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龄妇女死亡原因分析

时间:2022-09-22 02:24:28

育龄妇女死亡原因分析

【摘 要】目的:探讨育龄妇女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对全区2012年育龄妇女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论:开发区育龄妇女死亡率为41.54/10万,育龄妇女死亡前三位依次为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结论:减少育龄妇女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等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降低育龄妇女死亡率的关键。

【关键词】育龄妇女;死亡率;死亡原因;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R1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109-02

育龄妇女的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医疗、卫生、妇女保健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研究分析育龄妇女死亡率和死因变化规律,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是当前妇幼保健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准确掌握我区育龄妇女死亡原因。现将2012年育龄妇女死亡及原因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对辖区内2011年10月1日零时至2012年9

月30日24时止,15~49岁育龄妇女进行调查。

1.2方法:查阅育龄妇女死亡名单,再分别到居民委、村委会调查核实死亡原因;到辖区内各医院、计划生育部门、区疾控中心生命统计等部门核实死亡诊断,对镇、街道漏报情况进行调查,走访了全部的镇、街道,分别抽查了村和居民委。

2结果

2.1育龄妇女死亡率:辖区内育龄妇女总数77031人,死亡32人,死亡率41.54/10万。

2.2育龄妇女死亡年龄的分布情况:详见附表1。

3讨论

3.1育龄妇女死亡率与年龄构成:2012年开发区育龄妇女死亡率为41.54/10万,比2011年下降了0.23/10万。而且死亡率随年龄增长呈逐步上升趋势。

3.2死因构成及顺位:32例育龄妇女死亡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意外死亡等疾病。恶性肿瘤占育龄妇女死亡总数的65%以上。妇女健康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预防保健措施,切实做好妇女保健及各种疾病的防治工作,以提高育龄妇女的健康水平,降低育龄妇女的死亡率。

3.3育龄妇女的主要死因

3.3.1恶性肿瘤:育龄妇女因恶性肿瘤致死21例,居育龄妇女死亡的第一位。是威胁育龄妇女生命的最主要疾病。癌症的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致病因素已被公认,不良行为及饮食习惯、环境污染、职业因素及情绪因素、生活事件和个性特征等社会心理因素在癌症的发生、发展、转归及诊治过程中的作用正在被人们逐步认识。因此,综合治理环境污染,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及行为方式,是降低恶性肿瘤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3.3.2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是育龄妇女死亡的重要原因。而这几类疾病均可通过早期检查、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治疗来提高育龄妇女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因此,加强对目标人群的系统管理,提倡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等干预措施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及死亡的重要策略。

3.3.3意外死亡:意外和中毒致死共2例,占6.25%,这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它与妇女生活质量、心理素质及诸多社会因素有关。15~49岁年龄段是人生的重负荷期,生理上,面临着生育期、更年期或绝经期,躯体经历由旺盛到衰老这一转变,许多慢性病和退行性疾病也乘虚而入;心理上,她们承受着社会、家庭双重角色的压力会产生焦虑、烦躁、易激惹等负性心理事件,较男性更易患各种身心疾病。因此,提高妇女婚姻质量、心理素质和文化修养,提高她们精神心理状态以及处理家庭关系的能力,可降低意外事故的发生率。

3.3.4 育龄妇女各年龄段的主要死因:育龄妇女各年龄段的主要死因构成存在着差异,年龄越小,因意外原因导致的死亡越多;随着年龄递增,因意外原因导致的死亡逐渐降低。相反,随着年龄的递增,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越来越多。因此,应根据育龄妇女年龄不同,采取侧重点不同的健康教育内容。

参考文献

[1] 张丽霞 等,2000-2010年连云港农村育龄妇女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 27(28):4393

[2] 慧芳 等,固原市2002-2011年育龄妇女死亡模式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2, 27(24):3705

上一篇:全方位护理在脑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下一篇:新生儿意外伤害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