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排水课程群一体化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时间:2022-09-22 08:54:33

给排水课程群一体化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某校2012版教学大纲中,环境工程专业设置的给排水课程主要有《城市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泵与泵站》、《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和《给水工程》。近几年来,我国给排水学科的规范变化较大,我校又进一步加大了对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力度。笔者基于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文献调研,对开展给排水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研究。

一、给排水课程的基本情况

结合我校2012版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2012版的教学大纲中,给排水课程的特点为课程的开设时间更加合理,难度和复杂度逐渐提高;考核方式中,更加注重过程考核,虽然相比于2008版大纲课时量有所降低,但加大了平时作业和设计的任务量。因此,在课时量降低的情况下,需要教师进行统筹规划,开展一体化教学。

从每门课程所涉及的规范来看,规范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近几年,规范更新修改频繁,特别是《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14),已经修改至2014版。另外,《泵与泵站》课程较特殊,尽管在课程的教学中所涉及的规范以《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2010)为主,但在具体工程的设计上,需要查阅多个规范。例如《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9)、《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14)等规范中,都具有关于泵与泵房的设计条文。

二、开展给排水课程群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城市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泵与泵站和给水工程这四门课程,基于“水力学”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思想,以“水量”、“水压”和“水质” 三点作为轴心,内容相互渗透、相互支撑。这四门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环境工程等学科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依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现状,正确把握给水排水工程方向的培养目标,对基于上述课程群一体化教学新模式的探讨和实践,有利于增强教师的业务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开展一体化教学的探讨

1.课程内容相互贯穿、相互渗透。以《泵与泵站》课程为例,在该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主要内容包括叶片式水泵的基本原理、运行工况、给水泵站和排水泵站设计的基本原则等,是泵与泵站选型、设计等方面的通用型原则。在其它三门课中,一直贯穿着该门课程的内容。

2.基于最新规范,更新课程教学内容。该类课程另外一个特点是规范性强,这也是给排水课程的一个共性。近几年,我国该领域的规范更新修改频繁。以《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14)为例,该规范已经进行了较大程度的修改。例如《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对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方法修订的方面包括:采用推理公式法计算雨水设计流量,取消了折减系数的规定;当汇水面积超过2k平方米时,宜考虑降雨在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和管网汇流过程,采用数学模型法计算雨水设计流量等。

3.案例式和场景式教学的新思路探讨。案例式教学法在给排水相关课程的应用较多。例如,在《泵与泵站》的课程教学中,课堂上以基础理论为重点,在课堂教学中加入案例;在综合设计中,加入取水泵站或污水泵站的设计,提供给学生具体的思路、设计步骤,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设计,遇到不懂的问题,以集体讨论为优先选择的原则,让学生在设计中真正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场景式教学注重采用视频、图片,对涉及的泵站、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等构筑物、设备进行再现,让学生首先在感官上对各种构筑物、工艺流程、采用的设备等有直观认识,结合教材、规范等书籍和教师的讲解,逐步深入理解其中的内容,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4.项目式教学新模式的探索。项目式教学强调以教案为重点过渡到以完成项目为重点,力图在整体上有所突破,即以完成课程作业的方法,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体会设计理论和公式的具体应用,熟悉设计规范,节省课堂上对公式和设计规范的讲解时间。

四、结语

城市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泵与泵站和给水工程这四门课程,内容相互渗透、相互支撑。本文提出了基于给排水课程群一体化教学新模式的教学改革,即:课程间内容相互贯穿、相互渗透进行讲解;基于最新规范,更新教学内容;采用案例式、场景式和项目式教学相结合的理念。

参考文献

[1]王烨 孙三祥 张济世 水泵及水泵站课程设计教学新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3),117―120。

[2]曹建平 刘金辉 李寻 郑志宏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实践与改革[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2),185―188。

[3]李梅 武道吉 给水排水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8,(8),43―45。

[4]王增长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五版。

[5]姜乃昌 泵与泵站[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第五版。

[6]严煦世 刘遂庆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第二版。

上一篇:中国画的意境美及发展 下一篇:试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