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控球 第24期

时间:2022-09-22 12:29:38

阿伦・艾弗森重返东部,受影响最大的不是东部的后卫们,而是他的底特律新队友,泰夏安普林斯。而一个名词也重新被大家记起,“控球前锋”……

从保罗・普莱西到斯科特・皮彭,从格兰特・希尔到勒布朗・詹姆斯,“控球前锋”这一特殊位置伴随着NBA的发展而发展。普林斯改打“控球前锋”可以看作是对旧传统的复制,也可以看作新技术革命的开始,不论此后篮球场上出现什么奇异的战术或者球员,都不要惊讶,因为正是变革才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11月21日,东部两强活塞队和凯尔特人队本赛季第二次相遇。比赛开始之后,大家惊奇地发现,从后场把球运至前场并掌控活塞队球权的人不是艾弗森,而是2.06米的小前锋普林斯。

绝大多数现场观众都怀疑自己是不是看错了,不过随后的比赛他们很快认清了现实,因为活塞队的球权始终掌控在普林斯手里。

“这是我第一次像控卫一样打球。这种转变需要时间。”赛后普林斯说,由于首次打这个位置,这场比赛他发挥得不好,9投2中只有4分和3次助攻的贡献――而本赛季普林斯场均能贡献14.8分,本场比赛活塞队也以80-98再次败给了凯尔特人。

很明显,活塞队主帅迈克尔・库里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在交易没有完成的时候,他就有了这样的打算。艾弗森加盟后的前七场比赛,活塞队的战绩仅为四胜三负,这更坚定了库里的改革决心。

艾弗森已经33岁了,你不可能指望他像以前那样满场飞奔,在40多分钟的比赛里砍下30多分的同进还能贡献10次助攻。事实上,本赛季艾弗森的场均出场时间已下降到了37.1分钟,比职业生涯平场值低了4.6分钟。活塞队让2.06米的普林斯控球,也正是为了更好地发挥AI在进攻方面的特长,他不用每次进攻的时候都把体力消耗在运球上。

“我们希望艾弗森和汉密尔顿能满场飞地进攻,而普林斯则是我们场上最好的指挥官。”乔・杜马斯说。

除了艾弗森外,活塞队能打控球后卫的球员只有1.93米的罗尼・斯塔基和1.83米的威尔・拜纳姆,前者和艾弗森一样偏重于进攻,而后者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相比之下,普林斯确实是“解放AI”的最好人选。

首先,普林斯的条件很好:他不自私,是个很好的团队球员;当他站在三分线外的时候,视野更为开阔;他的运球技术不错,对方很难从他手中断球――他的长臂让运球时球和地板之间的距离很短:其次,普林斯此前已经有过成功的经验。2007年5月21日,在东部决赛的首场比赛中,由于比卢普斯被对方看死,普林斯成为了场上的组织者。普林斯全场贡献了赛季最高的9次助攻,同时他防守的勒布朗・詹姆斯15投5中只得了10分,一次罚球都没有获得;更重要的是,普林斯喜欢这个位置。“我要让汉密尔顿有很好的进攻机会,我传给AI的球也很顺手,但同时,我也要积极参与其中。我得学会像比卢普斯那样思考。”

“他喜欢多控球,而在过去的几年,大部分时间他都站在角落里等待队友的传球。现在,作为一个‘组织前锋’,他还能为队友创造机会。”主帅库里说。

“控球前锋”再现NBA!

“控球前锋”(Point Forward),其发明权属于NBA最疯狂的科学家――唐・尼尔森。

尼尔森的第一支执教球队是雄鹿队,在他的调教下,70年代末雄鹿队开始成为东部劲旅,从1980-81赛季开始连续四个赛季胜场超过50场,但却始终无法突破费城76人队和波士顿凯尔特人队的包围。连续的季后赛失利触发了尼尔森的灵感,44岁的他开始着手进行“试验”。

雄鹿队的两名首发后卫是1.88米的格雷格・霍奇斯和1.91米的西德尼・蒙克利夫,前者的特长是三分球――曾连续三次获得全明星三分球大赛冠军,后者是NBA中最著名的防守球员,“组织进攻”却都并不是他们所擅长的。于是,1984-85赛季,尼尔森把雄鹿队的控球权交给了首发小前锋保罗・普莱西。

1.96米的普莱西没有辜负主帅的期望,第一个赛季便交出了16.1分和6.8次助攻的漂亮数据,雄鹿队也取得了59胜23负的出色战绩。第二个赛季普莱西越发得心应手,场均助攻数也上升到7.8次,而“控球前锋”的奇特功能也开始引发大家对于篮球场上位置的探讨。连续三个赛季,普莱西的助攻数都在7次以上,雄鹿队的战绩也比较稳定,老尼尔森的创意得到了联盟同行们的认可,当然,仍然只有他自己使用这种战术。

