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小说

时间:2022-09-22 01:12:40

第四节 小说

小说是一种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文学样式。

小说的基本特征是:叙述性、虚构性。

叙述性 小说起源于人们对叙事的需要,无事不成书。戏剧的事是“演”出来的,而小说的事却是“叙”出来的。小说是以叙述的方式描述事件、诉说情感、刻画人物的。

虚构性 小说所叙之事、所写之人都带有虚构的性质。小说塑造人物,可以以某一真人为模特儿,综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迹,正如鲁迅所说:“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小说的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它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具有代表性。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着重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如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又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说通过情节充分展示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复杂关系,多方面地表现人物性格,反映生活。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背景和场所,起着烘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

一、苦水玫瑰

赵文辉

吹雪大学毕业后,作为青年志愿者去了大西北一个叫苦水的小镇支教。

一听这个名字,便可以想象那里的生活。苦水虽贫,却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它盛产玫瑰,一到花季,空气中到处飘逸着浓郁的香味,从早到晚,梦里也拒绝不掉。由于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红黏土质,苦水玫瑰香型独特,纯正,含油量特高。

当地提炼玫瑰油的高手,也就数扬花了。

扬花是民办教师,和吹雪教碰头班。吹雪亲眼见过她用土法提炼玫瑰油,竟是用木笼蒸炼而出,要三蒸三晒。玫瑰油能当香水,扬花送一瓶给吹雪,吹雪用后,便把随身带着的香水全扔了,说是假货。夏天的时候,玫瑰油还能驱蚊除痒。吹雪缠着扬花教她蒸炼,说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扬花笑着答应了。

其实扬花的日子很难,丈夫几年前出意外瘫了,还有一个女儿和婆婆,上完课,就得忙家务,收种庄稼也是她的事。吹雪在苦水待了两年,没见扬花添过一件衣裳。吹雪就把自己几身衣裳给了扬花,扬花不收。吹雪说:“都是旧衣裳,我真的穿不着了。”扬花最后收下,笑着说:“我成讨饭的了。”吹雪说:“你家改善生活,回回叫我,我才是讨饭的呢。”

扬花家里欠着债,一分钱总想掰成两半花。可她也有不心疼钱的时候。一回,一个叫魏娟的学生因交不起学费,家长让她退学。扬花去做了几回工作,眼见魏娟的家长借不来学费。魏娟又泪水涟涟,扑通一下跪在扬花眼前:“老师,俺知道您的好心啦……”扬花转过脸,泪水也下来了。回去后就找校长,给学校打了个欠条,让魏娟又回到了学校。那张欠条,充了她半个月工资。

扬花的丈夫爱喝酒,瘫了以后这个爱好就取消了。逢年过节,家里才买瓶酒,解解馋。平时呢,闻见酒味,他就一副馋猫的样子。有一回邻居家的啤酒放得时间长了,要扔,他见了立马要过来,说多可惜。中午时候,他找螺丝刀撬开一瓶,咕咚咕咚几口就见了底,接着又要开第二瓶。扬花看见啤酒颜色都变了,有一股不正常的酸味,知道是变质了,她不让丈夫喝,丈夫却执意要撬开。两人争来夺去,螺丝刀扑一下把丈夫的手划了一个口子。扬花心里说不出的难受,捧住丈夫的手,泪水吧嗒吧嗒地掉。这一幕,恰被进屋的吹雪见到了。

两年很快过去了,这批志愿者要返回了。离开苦水的那天,吹雪跑供销社买了一箱“苦水大曲”,送给扬花丈夫。扬花送了吹雪两瓶纯度很高的玫瑰油,说带给你那一位吧,玫瑰象征爱情。说爱情两字的时候,吹雪发现扬花的眼睛里有什么东西一闪,她猛然想起扬花其实比自己大不了几岁,可生活的担子,早把她压出了一副老相。

吹雪回到内地。一下火车,那个等了她两年的“傻小子”正张着双臂冲她微笑,她燕子一样扑了过去。恋人端详她的脸,问:“是不是成天啃咸菜萝卜,舍不得吃舍不得喝?”接着又责怪她,“结婚费用我已准备好了,还用你操心?”恋人的话使吹雪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她问:“怎么回事呀?”恋人告诉她:“苦水那边打来一个电话,说你的一万块钱过几天就汇过来了,我猜肯定是你省吃俭用攒下的。”吹雪更是纳闷儿。

