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文成为一个有效的例子

时间:2022-09-22 03:03:14

叶老说:“课文只不过是一个例子。”意思是告诉我们教学以课文为依托,但不要过度地迷信于课文,而是以课文为例,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但实际教学中,能有效地使用“课文”这一例子的比例并不高。课文教学的效果被弱化、甚至无效的现象比比皆是。笔者将以课内现代文教学为例进行阐述。

(一)课文被“千人一面”

在日常的课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三步曲”、“五步曲”、“七步曲”等教学模式。其流程大概包括“作者、写作背景介绍――分段、概括段意――逐个文段分析――概括中心思想(主题)――写作特点”等。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不用一个月的时间就能掌握课文阅读的“自主学习方法”,学生可以按老师这一“模式”去自己阅读文章。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课文都需要或适合这些流程。更重要的是,我们这种相对固化的授课模式,经常忽略了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没有新的切入点,没有兴奋点,每篇课文教学给学生的是一种沉重的重复感觉。

(二)课文被“过度开发”

哪些课文会被“过度开发”?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考试的重点课文,一般指大纲中的“讲读课文”或名家名篇。这些课文在讲授中常常被“肢解”成一个个问题,然后逐句逐段分析,生怕落下一个考点。

如一位老师在分析《藤野先生》第一段时,就设置了以下的问题: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句中,“这样”指什么?“无非”一词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找出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并作赏析。

3.文段主要抓住“清国留学生”哪方面来描写?有什么作用?

4.“标致”一词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5.这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种变相地把课文分析作为阅读训练的做法,给学生只是零碎的语文知识点,只见“枝叶”,没有“树木”的影子,更谈不上“森林”。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缺乏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也抹杀了学生个体的阅读体验。

(三)课文被“冷落漠视”

课文受热捧,还是被冷落,跟考试这一指挥棒有着紧密的关系。这一点在初三的语文教学中尤为明显。因为中考不考查课内现代文文段,加之复习时间紧,许多教师就直接跳过课文教学这一大块,挤出时间进行文言文、诗词的背诵与各种文体的专项训练。因为只要肯花时间,这部分的“进帐”还是挺可观的。

殊不知,这种做法恰恰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为被编入教材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相当部分出自名家之手。比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鲁迅的《故乡》、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等作品,其立意、结构、语言等都堪称典范。如果我们舍近求远,选择良莠不齐的阅读训练资料,不仅是对优秀教学资源的浪费,更让学生缺少语文素养的积累,形成一种急功近利的应试心理。

课文能否成为一个有效的例子,固然与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有着很大关系。虽然我们倡导素质教育,但以考试成绩定成败的考核制度却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坎。教师如同“戴着镣铐跳舞”,有时身不由己。

但如果静思细究,我们就会发现:教师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念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新课标》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何为语文素养?新课标解读为“既包括阅读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又不只是技能性的要求,还有整体的素质要求”。从这角度出发,我们就得重新审视课文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点。课文教学是一个始于学习,而终于运用、沉淀的过程。课文在这一过程中,承担着有效载体的作用。其有效性在于其规范、典型,有示范、拓展与借鉴作用。因此,树立尊重课文的思想是有效使用课文的第一要义。只有懂得其价值,方可有尊重之心;也唯有尊重,才能静下心来思考每一篇课文在教学中的作用,思考其教学重点、难点,思考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当然,尊重课文并非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个人素质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教师要立足于文本、立足于学生,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人生阅历,对课文进行有效解读、补充与拓展,才能使课文教学充满张力,富有实效。

每一篇课文包含的知识点很多,正如语文老师常说“一篇课文的教学可以只用一个课时,也可以用一个星期”。其关键是我们要因文制宜,把握好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学会取舍,不能面面俱到。笔者认为课文教学应主要发挥其三方面的作用。

其一是示范作用。

课文是遣词造句的范例。初中语文的教学,常忽略字词教学,直接进入课文理解与分析环节。这显然是不对的。因为“字词教学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与小学阶段比较,初中的字词教学更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字词的读音、解词就完全可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独立完成;另一方面,更注重字词的正确运用。

字词正确运用是建立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的。正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如果我们单独把词语抽取出来,就会使词语脱离语言环境,学生的理解、记忆也会事倍功半,甚至出现误用的现象。被选入教材的课文,其语言的规范性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我们在课文教学中可以采用“还词于句,还句于文”的方法,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字词所在的句子,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的理解。如,在《风筝》一文中,出现“苦心孤诣”一词。我让学生在文中找到原句:“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学生就能较好地把握词语的意思是――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通过对课文例句进行诵读与仿写,可有效地训练学生正确运用字词。

