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下看景点标志牌非信息型成分的翻译策略

时间:2022-09-22 11:15:32

目的论下看景点标志牌非信息型成分的翻译策略

摘 要: 本文以“名贵园”为例,选择景点标志牌中表情型和感染型的文本类型成分,在目的论下评价现有翻译的不足,并根据目的论标准给出可行的翻译,最后针对译文可能引发的质疑,给出理论指导下的分析回应。

关键词: 目的论 表情型文本 感染型文本

1.文本类型分析

“功能主义”理论的德国学派代表人物卡特琳娜·赖斯根据卡尔·布勒对语言功能的三分法,将文本分为三种类型,即信息型、表情型和感染型。景点翻译作为旅游翻译的一种,大体上属于信息型文本。赖斯承认在一种主要类型的文本中,还存在其他一种或两种类型成分。如景点翻译虽然主要是传播信息和事实的翻译文本,但是由于景点是作为旅游产业的特殊产品而存在的,景点介绍就会有些许类似广告文本一样的宣传和劝诱功能,因此其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文辞优美、具有审美意味的表情型文本成分和感染并说服游客前来游览的感染型成分。笔者将这两个成分合并成为“非信息成分”。如信阳师院校园里有一个名叫“名贵园”的景点,该园的景点标志牌如下图照片所示。

该景点标志牌主要介绍了园区建成时间、得名原因、坐落位置及园区美化等,大体上属于信息型文本。其中的“游人可赏山色,观树形,闻花香,听鸟语,为学习休憩之佳境”文辞优美、形式对称,并且具有感染或说服游客前来游园的意味,可以说兼具表情型文本和感染型文本的特征。类似语句出现在景点标志牌中的绝不在少数。

2.现行翻译误区

因为景点标志牌大体上属于信息型文本,所以译者在翻译该类文本时多根据弗米尔的目的论,按照景点标志牌传达信息的目的选择翻译策略,没有或不够关注例句和其他信息的差别,用和信息型文字一样的翻译方法将例句直接翻译成“The tourists can enjoy the hill, watch the trees, smell the fragrant flowers and hear the birds singing...”姑且不论这样的表达是否地道,仅从译者自己选择的目的论角度衡量,其也是与之相违背的。因为目的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根据源语文本类型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实现对不同文本类型功能目的的满足。文本类型不一样,怎么可以用同样的翻译方法呢?

3.目的论下翻译策略研究

赖斯认为表情型文本的翻译应该注重审美形式的传达,感染型文本的翻译应该用能唤起受众反应的方法再现原文的移情和劝诱功能。

原文用四个三字格连动词组渲染了园区各种供人欣赏的景色,有“赏山色”、“观树形”、“闻花香”和“听鸟语”,是对上文景色描写的总结。这样的语言不仅符合汉语的习惯,而且有一种韵律美,从而使劝诱人游览的功能在程度上达到了最强。然而由于英语自身的特点和英语读者不同于汉语读者的语言审美标准,如果在英语译中完全照搬这种形式,那么不仅不能传达出原文美的韵味,更不会实现原文感染劝诱游人的功能,就像上文中所出现的译文一样,会让英语读者感到奇怪,“我在园区里面只能做上面规定的事情吗?”由此,按照目的论的标准,这样的译文不算成功。那么考虑到英语句子的“形合”特征,我们可以将“山色”当做主语,另外的“树形”、“花香”和“鸟语”等当做定语成分,用过去分词表示修饰“山色”,再把原文中的动词“赏”、“观”、“闻”和“听”省略,将汉语的连动词组处理成一个英语中带分词短语的句子,不仅符合英语的行文习惯和审美标准,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感染劝诱功能。如下:

“The scenic hill, embellished with varieties of trees, fragment flowers plus the singing of birds, serves as an ideal place for tourists to relax and study.”

不过看到这样的译文,也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看到这样的英文,能让人想到这个句子以前的汉语形式吗?”或者“把这段英文回译成汉语,和原文很不一样啊!”弗米尔和赖斯提出的目的论的第三条规则是:“目的语文本不会以一个明显可逆的方式发起提供信息。”(Jeremy Munday,2010:79)这暗示着目的语的功能并不一定要和源语相同。既然目的语文本连功能都不用和源语相同,那么功能的表现形式——语言学层面就更不用与源语必须相同。目的论的一个很大优势就是它允许同一个源语文本根据目的语和委托的不同产生多个不同的目的语文本。

有人会说:“这样的译文和原文相差甚远,谈不上翻译的最基本标准——忠实。”这种看法貌似很有道理,但是既然谈到“翻译标准”,我们不妨看看适用此类文本的目的论对于译文成功的标准是什么。蒙代曾总结:“在霍尔兹·曼塔丽的模式中……判断译文成功的标准不再局限于意义的对等,而在于在目的语情境中译文是否实现了功能上的足够满足。”(Jeremy Munday,2010:87)既然是“意义的对等”,也就是“忠实”,不再是此类文本于目的论下的标准,所以译文只要实现了功能上和原文一致性,就无需拘泥于此。

诚然,做出这样的译文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它的确和传统上的翻译理论与习惯上的翻译方法大相径庭。译者时时会面临如上的更多方面的质疑和批评。德国功能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Nord在21世纪初就先见之明得指出:“我们将这一翻译方法形成理论体系,使运用这种翻译方法的译者在遭受质疑和批评时能有捍卫自己翻译方法和译文的理论武器”(Nord,2001,2-3)。

4.结语

景点标志牌虽大体上属于信息型文本,但是里面会有一些表情型和感染型文本成分。在处理这样的非信息型文本时,可以在目的论的指导下采用灵活多样的翻译策略,同时考虑英语的行文习惯,在有效传达信息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形式美和风格美,从而最大限度地传达出原文感染和劝诱的功能。

参考文献:

[1]Jeremy Munda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8.

[2]Holmes.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M].1972.

[3]Nord.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4]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5.

[5]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6]萧立明.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M].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上一篇:美国教育体制之我见 下一篇:变回kit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