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体走出困境——谈深化语文教学改革

时间:2022-09-22 03:55:52

回归本体走出困境——谈深化语文教学改革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走出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的困境?对于这个问题,要从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的本体去考察 。按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明确规定,语文学科是一门教会学生正确掌握祖国语言文字工具的基础学科 ,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广义),即“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语言文字。体现国家意志的课 程方案对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本体的这一界定,是我国语文教育工作者从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中总结出 来的,并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语文学科作为“基础的基础”的地位在近些年的中学教育中并没 有得到真正的确立,语文教学距离“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叶圣陶)的目标还比较远。这里有汉 语文本身的问题,有教学认真、得法的问题,还有应试教育影响的问题。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要与考试“对 口径”,语文课教得比较死,知识讲得多,传授知识为主的讲法也多,通过语言实践语言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 语文能力不够。结果学生的某些应试技巧提高了,语文素质和能力却下降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不少地区和 学校,应试教育扭曲了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与任务,使语文教学的本体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异化,成了“应试 工具”。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走出恶性循环的困境,必须深化教改,回归本体——坚定不 移地确立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的地位,坚定不移地把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文秘站:

从70年代末开始兴起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教学第一线涌现出于漪、钱梦龙、 欧阳黛娜、宁鸿彬、魏书生、洪镇涛、陆继椿等一大批教育改革家。他们从教学内容的优化选择和合理序列、 教学过程的本质及其效能(包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材体系的革新等层面,向语文教学上的传统偏 见和习惯老例进行冲击,开拓创新,建构起既各具特色又有一定普遍意义的教学理论与模式,为语文教育的发 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化建设对人的语言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高,而 大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却呈下降趋势。要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落后的现状,使之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效 率,必须在80年代奠定的基础上,把语文教改的重心自觉地直接推向本体层面,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上 下功夫。80年代末,东西南北中的有识之士开始这一探索,到90年代中期形成了不大也不小的浪潮,其中洪镇 涛关于“学习语言”的理论与实践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经过他的积极探索,和在他指导下武汉市洪山区三年 来富有创造性的语感教学实验,现在已基本形成了本体论的语文教学新体系的框架。这个体系以文化上的反省 与自觉为前提,以对语文学科本体的科学认识为逻辑起点,以组织和指导学生学国的语言文字为核心,以 语感训练为贯串线,以语文能力的建构和语文素质的提高为归宿,以全国通用的语文教材为依托,力求将教法 与学法、教学思想与教学艺术、传统教学经验与现代先进教学思想紧密结合起来,有比较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 代感,从而在众多语文教学体系中独树一帜,生气勃勃。

语文教学如何回归本体?怎样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探索者们已经积累了一些有价值的经验,特别是洪镇涛 构建的新体系中涵括了学习语言的基本原则、训练途径、操作方法,应认真加以总结、宣传和推广,使之不断 得到修正、丰富和完善。在这个基础上,还应当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运用现代哲学、现代语言 学、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来把握学习语言所应遵循的基本规律,为教学与教改提供正确的导向。那么有哪 些规律需要我们去把握呢?

第一,科学性与人文性。语言的构成和语言的组织是有规律的,语言又蕴涵于文化之中,是文化的产物, 因此,语言是既有科学性又有人文性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教学对人文性的忽视,使活生生的语文被肢解 得七零八落,暗淡了德育的光采和美育的魅力。这是应试教育扭曲语文本体所必然带来的负面效应。如果离开 语言实践语言训练去弘扬人文,又会自觉不自觉地导致削弱乃至否定语文本体。弘扬人文,首先就要认识到语 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我们的汉语言文字有强烈的人文意识,蕴涵着浓厚的民族情感,语文教学要通过语言实践 语言训练激发学生对母语的炽热感情,唤醒溶解在学生血脉中的母语文化,在学生心灵上建构起牢不可破、永 不遗忘的“母语情结”。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最大的失落,正是这种最基础、最直接、最易接受的思想教育 的失落。在主张加强人文性的时候,不要忘了语文教学的科学性。所谓科学性,指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序列化 ,做到“目标与目标间的系统完整”[1]。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是有规律可寻的。张志公先生认为,“摸清楚这 些规律,运用它,设计出训练的途径、步骤和方法,就能大大减少教学上的盲目性,减少浪费,提高效率。” [2]当然,也不能理解得太死,要求一环套一环,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和固定。因为“语文教学中有这种现象: 往往一个内容不可能一次学好,而是要反复学,循环学,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这个特点应该考虑到”[3]。 如何从学习语言的实际出发,来选择内容,安排序列,讲究方法,仍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重大课题。那些流行于 世以单纯应试为目标的“训练体系”,很难说是科学的。语文教学要总结历史的经验,立足于现代中国人的需 要,批判借鉴西方语文的科学传统和中国语文的人文传统,建立既是民族的又是现代的语文教学新体系。

第二,语言系统与言语活动。现代语言学

认为,人类的语言是一个由关系构成的系统,其结构可区分为“ 语言系统”和“言语活动”;语言系统是隐藏在言语活动之中的语言能力,即作为一般规范的语言,言语活动 则是语言模式得以抽象的语言能力的体现,是最富于个性化的语言行为,二者相互依存。从这个基本原理可以 分离出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语言系统,而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引导学生进入他周围由每个个体的听说 读写构成的言语世界的同时,构建他自身的言语世界,使他获得作为言谈者显示他对世界的复杂感受和生动经 验,显示他的心理和个性的生活能力。可以说语文教学的重点不是语言,而是“言语”,是培养学生的言语能 力。从这个基本原理还可以分离出每个单词既具有公共语言活动所赋予的那种固定的普遍的意义,又具有因说 话人的个人化使用、解释而作为言语的特定意义。所以,意义是流动的,只存在于语言的应用之中,必须通过 “对话”才能唤醒人对语言的意识。这就决定了不能静止地学习语言,要在运动中、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语 言训练中学习语言。把言语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把实践、训练作为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这非常有利于 学生个性的发展。绑在“应试教育”战车上的语文教学对学生个性的压抑,主要表现在言语的一体化或规范化 。纳入“素质教育”轨道的语文教学,要把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个性化程度作为个性发展目标的不 可替代的内容。提倡大语文教育、设置语文活动课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它们符合在运动中学习语言的规律,符 合学生生理和心理规律,能促进学生言语活动的丰富化、个性化,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转化差生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 下一篇:安龙县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