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内容的研究综述

时间:2022-09-22 09:21:17

关于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内容的研究综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且重大的教育工程。它所涉及的领域、范畴、内容极其丰富。要将这项重大的教育工程顺利完成,必须协调好这几个方面的关系:从部分联系整体,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改革课程体系和评价制度。”由此看来,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已全面展开,这项改革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并且关系到基础教育的成长。

一、背景

人类进入21世纪,国际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和国力竞争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挑战,当今世界各国纷纷把改革和发展教育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首要战略。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等国都加大了课程改革的力度,相继研制了新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从这些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所显示的内容来看,无论是课程理念,还是教学观念,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鉴于我国目前教育的质量、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与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不及时、有效地改革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势必会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全民素质的提高。

1.初始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国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处于一个摸索的状态,无论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落后于世界其他教育发达的国家。因此,我国学者为了打开视野、借鉴外国经验,陆续研究介绍了西方以及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状况。在西方,我国借鉴了法国学者沙费尔的“从信息手段的发展看其对普通教育内容的影响”的理论;英国学者J.B.英格拉姆的“综合课程的作用”和“综合课程的教学”以及苏联学者卡斯恩的“苏联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引入这些理论的同时,我国学者还先后学习并借鉴了西欧、苏联、美国以及日本的实践成果,并对其进行比较研究。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国学者在借鉴国外基础教育课改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也对我国课改问题进行了一些理论探究。秦孝瑞认为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江山野和里宁从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的更新三个方面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讨论;陈侠从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出发,坚持课程改革的辩证法,正确处理改革中的各种关系,以及陈元晖的以“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

2.深入阶段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革开放速度的不断加快,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也不断向前发展。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多个学科以及社会的多个方面。因此,有的学者倾向于综合课程的设立。首先,李秉德、李定仁陆续向国内介绍了综合课程及其类型。吕达认为,在推进课程综合化的同时不能否定分科课程,需要采取综合与分科、整体与部分并举的形式进行课程综合化设计。同时,陈侠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进行课程规划时需适当采用综合课程的设计,减少学科门数,知识则要求与生活联系更贴切。

在这一阶段,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领域被进一步拓宽,研究的深度、广度也不断加深,但是其系统的理论体系还未形成,所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空前紧迫。

3.升华阶段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一些问题仍需要深入研究。和学新认为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关键在于对传统课程结构的改革与完善,认为合理的课程结构应包含两大类(正规课程与非正规课程)与三大板块(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及隐性课程)。另一方面,课程综合化已经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势。黄甫全认为综合课程的实质是“整合课程”,课程综合化实质上是“课程整合”。王洁补充到综合课程的实施,要根据其发展的新特点来设计综合课程,并且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概念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概念较多,虽然他们之间有时相互通用甚至替代,但是在微观世界还是有一些分歧的。加之以分辨,对其概念研究的拓展与深入还是颇有裨益的。钟启泉将中小学课程改革解释为一种将以往课程组织、设计改造成新型的课程组织的作业。孙喜亭认为,课程改革即对已有课程中不符合价值理想的方面给予建构,根据新的价值需求进行调整、修订,提出新的建构。此外,黄甫全将课程改革视为一场课程革命,它的目的是扬弃原有的课程范式,构建新型的课程范式。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革新,信息化社会繁荣与发展,教育的现代化也逐步带动了课程的现代化。因此,我国许多学者也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看作课程现代化的产物。其中,吴光普认为课程现代化就是将以往的旧课程观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形式、课程管理以及课程评价进行一套全面系统的大改造,将其转变到现代化课程的标准上。吴永军把课程改革比作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多元指标的价值标准,是一个多层面、多要素互动的过程。钟启泉提出课程现代化就是针对近代课程的偏失,解决下列问题:跨学科――综合化问题、知识结构化问题、吸收现代科学知识、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问题。

以上是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对课程改革的概念进行讨论研究。这些概念虽然在范围、特点、理解层次上互有分歧。但是,有些学者提出的概念也并不是毫无瑕疵的,因而在讨论研究课程改革概念时混杂现象也情有可原。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条件

为什么要对基础教育进行课程改革?正如同一套工业机器正常运转的那样,机器运转促进工业的发展,而在机器运转的过程中,又要有相应的配套设施来支持、完善它的运转过程。那么,基础教育课改又有哪些条件来支持这项重大的工程顺利进行下去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涉及培养和发展人的过程,它涉及整个社会和个人的多个方面及各个领域,由教育行政部门、科研院所、学校和教师共同配合完成。

其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奋斗是课程改革顺利完成的先决条件。袁采在《改革课程教材,提高学生素质――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基本思路》中总结到,课程改革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教育变革,从学校的校长、师生到家长,从政府公务人员到社会人士,都要改变其原有的观念并加以传播,使他们深度了解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内容,从而做到对课程改革的鼎力扶持。

其二,与教育教学相关的配套软件也需要构成一个符合课程改革标准的完整体系。例如:加大办学经费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添置现代化教育的基本设备、配套完整的劳动技术教育的设备与场地。

其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涉及改革教学环境、教学管理、教师培训以及教学评价等。在师生之间形成新的民主合作型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

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除了上述的外部条件,内部因素即教师的能力水平是决定性因素。

