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元好问七言律诗的特色

时间:2022-09-22 05:29:31

摘 要:元好问是金元两代诗坛重要的少数民族诗人,也是中国诗歌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他博学多才,文学涉及诗、词、文、散文和小说各个领域,以诗的成就最高,而诗中七言律诗的创作最为突出。元好问的七言律诗以学习杜甫为主,兼收韩宋诸家的长处,但在七言律诗的题材内容、章法结构、语言特色、浑融意境等方面也体现出个人的特色。

关键词:元好问 七言律诗 特色

七言律诗是一种对格律要求严格的律诗形式,而元好问很善于运用这种体式,并且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元好问现存诗一千四百余首,其中七言律诗占总数的四分之一。金元易代之际国势日衰,社会动荡,元好问作为这一时期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上承汉魏建安风骨,近学唐人风雅传统,反映了元好问一生的经历及思想变化,代表着金元诗歌发展的最高水平。徐世隆《元遗山集序》中说:“大较遗山诗祖李、杜,律切精深,而有豪放迈往之气。”[1]

一、对七律题材内涵的个性展示

元好问的七律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时政、赠别、题画、田园怀乡等都有所涉及。其诗歌创作在继承的同时,形成独特的风格,成为金元之际一朵绚丽的奇葩。

元好问处在金元易代的动荡时代,对亡国的惨痛有切身的体会,其诗歌生动地展示了金、元易代之际的历史画卷。“正如赵翼所说:“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题元遗山集》)他与金代中期党怀英、中后期的赵秉文等可以算作金元有代表性的大家。”[2]元好问的纪乱诗两个最主要的特点,一是真实地反映了金朝灭亡,人民颠沛流离的社会现实,他的《岐阳三首》为其中代表性的作品。二是对历史史实的深刻反思。这些诗“事关家国,尤足感人”。“由‘丧乱’变为‘纪乱’,扩大了‘丧乱诗’的内涵,不仅反映蒙古灭金的残酷现实,还包括揭露金朝统治腐败和感伤金朝灭亡的诗歌。”[3]

元好问的赠答诗突破以往诗歌重在抒发感伤情感的束缚,融入自己的忠诚之情:“世事都销酒半醺,已将度外置纷纭。乍贤乍佞谁为我,同病同忧只有君。白首共伤千里别,青山真得几时分。相思后夜并州月,却为汤休赋碧云。”在给友人的赠诗之中融入自己的一腔忠贞爱国之情:“杨柳不随春事老,贞松唯有岁寒知”(《寄谢常军卿》)等等。

元好问在欣赏山水时往往能联想到社会动乱、民生疾苦的广阔社会现实,抒发心中的伤悲,成为现实主义诗作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如《雨后丹凤门登眺》:“绛阙遥天霁景开,金明高树晚风回。长虹下饮海欲竭,老雁叫群秋更浓。劫火有时归变灭,神嵩何计得飞来。穷途自觉无多泪,莫傍残阳望吹台。”在描写社会现实时,蕴含着自己的情感,大大扩展了画面境界的艺术表现,为山水诗如何反应社会人生的话题开拓了一条新路。

二、对七律章法结构的独特探索

组诗形式运用于七律自杜甫始,他以组诗写史事把七言律诗发挥到了极致,而元好问以律诗组诗的形式来描写战乱题材。元好问苟全性命于乱世,用诗歌抒写国破家亡的苦难,如《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真实的记录了从汴京被围到聊城羁管的4年,这段时间元好问是极其痛苦的,还有《岐阳三首》或是表达了怀念故国的深情,或是叙写艰难困苦之情,达到了以律诗组诗写纪乱诗的巅峰境界。

元好问不仅用组诗的形式来记录社会的动乱,还用组诗的形式来描写日常生活。《追录旧诗》(二首):“潦倒聊为陇亩民,一犁分得雨声春。功名何物堪人老,天地无心谁我贫。颍上云烟随处好,洛阳桃李几番新。悠悠世事休相间,牟麦今年晚得辛。”《送李同年德之归洛西》(二首)生动续写了元好问与李德之的友情,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亡奈流光冉冉何,逢君聊得慰蹉跎”,传达出了对于时光流逝的惋惜。

三、对七律语言特色的多样追求

元好问的七律语言雅致通畅,《秋夜》:“九死余生气息存,萧条门巷似荒村。春雪谩说惊坯户,皎日何曾入复盆。济水有情流别泪,吴云无梦寄归魂。百年世事兼身事,尊酒何人于细论。”首联尾联用口语描述,中间两联暗用古人的典故,用词文雅。他的绝大多数作品没有诘屈拗牙的毛病,简单明快,易读易懂。

元好问的不少诗作虽然词藻繁丽,语言华美,但却没有语言晦涩、浮麻迁仄之病,如《人日有怀愚齐张兄纬文》这首七律:“书来聊得慰怀思,清镜平明见白髭。明月高楼燕市酒,梅花人日草堂诗。风光流转保多态,儿女青红又一时。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尽管用了“清镜”“明月”“梅花”“风光”“儿女”“青红”等词藻,但全诗却构成了一个深沉郁勃的意境。所谓“奇崛而绝雕刻、巧缛而谢绮丽”,正是指此等诗而言。

四、对七律多样浑成意境的营造

慷慨悲凉的风格是元好问诗歌最大的特色,一生坎坷的经历,造就了他坚韧刚强的性格,并在他的七言律诗中有明显体现。他不是用客观性的笔法简单刻画当时的社会,而是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感受来表情达意,产生了极富力度的悲剧性审美效果。如《横波亭》:“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风涛按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孤亭,飞流,百尺楼,风涛,瀛海,鸿雁、疏星,这些形象都成了融入诗人主体感受的载体,使人油然而生历史的沧桑感。元好问的七律“苍凉沉着,老健豪迈”,体现了一种在坎坷的生命中努力突破自我的顽强毅力。

元好问舍弃宋代诗歌所惯有的注重逻辑、理趣的总体倾向,学习盛唐诗歌重形象、意境的特色。如《东园晚眺》“杨柳挽春出新意,小梅留雪弄余寒”“杨柳挽春”“小梅留雪”营造出一种十分奇特的意境,赋予杨柳和小梅动态的美感。

总之,元好问成为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集大成”的诗人,堪称金元易代之际的一位七律高手。其七言律诗不论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也是中国古典文学诗歌的登峰造极之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珍贵遗产。

参考文献:

[1] 徐世隆.元遗山集序[M].北京:中华书局,2007:102.

[2] 吴振华.论韩愈对元好问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35(5):533-538.

[3] 章培恒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52.

作者简介:张平(1988.8-),女,学校学院专业:河北大学文学院,职称: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禀芥豆之微 成作用之大 下一篇:文体学角度分析和对比《飞鸟集》的两个中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