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理解模式对外语听力理解的意义

时间:2022-08-21 01:41:57

篇章理解模式对外语听力理解的意义

摘 要:篇章活动连接着生成和理解两种活动。篇章理解从认知语言学来看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模式。听力理解作为对信息的接收与处理同样也遵循篇章理解的模式。本文从篇章理解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听力理解的原理,侧重外语学习者处理信息的模式,并由此提出了提高外语听力水平的方法。

关键词:外语听力 篇章理解 听力理解

认知语言学把篇章创作看成一种有结构、有意图的符号编码,把篇章理解看成符号解码。在以往的篇章研究中,篇章接受者的心理过程并未得到重视。而认知学认为,篇章理解者的意图和心理过程同样重要。篇章理解接收者的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把接收者的知识系统纳入了篇章语言学的范畴。篇章理解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心理加工过程,其中推理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对于篇章的真正理解就是接收者在篇章命题表征的基础上,与其背景知识相结合,经推理而形成的连贯的心理表征。

听力理解是篇章作者和篇章接收者在篇章中的互动。从篇章接收者(即听者)的角度来说这个互动的过程是积极的、创造性的、以主观意志引导的多层次的过程,而不是按照作者的意图或意志来理解的过程,即听者有自己的理解体系,作者有自己的表达意图,两者并不是完全统一的。而篇章理解模式正是描绘了听者接近作者的路径,即听力理解的过程。

外语听力理解以篇章角度分析:听者感知以外语表达的篇章(视觉的或听觉的),从表面辨别外语现象(发音,音节,词汇,词组,句子成分,句子,篇章成分,篇章)并解码它们,也就是说从语言结构的层面分析理解。

还有一种与此相对的理解模式就是自下而上(top down),意思是听者从自身的长时记忆库里调取储备的知识和经验,对篇章进行分析理解。每个接收者都有其自身根据其经历和经验建立起来的数据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对于事物的认知体系和架构。自上而下的方式认为,听力理解的起点是听话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包括语言知识、语用知识和背景知识或世界知识,而不是所听到的语言材料本身。听力材料只是作为线索,激活听话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体系,用来重构说话者的原意。自上而下方式强调听话者的主动作用,加速信息的吸收和同化,有助于听话者消除歧义,当输入的信息有不同的解释的时候帮助我们做出选择。

在语言的语义网络里排列和储备的概念具有概念内部和概念之间的联系。概念内部的关联有上行概念(上一层级)、下行概念(下一层级),即总概念和分支概念,与分支概念平行的从属概念,意义相反的、相似的概念,量与元素概念,密度概念;概念之间的关联有情态的、功能性的、时态的、地点的、让步的、结果的联系。这些关联的排列取决于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认识这些概念的。

概念在接收者的脑中以何种方式联系、在什么样的范围内联系,决定了其接收到的外语信息如何与这些联系对应,这样就产生了个人对信息独特的处理方式。由于信息接收者脑中的体系与架构会不断地自我完善,因此体系中的概念绝不是静止的,而是灵活的、不断变化的,以适应知识储备体系的动态变化特性。

自上而下的信息处理方式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功能即语义推理。根据推理的原理不同可分为原始推理和加工推理。

原始推理是语言表征的推理,即听者从词义、音素、发音和句法层面,根据其语言水平进行的推理。当信息接收者从篇章的表层,比如词法句法的层面,遇到了信息漏洞,即没有成词或成句,接收者便可运用其自己的语言表征的知识储备填补空缺,前提是,遭遇的信息空缺在接收者的知识库存里有储备。

相对原始推理来说,加工推理便是深层次的推理,并不局限于表层特征。也就是说,它是对篇章内部特征如篇章结构及其涵义的补缺。在做此种篇章深层次特点的推理时,如果运用原始推理,很容易损坏篇章的涵义与结构。

加工推理又可以分为形式推理和内容推理。形式推理是一种指示性(indexical)的推理方法,其主要作用在于将具有共性和不同的概念进行分类,从而在这些概念之间建立起归纳性的联系。对听力理解来说,即听者对听力材料体裁类型的认识。篇章类型是深植于篇章之中的,而其形式表现便是篇章的结构特点,因此篇章类型就是理解篇章信息的潜在因素,属于对篇章全方位的认知。如果篇章接收者遇到的是他熟悉的篇章类型,那么这将对其理解篇章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主动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积极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对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意图进行预测、分析、推断,而不只是被动地、机械地、逐词逐句地对所听到的话语材料进行简单的解码,以此提高他们的听力水平。

参考文献

[1]熊玉丹 浅析影响外语听力理解的因素及其应对策略[J].科学文汇,2009,(7),164-165。

[2]余翠芸 浅析外语听力教学中的困难及对策[J].考试周刊,119-120。

[3]张德禄 苗兴伟 李学宁 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Rost.M.listenng in A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18-24.

[5]Widdowson, H.G. Teac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331-335.

上一篇:摄影技术在公共体育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下一篇:中国画的意境美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