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石湾“山公”的艺术特色

时间:2022-09-27 09:12:35

浅论石湾“山公”的艺术特色

摘 要:本文着重论述了石湾山公的地方特色及其创作技法、素材的传承与演绎。

关键词:山公;微塑盆景;微塑场景

1 引 言

石湾微塑的始祖俗称石湾“山公”,相传为刘来太太霍藏所创。艺术创作根植于民间,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至今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传承与演绎,发展成为一门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陶瓷艺术种类,成为能登大雅之堂的陶瓷艺术欣赏品,更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 陶瓷微塑特色

石湾陶瓷微塑“山公”开始为所衬盆景的山石亭宇而作,石湾“山公”的特点是纯手工操作,无印模。它利用泥土的可塑性,用搓、捏、贴、捺、塑等技巧。以最短的时间,最准的造型将要表现的作品完成。且做“山公”使用的工具亦非常简单,只是用一支铁尾,一支木批,就基本要将整件作品塑造出来,可见难度之高,所以每个山公都是原作品。石湾“山公”的种类繁多,其中种类有人物、动物、亭台楼阁、花草树木等等。“山公”人物中,亦分为行公与上胎两种,行公是行货,较粗糙,放置在园林假石山盆景上,作点缀之用,是取大效果,所以工艺要求不高,价钱也比较便宜。而上胎山公要求则比较精细,从衣纹的处理、神态的表达、道具的搭配等,要求都比较高,可作案头摆设的单件艺术欣赏品,他们的价钱和价值相对比较高。

“山公”的尺寸有从小的三分、五分、七分、一寸到二寸不等,最小的“山公”一个火柴盒可装下一百多个。品种有单头、双头和三头之分,且人物形态各异,可分为走、立、坐、蹲、卧等,他的内容极其丰富,尤以人们喜、闻、乐、人们所熟悉的为创作素材依据,如渔、樵、耕、读、诗、酒、琴、棋等。“山公”人物很小,又不施釉彩,毫无掩饰但神态逼真,五官清晰地将喜、怒、哀、乐表现出来,可见独具匠心、惟妙惟肖。需要搭配假石山盆景和案头摆设的艺术欣赏品,要按自身的尺寸和位置进行选择。

微塑动物亦是盆景假石山要搭配的品种之一,如猪、牛、羊、马等,他们的动态亦多种多样,如跑、饮、卧、走等。还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花草树木、小船小艇、小屋、茅寮、草芦等等都是微塑类要表现的对象和品种。

3 微塑的演变

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努力、探索与创新,石湾山公已不再是假石山的搭配小件,它向前跨了一大步,进入了陶瓷微塑的盆景创作的全新时代,称为陶瓷微塑。陶瓷微塑盆景融汇了中国国画、唐诗宋词、园林艺术、人文地貌、风土人情、历史典故等,精致巧妙地将大自然浓缩在方寸中。以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将人们带进诗情画意里。

微塑盆景的创作主要是陶艺工作者用泥土塑造出大自然的景物,塑造历史各时期的风貌。我国幅圆辽阔,地大物博,江山如画,缔造了无数英雄豪杰,塑造了不少文人墨客,所有这些都给了我们无尽的创作素材和创作灵感。但要创作出好作品就要了解历史,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得到启迪和体会;要通过深入生活,观察社会各个阶层人物的生活习惯、言行举止,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塑造出理想的作品。如微塑作品《三个小和尚》(图1),笔者就以一块大石头作为背景,再配以三个不同姿态的小和尚做主景,三个小和尚你推我指,将扁担水桶弃之一旁。作品以传统的山公手法制作,山公人物全胎色,着重脸部的刻画,更具典型性,将“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民间典故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亦暗喻了国人的一些陋习。作品主题突出,耐人寻味。

4微塑场景剖析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断更新,时代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品《行通济》的问世(图2),突破了创作盆景的瓶颈,使微塑创作又从盆景创作转向了场景的创新,使石湾山公从单个小人物如渔、樵、耕、读、诗、酒、琴、棋等,演绎到一个有史记可寻的、有地方标志性的大型活动场景。

“行通济”是佛山的一张文化名片,历史悠久,深入人心,已历经400多年,佛山的通济桥原来是一座木桥,后改为木石结构的桥梁,他的步级设计是桥头九步级,桥尾十三步级,称为“九出十三归”,据说是希望后人有丰厚的回报。他有着“行通济,无百翳”的美好传说,所以每年正月十六,佛山人就会举家行通济,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经久不衰,而且越来越盛行。

5 《行通济》作品的艺术处理

为了向世人展示“行通济,无百翳”这具有影响力的佛山文化,表现作品内容的历史悠久和石湾微塑的精湛工艺,作者大胆地进行了探索研究,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了解行通济的由来,最后决定以明末清初的年代为时代背景。因为明末清初的服装款式多样,服装图案美丽,服装色彩丰富,服装的设计装饰味也很强,图案的花式品种多不胜数,有金钱花纹、勾花图案、圆点、凌型等图案。图案的颜色有黄、红、蓝、白、绿等,衣服的边线以石墨为主,更显得雅致,服装对整件作品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作品中近百个不到两寸的微塑山公仔穿着节日的盛装,有的一家大小,有的三五知己或亲朋好友齐齐行通济。他们携小孩,骑驳马,举着花灯、风车,挽着生菜,手拿着各色各样的吉祥物,他们买的、卖的、唱着、笑着、跑着、追着,个个都喜气洋洋,笑逐颜开,好一个欢乐祥和的场景,使你感到只缘身在此乐中。

在作品中,你会看到天伦之乐,小孩骑在父亲肩膀上,有的还高高地站起,想要将手中的红灯笼举到最高,有的小孩要母亲抱起看热闹。在作品中你会寻找到知己互诉之欢,他们同约行通济,同求共勉新年新开始。作品充分体现社会和谐这一主题,向世人展示佛山文化的魅力所在。

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将自己的感情融贯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使作品既有艺术性又有思想性,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为了营造通济桥的岁月久远,笔者在泥料上选用了较粗糙的脊泥做桥身,因为脊泥沙粒较多,吸水率较低,不容易变形,在着色时较容易掌握。所以桥身运用了石墨,桥面运用了星朱,使木石有所区别,但又有整体效果。在构图上运用了国画中的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艺术指引。在高低处理上,用一支高耸挂满了红灯笼的旗杆,打破了较平直的画面,以及山公不施釉彩的传统做法,用服装和色彩将人物的身份区别开来,虽然作品中人物较多,但男女老幼、文人墨客、窈窕淑女等都一目了然,跃出画面,栩栩如生。

色泥是一种特殊的陶瓷材料,可塑性低但色泽亮。这些色泥给盆景创作注入了新的元素,他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作品《行通济》中,用色泥点缀青苔,使桥更有沧桑感。在桥身两边再加上几株小飞榕,清翠的绿叶又给古老的桥梁增添了青春气息,使整件作品更自然清新、赏心悦目。红灯笼在作品中起到重要作用,作者利用了釉彩中的西格红,使作品色彩更丰富,更有视觉冲击力。作品可以让人们了解不同地方领域的文化,特显了作品的价值。

6 结束语

石湾陶瓷微塑由最初的单个山公转向微塑盆景,再转型为微塑场景,他的发展是历史对我们有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将传统的艺术再度提高,不断创新,才无愧于东方神奇艺术的称誉。

上一篇:体验\思考与创造 下一篇:辊道窑窑内温度场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