几天后,果真一张汇款单从苦水飞来,还有扬花一封信。扬花在信里写道:谢谢你送给我们的“苦水大曲”,真幸运,第一瓶就喝出了大奖,真是好心有好报。我去兑奖后,按你留下的你恋人的地址汇了过去,注意查收。扬花还写道:吹雪,来年花开时,我再给你蒸两瓶玫瑰油,我知道你喜欢。

吹雪手捧书信,望着苦水的方向,分明闻到了千里之外的玫瑰花香,喃喃道:“扬花,你是一株苦水玫瑰……”

(选自《美文如歌》)

在文中,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塑造出两株玫瑰,一株善解人意、善良、细心,另一株则是坚强、善良、勇敢。在文中作者对人物的塑造很是成功,细节描写选择的例子十分贴切,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突出。作者运用平实的笔调,如实叙述,语言质朴无华,主人公的人生平凡而不平庸,她们选择的生活给人以极大的震撼,触动善良的人们内心最深处。这篇微型小说主题鲜明,突出了平凡人的不平凡的人生,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贴近人们的生活。

二、红山楂

矫友田

校园的西北角儿,有一小片山楂林。那是多年以前,一些毕业前的学生栽种的。到了秋天,那些山楂树上,就挂满了绿色的“弹珠”。渐渐地,那些绿色的小果儿,开始泛出红晕,像女孩羞涩的面孔,躲在叶丛中,注视着一些青春朝气的身影。

一些淘气的同学,在山楂果儿还未熟透的时候,便会偷偷采摘一把,然后带到教室里,像儿时弹琉璃球一样弹着玩。即使那些喜欢吃零食的女生,也不屑将它们塞入口中;因为她们的口袋里,从来就不缺口香糖、话梅果儿。偶尔,她们只是相互恶作剧地将那些酸得发涩的山楂果儿咬碎,而后,将它们吐掉。

他的性格有些孤僻。总是喜欢独自到那片山楂林旁,静静地思考,或者阅读。每次,见到滚落在教室墙角的山楂果儿,他就会弯腰拾起,并将它们保存起来。

尽管学校总务处的负责人,早已在山楂林旁竖上了“切勿采摘”的牌子,但是那些喜欢恶作剧的学生,仍会趁着晚自习的时候,悄悄下楼去采摘。

一天,他们的班主任带着一份通知书走进教室,她是一位身材胖胖、面容温和的中年教师。通知书的内容,是安排他们班在下午的时候,将那一片山楂林砍掉。

听了之后,他蓦地站了起来,不解地问:“张老师,为什么要砍掉那些山楂树呢?”

他莽撞的举动,令同学们感到有些惊讶。而张老师并没有生气,她只是温和地一笑,解释道:“因为经常有一些不自觉的同学,去采摘山楂果儿,并扔得到处都是,校领导对此很恼火――”

下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拥向那一小片山楂林,唯有他待在教室里。有些同学发现他的眼里竟闪动着泪花……

从此,那片山楂林从校园里消失了。他变得愈加沉默了。时而,同学会发现他失魂落魄地站在那一个空荡荡的角落,在思考着什么。年终的联欢会,眼看就要举行了。为了将联欢会办得隆重一些,几名班干部经过磋商,决定将班费全部用来装饰教室,而食品和饮料啥的,则由同学们自备。

联欢会那天,各式各样的水果、饮料和小食品摆满了桌子。他带来的礼品,竟是一兜大煞风景的山楂果儿。

几个舍友都清楚那些山楂果儿的来历,那是他在同学们砍完山楂树之后,独自到现场,一个一个从地上捡起来的。然后,他将那些山楂果儿洗干净,放在更衣橱里“捂红”的。

没有一位同学,愿意去拿一颗酸酸的山楂果儿吃,尽管它们已经红得那么诱人。同学们竞相登台表演节目,待到他上台的时候,他说他要为同学们讲一个故事:

多年以前,有一个家境贫寒的小男孩,他们一家只靠山上的那片山楂林子维持生计。每天,他的父母都要上山侍弄那一片山楂林子,期待着秋天果儿红时,能够有个好收成。

果儿熟时,他的父母就会将采摘的山楂果儿挑到几十里的山外卖掉,再用所得的钱维持生活和孩子的学费。然而几年后,山楂果儿的身价陡然跌落了,很少有人喜欢吃山楂了。在山楂红了的时候,小男孩再也见不到父母那挂满汗珠的笑脸。

