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动手中快乐学习数学

时间:2022-09-21 11:52:28

让学生在动手中快乐学习数学

数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实践性,要教好数学就要遵循数学学科学习规律,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学到知识,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但在以往的教学中采用教师讲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的机械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靠机械地记忆来学习书本知识,死学死用,不仅学习效率低下,而且整个学习过程是艰辛而劳累的。采用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数学,他们更能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有收获。对此我主要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中兴趣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没有兴趣的学习只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好动好玩,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兴趣不浓,整个教学枯燥无味。采用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动机。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我为学生展示一些包含相关数学知识的优美图案,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来画一画,剪一剪,这样便可以引起学生对新知的关注,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参与动机,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自觉性,提高学生教学参与度。又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时,我首先让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三角形,然后动手来画一画三角形,并剪下来。学生积极动脑、认真动手,在画与剪中切身感受三角形的直观性,这样便会对三角形的形状产生深刻的见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新知的学习,比起枯燥的直接讲解更加富有趣味性,切合小学生的好动天性,更能激起小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参与动机。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现代建构主义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机械接受的被动学习模式,使得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探究的主人,学生可以在动手中展开主动思考与积极探究,从而真正地掌握知识。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这一内容时,我引导学生亲自制作几个圆形,并且以小组为单位来探究圆的周长。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非常高,这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对新知展开了积极而主动的探究,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积极动手,有的小组将圆展开来测量,有的用绳子绕圆一周来测量,我让学生记录下圆的直径与周长,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1.如果圆足够大,无法直接测量,如何计算圆的周长。2.观察圆的直径与周长的关系。通过观察、计算,学生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由此来引入圆周率的概念,学生便可以轻松地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这样的学习方式比起以往教师的强行灌输、学生机械记忆更加富有成效,学生真正成为了探究的主人和知识的构建者。

三、加强学生掌握知识

小学生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他们的世界是感性的、形象的,数学具有相对的抽象性与枯燥性,数学的抽象性与学生的形象性二者之间的矛盾一直是数学教学中最大的瓶颈问题。采用动手操作可以化难为易,让学生将抽象深奥的理论寓于实践操作中,这样更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如在学习“100以内退位减法”时,采用教师讲解与示范,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不够减、退位及如何退位。为了突出这一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的形式来理解算理与算法。我先让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来计算15-3,学生不用操作很快便可以说出25-3的结果,学生说从个位5中直接减去3是2,再与十位上的1合并,便是结果12。接着让学生计算15-8,从5个小棒中减去8个,学生自然可以认识到不够减。接下来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动手操作,通过交流与讨论来学习新知。通过操作与探究学生总结出当个位数不够减时,可以向十位数借,十位数上的1就相当于个位数上的10,这样便够减了。在学生操作与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相应的总结学生便可以轻松地掌握算理与算法。在此基础上再设计相应的练习,学生便可以轻松地掌握。

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数学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这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这些都指出了动手操作与动脑思维的关系。学生只有充分动手,实现手脑的协调一致,才能使思维得到有效培养与提高。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更多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动手,在动手的同时积极动脑,在动手中收集更多的信息与认知,从而使学生突破固有模式与思维定式的种种限制,展开积极的思维,进行富有个性化的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独创性、灵活性、发散性的目的。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来制作一些全等三角形,给出学生一个三角形,让学生亲自动手来画出与之全等的三角形。这样的设计解放了学生的双手与大脑,学生积极动手动脑,从而使学生在动手中收集大量直观信息,并通过积极动脑上升为理性认知。这样的学习打破以往被动的学习方式,实现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积极动手中真正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掌握了数学的基本思想与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总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更能突出数学学科特征,这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理念。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明确提出了让学生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在新形势下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改,发挥学生好动的天性,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做的机会,真正实现寓教于乐,以激起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快乐学习、主动求知,学生学得轻松、学有收获,这正是我们不断追求的。

(责编 赵建荣)

上一篇:语文导学案设计要讲求实效 下一篇:试论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放飞学生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