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间:2022-07-04 10:21:50

试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无数历史事实表明:落后就要挨打。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要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依靠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作为基础工具学科的语文教学,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更新教育思想,营造创新氛围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有真正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注重创新教育的美国教育非常强调让学生试一试,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发现、创意、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技能。然而,从我国目前语文教学现状看,“注入式”、“满堂灌”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教师用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重思想内容分析,轻课文的诵读、感悟,忽视了语文学习的特点;为了应考,过分强调统一答案,忽视了独立见解。所有这一切已严重影响着学生创造力的发挥。要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必须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同时,要积极营造一种自由、安全、愉悦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由探索、标新立异。

1.要信任学生。

大量研究表明: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人皆有之,而青少年时期又是最富创造力的。教师只有相信学生具有创新能力,才能提供许多锻炼机会,让学生自由发挥。通过锻炼,不但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还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而自信心是创新能力的要素之一。

2.要尽量减少规定。

语文教学中过多、过细、过于整齐划一的限制势必会阻碍创造力的发挥。因此,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去创新,要减少那些不必要的限制和规定。

3.不轻易评价学生的创新成果。

学生的创新成果可能是不成熟的、幼稚的,教师必须时刻确保所有学生都感受到在他们周围没有嘲笑、没有羞辱、没有指责,这样才会给学生的创新心理带来安全感,消除他们怕受评判的紧张情绪,更好地发挥创新才能。

总之,教育者应更新教育思想,以更大的宽容心和鼓励精神去鼓励学生自由探索、标新立异,去引导学生的创新活动。

二、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创新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还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培养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1)丰富学生表象,积累想象素材。想象需要有丰富的表象作基础,而丰富的表象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大量接触并细心观察事物才能形成。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观,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大量阅读课外书籍;从社会、电视、电影等媒体中吸收大量信息,形成丰富的表象储备,为创造想象和创新思维提供丰富的原料。一般说来,学生的表象储备越丰富,思维就愈灵活,思路就愈开阔,创新和发现能力就愈强。

(2)发展学生思维,提供想象基础。思维是想象的基础,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2.培养直觉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直觉思维能力,它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创新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作用日益为人们所关注。直觉思维能力是指不经过完整的传统的逻辑推理过程,就迅速地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它具有创造性,是对已有知识技能和经验的再创造。灵感和预感、猜测和假说、顿悟和豁然贯通等,都是直觉思维的表现。

教师要根据内容特点正确使用教材,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和假想。对学生精彩的解答应予以热情鼓励。

三、改造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1.巧设问题,质疑问难。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问,常有问题,才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学中要善于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2.异想天开,班门弄斧。

如《大森林的主人》中的猎人,虽然能在困境中想出办法、克服困难,但他任意捕杀野生动物,又在森林中生火,对生态环境极为有害。因此,他不能被誉为大森林中的主人。

3.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在教学过程中,时时注意运用比较分析法,经过长期训练,就能形成学生思维广泛联系、多方比较、深入探索的良好习惯和能力;特别是通过质疑后进一步比较,能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迈向创造性思维的境地。为此,我们的教学过程不仅要“授人以鱼”更应“教人以渔”。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我们必须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给他们广阔的驰骋天地、想象空间,引导他们善于从多角度看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思维习惯,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的综合素质良好的跨世纪人才。

上一篇:给排水课程群一体化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下一篇:症状多样化的肠功能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