天蒙蒙亮的时候,父亲便挑着一担山楂果儿到山外去了。当天黑父亲赶回来时,筐子里的山楂果儿常常是原封不动。

父亲经常蹲在那一片山楂林旁,一袋接一袋地抽着旱烟。终于有一天,父亲狠了狠心说:“咱们把那山楂树砍了吧――”

母亲苦苦哀求道:“咱不能犯傻呵,山楂林可是娃儿的学费。俺想过了,咱可以把山楂果儿做成糖葫芦卖,或许还能多卖几个钱哩。”

于是,母亲学会了做糖葫芦。晚上,她忙着做糖葫芦;白天跟丈夫一起,扛着插满糖葫芦的草靶,步行几十里到小镇上卖。

就这样,那些山楂果儿养活了他们一家,也把那男孩送入了大学。然而在去年冬季一个风雪交加的一天,扛着草靶的母亲被一辆失控的汽车撞倒了,再也没有醒来……

讲到这里的时候,他忍不住哭了;继而,他拿起一颗山楂果儿,塞入嘴里咀嚼起来,说:“你们也许不知道,她就是我的母亲――”

此时,张老师站了起来,她也拿起一颗红山楂吃了起来,眼里噙着泪花说:“这红红的山楂果儿,就是父母的心呵!来,让我们重新体味一下父母的心吧!”

转眼之间,那一兜红红的山楂果儿,被同学们抢光了。

最后一个节目是张老师的,她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大字:“我是你们的老师,也喜欢你们叫我一声‘妈妈’!”

(选自《当代》2007年第9期)

这篇小小说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行文的结构上,小说开头先采用对比的手法写了他的性格、行为的与众不同:他独自来到山楂林,捡拾散落的山楂果,不解地询问老师,山楂树被砍时眼中闪动的泪花……这些描写都反映了他对山楂的深厚感情,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下面,笔者分别从五个方面来具体谈谈如何阅读小说。

一、人物的鉴赏

1.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来分析人物。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直接表现,作者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就更无须多言了。另一方面,作品中人物的动作,是人物思想性格的表现,同样不能忽视。

2.从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理解人物。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活动的。分析人物,如果离开了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就不可能正确地理解人物,更不能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这不仅是因为人物的个性形成与他的生活环境有关,更重要的是,作者每塑造一个人物,都是把他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典型人物来塑造的。

二、情节的分析

1.找出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一般而言,故事情节从发生到结束,前后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这种内在联系就是贯串在整个作品中的情节线索。把握情节线索,是我们分析情节的首要任务。不过,小说的情节线索并不是指我们一般所说的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而是指作品里的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

2.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作品的情节是由若干个场面构成的,场面是由很多个细节组成的。分析场面和细节是分析情节的第一步。

三、环境的分析

1.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一切描写景物的文字都有作者的情意的存在。所以,我们阅读小说时,应注意从环境描写中揣摩作品的主旨。

在更多的情况下,环境描写可能主要是为展示人物的行动和命运以及刻画人物的性格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背景。

2.分析环境对人物形象的烘托。小说环境,不论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与小说人物的思想与行动均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因为小说是以人为中心的,所以,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始终起着烘托作用。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不能不注意理解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努力发掘它深刻的思想意义。

3.分析环境对小说情节的推动。因为小说是以人为中心的,而人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又导致特定的环境可使人物产生某种相应的行为动机,从而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在反映更为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小说中,环境是人物命运形成和演变的客观条件和原因,特别是西方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更是强调“这一个”环境中的人,强调环境对人物及情节的影响和决定作用,因而环境在小说中的这种推动作用会更加明显。

四、主题的分析

1.从作者背景看主题。小说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表现。一部小说所反映的主题,与作者的身世、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总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理解小说主题时,必须“知人论世”。

2.从人物塑造看主题。小说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法,都是为了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是作者生活经验的结晶,也是作家生活态度的体现。

五、语言的分析

如何分析小说的语言,笔者认为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1.联系语境,想象情景,欣赏语言之美。优秀的小说的人物语言总是个性的,分析时要听其言,想其人,知其心,更要看作者是如何把握人物的身份与个性的,是借助什么样的场景将人物性格特征表现出来的。

2.领悟小说的言外之意,欣赏其含蓄之美。小说是用形象说话,往往不把话说尽,总是意于言外。

3.初步感知作者的语言风格。风格是从小说语言的整体感受和相比较中感知的。鲁迅的语言凝练深刻,契诃夫的语言幽默简练,孙犁的语言清新明丽,沈从文的语言则古朴而典雅等。