课文也是诵读的范本。选入教材的文章不乏文质兼美的文章,如朱自清的《春》、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等文章,朗朗上口,给人以一种音韵之美,适合于学生诵读。我们应多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其中的文段,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积累优美词句,也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把课文作为遣词造句与诵读的范例时,大都注重文字方面,很少会把它作为标点运用的范本。标点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不亚于文字。叶圣陶先生认为:“标点很要紧。一个人标点不大会用,说明他语言不够清楚。”由于缺乏对标点教学的重视,部分学生的语感明显不足。学生作文句读不分、“一逗到底”等现象屡见不鲜,导致语意层次模糊、表意不明。为此,笔者建议一方面在课文朗诵中注重指导学生正确停顿;另一方面选取一些文段去掉标点后,让学生进行添加标点的训练,再与原文作比较,逐渐养成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的习惯。

其二是拓展作用。

课文教学的拓展作用首先体现在学生对文本感知能力的提升。有些老师上完课后总会感到郁闷,抱怨“学生跟不上”。这是师生不同步所致。尽管老师在备课中精益求精,但学生没有同步的预习,没有对文本的提前感知,课堂教学就容易变成知识由老师向学生的单向传递。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效果自然事倍功半。因此,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应高屋建瓴,从课文的整体着眼,有效地指导学生感知课文。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把学生已有的体验与疑问作为课程的生成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欣赏和评价,使课堂成为真正的师生双边活动过程。

其次,我们要在文本解读中渗透语文知识,形成答题方法,做到随文学习,有所侧重,突破教学难点。

如,一位初三老师在讲授《杨修之死》一文时,就把内容概括作为教学重点之一。他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分别从杨修的角度和曹操的角度概括文中事件,并用下表作对比:

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总结概括事件的思路:人物(确定主语)+事件(确定谓语)。从课堂效果看,学生对文本内容与方法的把握都很好。

这种寓能力提升于文本解读中的做法应渗透于各篇课文的教学中。如,《春》、《夏感》的语言优美,修辞运用得体,我们可以把语言赏析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让学生在品析语句中理解文本;《散步》环境描写突出,我们不妨把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融入其中;在《荷叶・母亲》一文教学中,把艺术特点分析的方法作为一个教学重点……笔者认为:如果课文教学只关注文本的内容,而忽略了能力的提升,显然是不足的;如果过度进行答题方法的训练,就容易使学生脱离文本,死背概念,硬套技巧。唯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很好地提升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课文教学的拓展作用还体现在以点带面的课外阅读延伸。《新课标》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以课文教学为基础,可以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如,以内容/题材为切入点,从《最后一课》导读《柏林之围》,从《爸爸的花儿落了》导读《城南旧事》;以作者为切入点,从《我的叔叔于勒》导读《羊脂球》,从《我的信念》导读《居里夫人传》;以文体为切入点,从《敬业与乐业》导读《读书三境界》……阅读就是读者与语言文字不断打交道、不断熟悉的过程。随着学生的阅读面拓展、阅读量的增加,其语文素养也将得以提升。

其三是借鉴作用。

读与写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两部分。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我们要善于将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起来,让阅读和写作能力都能在同一篇课文中得到借鉴和提高。

课文作为学习资源,在内容、情感、语言、结构等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如,《散步》的选材和立意、《紫藤萝瀑布》的首尾呼应、《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结尾点题、《福楼家的星期天》的人物描写等。从教学实际看,我们在读写结合的教学中,借鉴课文的内容与结构的现象较为普遍,而最能体现“语文味”的语言借鉴却较少,这实在是资源的巨大浪费。要知道,我们的课文都是名篇佳作,其语言典范而富有魅力,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效仿。下面选两例略作赏析:

“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篷,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倒气,高一声低一声。”(刘绍棠《蒲柳人家》)

语言非常有特色,讲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幽默风趣。

“再大些,我就喜欢站在那条青石门槛上往台阶上跳。先是跳一级台阶,蹦、蹦、蹦!后来,我就跳二级台阶,蹦、蹦!再后来,我跳三级台阶,蹦!又觉得从上往下跳没意思,便调了个头,从下往上跳,啪、啪、啪!后来,又跳二级,啪、啪!再后来,又跳三级,啪!我想一步跳到门槛上,但摔了一大跤。”(李森祥《台阶》)

语言自然亲切,通过脆脆的拟声词“蹦”、“啪”,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小孩子在台阶上跳上跳下的活泼调皮场景;从小孩子能连跳三级,也突出台阶之低。

总的来说,每一篇课文可挖掘的价值很多,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准其核心价值,才能让课文成为一个有效的例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温儒敏、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任苏民.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邓颜.阅读中借鉴,生活中积累[J].师道:教研,2011,4:112-112.

[5]白岩.描写美学文学描写技法[M].北京:金城出版社,1998.

[6]叶圣陶.怎样写好作文――叶圣陶谈语文教育[M].浙江:文艺出版社,2012.

上一篇:试析《为吏治官及黔首》中的工程史料分析 下一篇:学生为中心 任务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