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带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时间:2022-09-22 11:57:34

经济带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内容摘要:本文对环渤海区域中辽宁六个沿海城市进行实证研究,基于旅客视角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六城市旅游资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围绕旅游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提出促进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资源;辽宁沿海经济带;可持续发展

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业发展背景

辽宁沿海经济带(简称:经济带)地处辽宁省南部,北接沈阳经济区、南邻山东半岛、东临朝鲜半岛、西毗京津冀城市群,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带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在内的六个沿海城市,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系统发达、工业发展强盛、历史文化悠久,旅游业发展势头显著。经济带旅游业发展现状。旅游资源丰富,但A级景区数量不均。经济带具有滨海、温泉、湿地、冰雪、节庆等不同特色的旅游资源。仅5A级景区,经济带就占全省一半,所占比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但分析各A类景区数量,却呈现发展不均的局面。鲁小波(2015)发现,经济带共有95处国家A级旅游景区,占全省的31.5%。但3A和2A级旅游景区仅占全省的21%和32.7%,对比土地面积和人口比重,3A和2A景区建设明显滞后。区位优势明显,交通网络日益完善。经济带毗邻京津冀、日俄韩,区位优势明显,航空、高速、高铁、海运等交通体系日益完善。高速公路方面,继京沈、沈大高速外,丹大高速、滨海大道相继建成通车。高速铁路上,盘锦至营口高速铁路,沈丹、丹大等高铁线路的陆续贯通,拉近了经济带各城市之间的距离。旅游市场走出低迷,复苏势头明显。2014年经济带各市接待入境旅客和取得外汇收入均出现大幅下滑,2015年入境旅游市场开始复苏。国内旅游市场上,透过接待国内旅游者和取得国内旅游收入的数据看,总体呈现稳步上升的局面。

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资源发展状况调查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来经济带各市旅游的旅客进行调查。发放7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64份。利用SPSS17.0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如下:人口统计变量。性别上,男女被试比例相当,男性被试共359人(占总人数的54.1%),女性被试305人(占45.9%);年龄分布上,16-25岁被试所占比重最大,接近总被试人数的一半,共330人(占49.8%);26-35岁的被试共170人(占25.6%);年龄介乎16-35岁之间的被试共500人,占总被试75%。表明前来经济带各城市旅游的旅游者是以中青年人为主,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数量不多。受教育程度上,有68.2%的被试具有大学以上高等教育(含大专)学历,其中接受本科教育的被试更占总人数的45.%,有28.5%的被试接受过中等教育。职业状况上,具有学生身份的被试最多,占总被试的37.6%;其次为从事其他职业及企事业管理人员;职业为军人、农民和离退休人员的被试则最少。月收入上,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被试所占比例最多,占总数的34%;月收入在1000-5000元组群中,被试数量普遍呈上升趋势,说明除无收入及低收入的学生群体外,月收入情况直接影响着旅客的出行旅游情况。客源地。调查发现,来自东北三省的被试占总旅客的73%,来自辽宁的旅客数量超过六成,而辽宁省周边省市旅客则数量减少,如山东3.3%、河南2.9%,距离辽宁省较远的省份旅客数量则更少。旅客旅游熟悉程度。结果显示,首次来六个沿海城市旅游的旅客最多,占总人数的46.0%,而旅游次数在2-5次的旅客则持续减少。年均旅游次数上,每年前往一次的旅游者居多,占35.8%;年均在2次以上的旅客数量也呈下降趋势。说明六城市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具有一定吸引力,但资源的创新性不足,难以吸引旅客再次前往。此外,有58.8%的被试来自不靠海的内陆地区,而来自沿海地区的被试则占41.2%,有超过一半以上的旅游者来自内陆地区,居住在内陆地区的游客更加愿意前往沿海经济带滨海区域旅游,对滨海旅游资源更具有兴趣。旅游者旅游信息源。旅游信息源上,旅客主要是亲友推荐处(占21.5%)获取旅游资讯。从网络(占14.3%)及电视(占14%)等方式获取资讯次之。通过广播、宣传册、杂志等方式获取资讯人数较少。旅客满意度。研究分别就经济带六个城市的旅游产品、娱乐休闲活动、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交通状况、旅游接待服务、旅游医疗卫生服务、旅游整体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旅客满意度调查。研究发现,旅游者对各个城市旅游资源状况以满意态度居多,而对锦州在各项指标评价则以 “一般”居多。