不过,关于谁是史上第一位“控球前锋”还留有争议,两位涉及其中的球员都姓“约翰逊”。一位是同样在老尼尔森手下打球的马奎斯・约翰逊,另一位是曾效力过多支NBA球队的约翰・约翰逊,身高同为2.01米,同打小前锋位置。

1980-81赛季,由于雄鹿队阵容比较空虚,因此老尼尔森是没有办法才要求马奎斯・约翰逊打破传统的位置观念,多参与球队的组织。该赛季马奎斯场均贡献4.6次助攻,仅比球队控卫昆廷・巴克纳少0.1次,已经初步完成了主帅的设想。1984年,马奎斯转会快艇队,否则没准老尼尔森会弄个“双控锋”阵容呢!

相比之下,约翰・约翰逊出任“控球前锋”还要更早一些。1978年,30岁的约翰・约翰逊加盟超音速队,此前他虽然有不俗的组织能力,但所效力的球队如开拓者队、骑士队更需要他的得分,因此其他方面的能力没有显示出来。而超音速队却已经不需要得分手了,队中两名后卫丹尼斯・约翰逊和古斯・威廉姆斯都是取分高手,因此主帅兰尼・威尔肯斯设计了一套由约翰・约翰逊控球的战术,这套战术更好地突出了两名后场球员的进攻特长,也让约翰・约翰逊焕发了职业生涯第二春。

这个赛季约翰・约翰逊以场均4.4次助攻成为球队的助攻王――一个赛季后他把这个数据提高为5.2次。1979年凭借多变的打法,超音速队有七人场均得分达到两位数,并在季后赛中一路过关,夺取了队史上惟一一座总冠军奖杯。

在两个约翰逊之前,还有很多技术全面的前锋球员也担当过球队的组织核心,如传奇巨星约翰・哈夫利切克(职业生涯场均助攻4.8次,单赛季最高场均助攻7.5次),但真正将“控球前锋”作为一种固定的战术,并长期延用的,只有唐・尼尔森。

在自己执教的第二支球队勇士队,老尼尔森又创造了著名的“TMC组合”,而被称作“上帝的左手”的克里斯・穆林在这个战术体系中被塑造成“控球前锋”的角色。蒂姆・哈达威的控球能力绝对没有问题,但他并不是一个超级组织者,而且老尼尔森也要仰仗他的超级变向和无畏的投射,因此穆林便在比赛的某个时间段成为“特殊”进攻组织者。在老尼尔森的麾下,一直被认为是投手的穆林把组织方面的潜能完全开发出来,有三个赛季助攻数超过5次。

接下来的几个赛季,斯普瑞维尔和克里斯・韦伯

也荣幸地成为老尼尔森的“试验品”。尤其是韦伯,2.08米的他拥有十分完美的传球技术,是“控球前锋”的最佳人选。不过当时的韦伯年轻气盛,只和老尼尔森保持了一个半赛季的师生之谊,便挤走了恩师。后来韦伯在国王队打出了绝佳的表现,无疑应该归功于老尼尔森当年的指导。

1995-96赛季,老尼尔森在纽约有过短暂的“驻足”,仅仅执教了59场比赛但被迫交出了帅印,惟一的收获可能就是挖掘出了一名优秀的“控球前锋”――安东尼・梅森。

梅森身高2.03米,身强力壮,自从1988年进盟以来,始终被认为是一名蓝领,在遇到老尼尔森之前六个赛季总共只有23场比赛首发出场。来到尼克斯队后,老尼尔森以他敏锐的眼光发现了梅森,并委以重任,这个赛季,梅森82场比赛场场首发,场均上场时间高达42.2分钟,为全联盟最高,数据也从9.9分、8.4个篮板球、3.1次助攻提升到14.6分、9.3个篮板球和4.4次助攻。

老尼尔森走后,梅森也紧接着离开了纽约,不过他已经爱上了这个叫“控球前锋”的位置。1996.97赛季,梅森在黄蜂队充分打出了自己的身价。30岁的他统领起全队的进攻,场均贡献16.2分、11.4个篮板球和5.7次助攻,还打出了四次“三双”。格伦・莱斯、德尔・库里、迪瓦茨等球员都在梅森的带领下打出了精彩的表现,黄蜂队也取得了54胜28负的队史最佳战绩。

此后五个赛季,无论是在热队还是雄鹿队,梅森都始终坚持打他的“控球前锋”,直到36岁的时候,我们还能看到那个并不协调的身影从容不迫地把球运过前场。在所有老尼尔森带过的“控球前锋”里,梅森不是天赋最好的,但却是惟一坚持到底的。