一、看 病

一 碟

年轻的白大褂微笑着把林森请到了桌前。

林森身体好。以前在农村时,就没上过医院,没想到一调进城里,身子骨就像放了大量的酵母菌,一个劲儿地发酵膨胀,到现在连楼梯都快爬不动了,他不得不来到异常陌生的市中心医院来检查身体。挂了号,刚跨进候诊室,就被并不认识的值班医生像熟人一样请到桌前。年轻的白大褂一边给林森把脉,一边跟他拉呱儿。原来白大褂在市报和电视上见过林森,知道他是市里的主要领导,所以林森一进候诊室就被他认出来,受到了一次莫名其妙的优待。谈话中林森也就知道了白大褂的姓名――魏力,并且得到了他的一张名片。

“魏大夫,我的病……”林森见白大褂专心扯闲篇,觉得有必要提醒他一句。“脂肪积聚症。没啥大问题,运动量少的人一般都容易得这病。”年轻的白大褂谦恭地微笑着说,“您叫我小魏吧。在您跟前我是小字辈。”小魏大夫手脚麻利地开了张药方递给林森,说,“别坐车,上下班步行,一个月后我再给您复诊。没问题的,主要是运动疗法。方子上的药只起辅助治疗的作用。”林森很高兴,为了自己的病,为了医生优质的服务。他告别了谦恭地送他出门的小魏大夫,步履轻快地走出医院,对在外面等候他的司机小景说,他不坐车了,他要走路治病。林森的路走得很顺畅,但始料未及的是,随着时间的延伸,他竟走出了不少流言蜚语。有的说,林森犯了严重的错误,被市长拍着桌子骂了一顿,要撤职呢。有的说,林森贪污受贿经济上有大问题,正在停职审查呢。这些话有一部分传到林森的耳朵里,林森觉得可笑。他相信,身正不怕影子斜,半夜敲门心不惊。那些谣言,让它们怎么生就怎么灭去吧!所以林森就继续走他的路。

林森有一个女儿。女儿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成了待业青年。市环保局闻讯,派人专程来到林家,说本单位缺人,如果可以的话请她去局办做职员。女儿很高兴,林森当然更高兴。可近来不知咋的,环保局又一个劲儿地找各种借口延宕,急得女儿老往环保局跑。

最后一次,女儿是哭着回来的。回来后就劈头盖脸地数落父亲,女儿接着又半跪着哀求父亲不要再步行了,并且要争取多上几回市报和电视。林森莫名其妙:这与女儿的工作有啥关系?女儿稍稍平静下来,断断续续说出了原因。原来环保局的人被她缠得没法,才亮出了底牌:你爸爸要完了,我们还要你干啥呀!林森听了,气得面皮紫涨,拍着桌子直吼:“岂有此理!真是岂有此理!”他转过头来安抚女儿,“不要紧!啊,不要紧,爸爸给你安排个更好的工作,咱不跟那些势利小人一般见识!”哄得女儿高兴了,林森心头却沉重起来。积毁销骨,真是人言可畏啊!他终于领教到了谣言的厉害。

为期一月的“运动疗法”总算结束了,林森眼前浮现出小魏医生谦恭的微笑来,他心情轻快了许多。这个小魏不错,他想,有机会一定跟卫生局说说,表扬表扬。这样的年轻人如今不多了。

到了医院候诊室,林森把挂号单递给了小魏医生。和一个月前一样白皙英俊的年轻白大褂这次没有了微笑,他面无表情地打量了一眼挂号单,把它拂下地来:“排队去。”林森弯腰拾起挂号单,想了想,又掏出魏医生的名片递过去,笑着说:“小魏,不,魏大夫,你忘了我啦?我是林森呀!上个月……”“什么上个月下个月的!”白大褂的脸板得像青石板,“要遵守医疗公德,按先后顺序一个一个来,懂不懂啊?下一个,王瑶……”看着再一次被拂下地的挂号单和名片,林森蒙了。少顷,他似乎明白了什么,血涌上了头顶。他大踏步走到候诊室中央,从衣兜掏出小巧的手机,啪啪啪按了几个数字,凑在耳边大声吼:“小景,我是林××。你马上把车给我开到市中心医院来!不,给我开加长林肯!”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6年第5期)

1.小说中塑造的“魏力”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作者为塑造这一人物主要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的主要情节是“看病”,但中间却写了“林森女儿找工作一事”,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结尾写到了“林森”的动作及语言,这些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以“看病”为题,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最后一片绿叶

凌仕江

谁能想到一片普通的叶子会把两个人的情感连在一起呢?