经济带旅游资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资源未能满足各层次旅客的需要。调查发现,目前经济带各旅游城市的旅游资源及旅游产品更能吸引受过良好教育的中青年人。区域内部分地方旅游产品同质化高、采用粗放式经营模式,未能提供精品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导致区内旅游资源不能很好满足老年旅客、低学历人士、农民及离退休人士等其他类别人士的需求。旅游资源对外影响力不大。调查发现,目前区内旅游资源以吸引本土居民为主,而对周边省份及空间距离较远省份居民的吸引力不强。郑辽吉(2016)指出,目前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上存在重复建设、旅游业无序竞争的问题,旅游产品重复性强、互补性差,拉低了区域整体旅游业吸引力和竞争力。区内旅游资源发展不均。从A级旅游景区数量分布看,经济带旅游景区数量较为分散且不均衡,如大连A级景区39个而营口和盘锦仅8个。实力上,大连旅游实力最强,其次是葫芦岛和锦州,丹东、营口和盘锦则较弱。调查也发现,旅客对六城市整体旅游资源的满意度评价尚可,但经济带各城市间的旅游配套设置、服务水平存在参差不齐状况。旅游缺乏创新性。统计发现,两次以上及年均旅游超过一次的旅客数量不断减少,说明区内旅游资源欠缺新元素的注入、旅游项目缺乏新鲜感、创新性,导致旅游资源持续吸引力不足、活力下降,难以吸引顾客再次光顾。旅游宣传力度有待提升。旅游信息源调查发现,旅客主要是从亲友处获取到旅游资讯,其次通过网络及电视等方式获取旅游资讯,而通过广播、宣传册、杂志等方式获取的旅游资讯最少。这说明,旅客通过传统旅游信息源获取的旅游资讯较少,旅游资源宣传还有上升空间。

建议与对策

展开多途径旅游品牌推广,提升区域旅游品牌知名度。区域内旅游企业应重视旅游品牌营销的效用,在增强网络宣传的同时,也应充分利用广播、宣传册、报纸、杂志刊物等多种途径加强经济带旅游宣传。伴随4G时代的到来,旅游服务企业应积极展开旅游网络营销,加强与第三方电子商务旅游网站的合作(蒲实、尹奇凤,2013),向旅游消费者推广旅游资源特色及优势,使网页游览者、有旅游意愿的人在手机中随时可获得最新的旅游资讯,促使区内各地旅游企业在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政府部门应积极组织旅游企业参与国内各类旅游博览会、招商会、比赛等活动,加强对外宣传力度,提升旅游地形象。各市应积极利用自身旅游的节庆活动,加大宣传经济带各地旅游产品的特色,扩大旅游品牌影响力。深化各地旅游产品创新,注重品牌建设。辽宁省“十三五”规划中指出,旅游产业从规模增长向内涵发展转变。对此,区内旅游业要结合旅游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摒弃原有重复开发、粗放经营旅游资源等做法,注入旅游创新理念,推进沿海经济带旅游业的发展。各地应根据其实际,强化旅游产品创新,提升旅游资源品位,满足各年龄层、各收入阶层人士的旅游需要,使旅游目的地增强对旅客重复旅游的吸引力。从旅游合作的战略视角,加强区内区外旅游合作。政府应牵头制定各旅游产业集聚区整体发展战略,在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加大配置,为集聚区内各旅游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供便利,提高集聚区整体的旅游产业竞争力。经济带作为环渤海区域发展中的一环,区内旅游企业应以更广阔的视角,加强与环渤海其他城区、与京津冀地区间的旅游合作,整合跨区域的旅游资源,借助信息技术,使各地旅游产业资源整合、信息融合,整合沿海经济带、京津冀区域内的智慧旅游综合服务体系,推进旅游的一体化发展,提升经济带旅游的战略高度。加强旅游配套及服务设施的建设。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及配套设施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调查发现,旅客对锦州的评价略逊于其他城市,如不少旅客反映当前锦州的城市化建设水平未能配合其滨海旅游发展的定位,城区路网规划不合理、道路狭窄、缺乏营商环境等,这些都为当地旅游业发展增添了阻碍。经济带各城市应加强区内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旅游资讯等方面的建设及更新,如景区内规划数量充足的垃圾桶、持续推行旅游景区的厕所改扩建工程、增设自驾游配套设施、实现wifi全城覆盖等,在经济带各景区内提供随处可及的温馨便捷服务。

参考文献:

1.鲁小波.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发展研究报告[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2.郑辽吉.辽宁沿海经济带(丹东)政协论坛建言献策文集.2016

3.蒲实,尹奇凤.我国旅游网络营销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发展研究,2013(3)

作者:孙悦 单位:渤海大学管理学院

上一篇:地域文化艺术资源包装设计分析 下一篇:开放式讨论教学在生命科学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