离开纽约后,老尼尔森又执教了小牛队和勇士队,诺维茨基、斯蒂芬・杰克逊等球员都被他开发了组织潜能,称其为“控球前锋之父”毫不为过,而且老爷子的试验还在继续,科里・马盖蒂等人正等待他的重塑。

虽然“科学怪人”老尼尔森发明了许多奇怪战术,史上最佳“控球前锋”却并非出自老尼尔森手下,因为这个称号属于斯科特・皮彭。

公牛六夺总冠军,跨越八个赛季,但队中竟然没有一名真正的组织后卫。第一个三连冠期间,公牛队的两名控卫是约翰・帕克森和B.J.阿姆斯特朗(同为1.88米),前者职业生涯场均助攻3.6次,后者职业生涯场均仅有3.3次助攻。而第二个三连冠时期,公牛队更绝,名义上的首发控卫竟然是伦・哈珀,哈珀身高1.98米,年轻的时候曾经被誉为“穷人版的乔丹”,防守能力不俗,但几乎毫无组织能力。1 996年总决赛,在哈珀受伤的情况下,公牛队竟然排出了这样的首发阵空:乔丹、皮彭、库科奇、罗德曼、朗利,没有控卫。

公牛敢于如此大胆的原因就是,他们拥有皮彭。

皮彭身高2.01米,控球技术很好,而且视野开阔,能突能投,把握场上局势的能力非常强,简直是最理想的“控球前锋”。不过在皮彭刚进入NBA的前两个赛季,他的这个特长却没有被发现,当时的公牛主帅道格・科林斯仍然坚持由乔丹一个人来掌控比赛,这种简单的战术非常容易被对手解读,因此当时的公牛队战绩始终不理想。1989年菲尔・杰克逊八队,马上重用了皮彭。初次担任NBA主帅的“禅师”采用了助理教练温特的“三角进攻”战术,这种战术对跑位要求非常严格,球推进到前场后必须进入“传导模式”,而皮彭的身高和视野优势成为这个体系中最好的“推进器”。

1989-90赛季,皮彭的场均助攻数从3.5次上升到5.4次,并且首次参加了全明星赛。此后11个赛季,皮彭始终是保持着场均5次以上的助攻数,不论在公牛队、火箭队还是开拓者队,他都是球队控球的第一选择。2001-02赛季,36岁的皮彭依然能在波特兰打出场均5.2个篮板球和5.9次助攻的数据。整个职业生涯,皮彭总共送出6135次助攻(场均5.2次),在NBA历史上排名第25位,排在他前面的全部是组织后卫,NBA史上“第一控球小前锋”可谓实至名归。

皮彭是任何教练都梦想拥有的球员,菲尔・杰克逊执教湖人队之后一直想把他重招至麾下,而且在“禅师”此后的职业生涯中始终希望找到可以在高位控制球的大个子。福克斯、伦・哈珀和后来的奥多姆都一度被杰克逊使用,奥多姆还一度被认为是“魔术师”和皮彭的接班人,但事实证明这些球员都同“禅师”的希望及皮彭的能力相去甚远。

而现役球员中,最符合老尼尔森和菲尔・杰克逊标准的“控球前锋”当属格兰特・希尔和勒布朗・詹姆斯。

希尔曾被视为乔丹之后的“救世主”,他也是在技术上最接近皮彭的球员。在活塞队的六个赛季,由于队中没有一名球员能够稳定地控球,因此身高2.03米的希尔掌控起了全队的进攻。在活塞队其间,希尔的场均助攻数高达6.3次,并且多次上演“三双”。

但由于队中没有明确的围绕希尔的控球制定战术,因此希尔大部分时间只是把球运过中场,或选择突破、或选择传球,并没有起到老尼尔森和菲尔・杰克逊战术中“控球前锋”应该起到的作用。希尔职业生涯最大的遗憾不是过多的伤病,而是他没有遇到一位能把他的才能充分发挥的主帅。

“小皇帝”詹姆斯初进NBA时同希尔的情况很相似。由于骑士队没有优秀的控球后卫,因此詹姆斯在菜鸟赛季便成为一名“控球前锋”。首个赛季,詹姆斯便打出了20.9分、5.5个篮板球和5.9次助攻的数据,此后各项数据都与年俱增。上个赛季詹姆斯场均能够贡献30分、7.9个篮板球、7.2次助攻,他的表现已经脱离了“控球前锋”的范畴,而进入了“魔术师”约翰逊和“大鸟”伯德的空间。

当然,詹姆斯的位置是前锋,而且又是球队的主要控球人选,因此你仍然可以将他称为“控球前锋”,不过至少应该是“Point Forward 2.0”了。

上一篇:凯文·拉夫的博客 下一篇:与纳什一起拯救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