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时间:2022-09-22 06:28:05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摘 要】“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摇篮”,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活跃和深刻,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和创造。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中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

【关键词】问题意识;创新;培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如何完美统一,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教师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怎样将这些自认为很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接受并吸收?这就需要研究如何让学生“学”了。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摇篮”,个人认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关键在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学生具有问题意识表现为学生想问、敢问、会问、善问。“想问”是指学生面对疑问主观上有想获取解决的心理需求;“敢问”是学生敢于把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会问”是指学生不盲目地提问题,提问时有明确的指向性;“善问”是指学生能自觉地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满语文课堂,并通过对已有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形成新知。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高度肯定和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经成为每一位教师,包括其它学科老师的共识,任何一个课堂,无视学生的问题,课堂“传道、授业、解惑”的价值就不存在。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陶行知说得更生动形象,他在一首诗里写道:“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国外也有很多学者极力推崇问题及问题意识。爱因斯坦也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在实施“问题教学”过程中,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是让学生有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开发学生的质疑力、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意识。

实现课堂教学问题化,必须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和能力。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要注意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

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郭沫若陈见,横空出世,为曹操和武则天翻案,首先得益于他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尊重前辈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努力学习,汲取营养。只有学好课内知识,又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才能厚积而薄发,产生各种真知灼见,从而质疑问难。如果不学无术,却指望一下子具备了强烈的问题意识,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课堂上,首先要做好课前预习,对知识点有初步的了解。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培养学生“敢问”,使学生从不会问,不敢问到敢问;教师从一问一答逐步到放开手让学生从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适时的训练,学生能够从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学生敢问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会问。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问到点子上,提高质疑能力。

二、能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初中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具有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些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仍蛰伏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向老师发问,换来的是教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讽刺的挖苦。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相反,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虽然我们教师并不能确定每个学生的提问都是有价值的,但是当我们肯定学生时,微笑着赞扬,就能使学生感觉到诚意。同时,即使是否定,面带微笑的否定,也能让学生感觉到善意。在诚意与善意的氛围下,学生获得了最大的安全感,保证了学生养成提问的好习惯,共同研究彼此的问题,让课堂变成师生之间友谊交流的场所。

如果我们老师能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并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就能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有助于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使其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开发和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开发训练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突破常规定型模式,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领域。我经常对学生说:“发现、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当学生有疑问或有不同见解时,允许不必举手直接发言、插话。我们都知道,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意见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当留有充足的时间学生还是回答不出提问时,允许他自己请另外的同学帮他回答;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回答问题回答不到要点时,不能马上否定他,应给予适当地鼓励,赞扬他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迪,让他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也可根据课堂实际,采取分组讨论、提问,因为学生的提问是面向全班同学,能激发其他同学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解答问题。因此,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各种思维,关键在于排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如,阅读教学中,除正面分析字词句段篇的运用外,还可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不这样写将会怎样;甚至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设计出与范文不同的思路来进行比较;也可利用教材进行补充情节的训练或改变主题的训练。

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应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往往把教师和教材看作是知识的权威,一味迷信。我常常对学生说:“教师不是权威,而书本上所写的东西也不一定千真万确……”并列举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青年时代挑战学术权威亚里士多德的故事,激励学生大胆质疑,使学生感到老师是与他们平等相处的,一起学习探究的朋友,并形成朦胧的创新意识。我们老师在引导学生挑战“权威”的过程中,让他们反思作品中的人物、语言等,从而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解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为学生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

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利用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思维火花。问题情境是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教材为依据,把我们的日常生活转换成情境去模仿、体验、感知语言效果,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特定的意境中,学生定会产生共鸣。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带月荷锄归”的画面时,在掌握作者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内涵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农村生活的经历,回忆自己乡村月夜的所见所闻,结合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学习积累进行语言的描绘,学生大多能拿出语言优美、情境宜人的小片段,课堂上的踊跃发言和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让每一位同学有美的享受。

学贵在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设疑发问,以唤起学生注意并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从而帮助学生尝试揭示事物间的必然联系。捕捉有争议的问题情境并非所有的内容都可以找到十分恰当而典型的真实情境,这时就要求教师能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适时质疑、解疑。

营造课堂合作氛围,既是课堂教学本身的客观要求,又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师应尽量尊重学生意见,了解他们知识结构的现状和学习心理的需求;在教学活动中,留给学生一块相当充裕的自由活动的天地,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把问题给学生。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理解,鼓励他们发表具有个人特色的意见,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维习惯、学习方法等对问题作出不尽相同的理解,让学生在开放的氛围中心灵自由飞翔。

总而言之,我们教师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问题设置和创造情境,引导并教会学生积极思维,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就能欣喜地听到学生创新之花慢慢绽开的声音。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曹甸中心初中)

上一篇:也谈英语教师的机智 下一篇: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能力和地理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