那是我从军以来到的第一个边防连队,也是我军旅生涯最后一个让人念念不忘的远在天边的连队。那里不长树,我们每天只能欣赏风雪和尘土。连队唯一的一棵树是我们费尽心思从一百多公里远的村庄移植过来的梧桐。

每年一次的老兵退伍工作都在梧桐叶飘零的冬天举行。进入11月,服役期满的老兵喜欢聚在阳光下,数一片片被寒风刮落在地的叶子。自从我由八班抽调到连部当文书后,工作明显比以前烦琐起来,我再也没空陪老兵数叶子了。这一天,我刚统计完连队新的花名册后,便奉命对退伍老兵的行李进行安检。

我是个特别受领导信任的人,平时对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都完成得十分出色。这次安检事关重大,出了差错,关系到连队的荣誉,不仅退伍老兵上不了飞机,还要处分安检人员。于是,我把眼睛睁得比任何时候都大,仿佛一粒尘埃也躲不过我的视线,生怕一粒脱壳的“花生米”成为隐患。

安检快要结束时,排在倒数第二的那个老兵拎着行李站在我面前,神情很不镇定。我请他打开提包接受检查,他却呆呆地望着我,那眼神像是在求我替他保守什么秘密。凭经验,我猜想他的提包里可能有违禁物品,请他立即打开提包接受检查。他紧张地瞟了我一眼,依然没有打开包。我急了,立马将此事向保卫股作了汇报。

保卫股火速跑来两个高大的干事,将这个退伍兵叫到了一边查问。我小心翼翼地打开他的提包,物品逐件被我抖落在地。这些物品有藏药、哈达、松耳石项链等。其实,这些东西对于任何一个在青藏高原当过兵的人来说,算不上什么违禁物品,许多老兵告别都要买点回去,送人作纪念。我搜遍他的包中包,未能找到一颗哪怕是从地底下挖出来的生了锈的“花生米”。最后,我把他的提包翻了个底朝天,谁也没有想到,包里居然会飘出一个信封,我拾起一看,信封上什么字也没写。

风过无声。

打开信封,我发现里面是一片用塑料袋保鲜的树叶,树叶中间贴着一张小照片,是个笑容可掬的女孩……事后,我才得知,就在这个老兵退伍前的一天,他的未婚妻死于乳腺癌。

当时,所有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战友们纷纷接过镶在绿叶上的照片,表情很复杂。很快,照片传到了营长手里。正准备登车送退伍老兵前往机场的营长看见照片,突然一转身抱着老兵哽咽起来:我们,是我们对不住你呀……原来,两天前营长就接到老兵家里发来的电报,说他未婚妻不行了。营领导在会上反复强调:老兵退伍在即,谁也不要让他带着悲伤踏上归途。没想到,老兵早就得知自己的未婚妻患了绝症,直到连队宣布退伍名单时,他也没向任何人透露此事,只是悄悄摘走树上为数不多的一片绿叶安慰期待中的未婚妻。

送行的战友知道老兵的心事后,情不自禁地抱紧了他。面对一双双潮湿的眼睛,老兵异常平静地举起右手向大家敬了个礼:亲爱的战友们,我就要离开军营了,原本我的未婚妻是不允许我退伍的,她要我等着她上高原来看我们连队里种活的第一棵树上的绿叶……

听了他的话,我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将所有物品整齐地放回老兵的提包里。经过请示,连队官兵一致同意,特批我将树上最后一片泛绿的叶子摘下送给老兵的未婚妻。

那个冬天,所有的树叶没有枯黄,它们一直绿在我的记忆深处,绿在连队每个战友的心中。

(选自《人间滋味》)

1.首段“谁能想到一片普通的叶子会把两个人的情感连在一起呢?”一句中,“两个人的情感”具体指什么?“普通的叶子”在此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有怎样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自然段写战友们从很远的地方移植梧桐,第三自然段写退伍老兵在阳光下数落叶,这些在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直接写老兵,间接写他的未婚妻,对两人之间的情感点染得十分到位,这源于作者娴熟地运用了“藏”的艺术。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 下一篇:主题十五:记录青春时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