其一,钟启泉认为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对教师的进修以及考查进而提高是十分重要的。课程改革的现代化渗入了教育教学的新观念、新内容、新技能,因此,对于教师的培训成为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做到对教师、对课改的技能培训首先要做到摆脱旧有的思维定势,在保留旧有知识的基础上要适应新加入的选修科目以及课外活动课程。

其二,无论是传统的课程体系还是课改后新课程的加入,教师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课程开发的活动当中去,不容懈怠。

其三,保持终身学习。在原有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跟随课改进行学习获得新的教育科学知识,与时俱进,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诸多领域,包含的内容丰富且繁杂。以下笔者就《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对课程改革的内容进行述评总结。

1.课程结构的优化

课程结构是否合理,能否贯彻课程目标的意图,将影响课程目标的达成。我国传统的课程结构的特征是单一化的,对活动课程不太重视,因此学科课程及必修课程构成了我国主要的课程结构。

其一,我们应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及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同时应建立由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成的新课程结构。以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培养为主线,精选对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体现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以及与社会经济、学生生活的联系,强调实践与探究,同时提供广博的科学知识背景。

其二,合理安排必修课与选修课。选修课的开设主要基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占用地方、校本课程时间。高中选修课的多样性和高质量是改革的重点,目的是使课程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

其三,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联系。农村初中推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职业技术的培训让学生获得双证的模式,城市中学也要开设适合的职业技术课程。

2.新课程标准的制定

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3.课程内容的更新

课程改革的内容历来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基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必须彻底革新课程内容,跟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课程的“滞后性”尤为突出,这要求我们抓紧对基础教育知识内容作出变化。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号)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例如,高中化学在新课改中重点加强了实验教学的建设。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重视实验,已成为广大化学教师的共识。但长期以来,化学实验教学仍然停留在教师讲实验,学生照样做的层面上。不少教师重视的是对化学实验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强调的是化学仪器使用的规范性,满足于做完课本上规定的实验,很难发挥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功能。为此,在高中化学新课改中,加强课程内容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能力,并让学生设计实验,熟悉一些创造技法,使高中化学实验课更富有活力,才能促进化学课的全面发展。

六、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反思与展望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性整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满足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而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重点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1)“中”与“西”

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吸收和借鉴国外的课程改革的经验无疑是我国课程改革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所以,“闭门造车”是不可取的,要求我们要慎重吸收国外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尊重自身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思想,在吸取他国经验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消化、吸收。立足自身,洋为中用,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2)“继承”与“创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创新与继承并存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为了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就必须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立足现实,继往开来,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继承,做到过去与现实的紧密结合,不搞。因此,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不是对之前我国的传统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其逻辑性的继承与发展。

2.重视教师的课程参与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提倡并落实尊重知识和尊重教师的政策。为教师创造了不少优良的工作条件及生活条件,以此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但是不足的是,在参与课程改革方面,教师的主动性不高,往往是扮演旁观者的角色,在课程实施上,仅仅是一味地实施专家学者及教育部门所制订的课程计划,毫无创新意识。因此,教师的创造性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受到了极大的压抑,习惯于遵照旧模式,不敢走新道路。因此,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成为课程改革工作的主体而不是任务的执行者。

课程改革的必然性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新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是不可回避的。关键是,如何在这一过程中让各方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我认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都要给予高度的关注和理解,提出自己合理的意见和看法,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元晖.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进行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1984(04).

[2]陈侠.课程改革的辩证法:正确处理学校课程改革中的各种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1985(06).

[3]陈侠.学校课程编订的趋势[J].教育论丛,1988(01).

[4]和学新.课程:教育文化的选择:课程设计的文化学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03).

[5]黄甫全.整合课程与课程整合论[J].课程・教材・教法,1996(10).

[6]黄甫全.论课程范式的周期性突变律[J].课程・教材・教法,1998(05).

[7]江山野,里宁.改革课程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J].教学研究,1985(06).

[8]卡斯恩.苏联学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M].冯爱琼,译.外国教育丛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9]吕达.论普通中学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1989(03).

[10]沙费尔.从信息手段的发展看其对普通教育内容的影响[J].姜锦春,译.外国教育,1980(05).

[11]孙喜亭.当前基础教育的改革是要取代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吗:课程观讨论[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02).

[12]王洁.普通高中综合课程的开发与思考[J].载入:课程・教材・教法,1999(4).

[13]吴光普.我国普通中学课程现代化探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01).

[14]吴立岗.迎接未来挑战的中小学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1991(03).

[15]吴永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现代化的若干理论思考[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03).

[16]吴履平.“三个面向”与课程教材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1993(09).

[17]袁采.改革课程教材,提高学生素质: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基本思路[J].人民教育,1990(05).

[18]钟启泉.学校课程改革:挑战与期待[J].江苏教育研究,1998(01).

[19]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0]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改革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1989(07).

[21]钟启泉.教材编制与教学结构[J].外国教育资料,1994(06).

[22]J.B.英格拉姆.综合课程的作用[J].吕达,译.课程・教法,1985(02).

[23]钟启泉.国外课程改革透视[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肖思远(1992―),男,就职于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学历。

上一篇:浅析中职班主任如何开展心理辅导 下一篇: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