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功能和整合分析

时间:2022-09-22 09:53:58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功能和整合分析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特殊功能,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优势,克服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不足,真正从数学教学规律自身特点出发,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和学生的被动学习方法,激发学生潜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

一、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特殊功能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利用实验的方法去探索和研究数学问题,如教具演示、构造模型、特殊值验证等。但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进行数学实验教学的更有利的条件和时机。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打破了传统实验模式的束缚,为学生进行建构性学习提供了有利的平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形象直观地揭示数形关系,模拟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为学生提供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从而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到数学问题的探索和解决之中。

(一)直观演示数形关系功能

数和形是初中数学的两大支柱,数形结合思想就是通过数与形(以数解形,以形助数)处理数学问题。在初中数学中,诸如函数图像的形成、图形的变换、方程解的几何意义等,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直观演示功能,运用动画模拟、过程演示、内容重放等手段,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变化有序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如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教学中,传统教学的难点有两个:一是双曲线的形成,二是对双曲线与两坐标轴无限逼近的理解。为了突破这两个难点,我一改传统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师生讨论”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带进计算机教室,并为他们提供一个画图软件,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一媒体技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给自变量赋予更多的不同的数值,让学生自己来“绘制”出双曲线,并最终发现和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这样的数学活动,不是独立地理解数与形,而是自然而然地由数到形,加深了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理解与掌握。

(二)发现和验证数学规律功能

计算机具有极其强大的运算功能和图形处理能力。利用“几何画板”中的测量功能,构造动态数学模型和数据图表,可以动态的保持给定的几何关系,便于学生自行动手在变化的图形中发现恒定不变的几何规律,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规律,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我先让每位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画出任意的直角三角形,并利用软件的度量功能,测量三边的长度,结合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猜想和发现;然后再改变直角三角形的形状,对发现的规律进行一般性验证;最后填写实验报告,用数学符号和文字语言阐述这一规律,并设法进行数学证明。通过这样的实验过程,勾股定理不再神秘,不再可畏。

(三) 变被动为主动功能

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中去,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在初中数学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操作计算机,真切的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做数学”中发现数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潜在的探究创新意识。

如在“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教学中,我跳出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最后练”的教学框架,而是让学生利用计算机的自动绘图功能,通过对一次函数图像(直线)的拖动,观察不断变化的数据,思考着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最终自己发现和归纳出图像与系数的关系。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已不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在教师适时适度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有方向性的学习和探究,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实例分析

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与传统教学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而“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正是其于交互型整合方式所产生的,目的是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知识,变被动的听和练为主动的探索和运用。下面以《勾股定理的应用》在网络环境下教学为例来进行实例分析。

(一)制作课件设计

数学是现实生活的数量化和抽象化,就是说数学知识是从实践中起源的,同时,数学必须解决实际问题,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所以,在本堂课的引入和高潮部分都以实际问题的数学化为基础,增强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看到数学的巨大魅力。课件以网页形式在互联网上,分为五个页面,学生可以自由切换。但是,在页面的排列上按照知识的科学性为序,从产生到运用,从易到难,方便学生自学。同时,例题以中考题为基础,进行适当的改编,增强了开放性,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最后,本课件强调了师生的互动性。

(二)教学过程举例

1.知识探索 请学生列举一个能用勾股定理解决的生活实例。此过程安排学生提前完成。学生可以去上网查找有关例题,然后整理下来,交给老师,老师再从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几题,拿到课上供大家交流。

学生在上网查找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到许多与勾股定理有关的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动手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并自由建构的过程,体现知识产生于实践的思想,符合新课标理念。

2.应用举例

例1:王旭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的电视机。王旭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1英寸=2.54厘米)

例题中出现的是学生的真实姓名,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期待和激励。学生用勾股定理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通过这道例题,学生既巩固了勾股定理的知识,又学会了一个生活常识,原来电视机的大小是凭电视机屏幕对角线的长度并用英寸作单位来度量的。

例2:“平平湖水清可鉴,面上半尺生红莲;出泥不染亭亭立,忽被强风吹一边;王青观看忙向前,花离原位二尺远;能算诸君请解题,湖水如何知深浅”。请你帮助王青算出湖水的深度。

这是一道诗意化的题目,题目本身就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根据题目意思,利用《几何画板》,再现红莲的摇摆过程,加深学生对题目意思的理解。学生根据图示易知,进而利用勾股定理去解决它。

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只要我们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特殊功能,肯于研究和探索实践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就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

上一篇:浅谈激发学生兴趣与自主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驾驭课堂的法宝――教学预设和教学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