解痉药物疗效不显著,伴有精神萎靡、面色苍白、乏力、心率增快等。③无诱因出现胸痛,用其他疾病不能解释者。

上一篇:老年急腹症130例误诊原因分析 下一篇:强直性脊柱炎误诊12年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