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根据地经济工作二三事

时间:2022-09-21 10:41:40

太行根据地经济工作二三事

智风(1918―2007),河北省元氏县北沿村人,1939年参加革命,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山西锦纶厂党委副书记兼厂长(正厅级)等职。本文选自智风生前所撰回忆录《沧桑岁月风雨人生》。

1940年中共中央北方局召开会议研究根据地经济建设问题,确定要建立包括棉织、纺纱、造纸等在内的一批公营工厂,急需大量懂生产的工人和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同志进厂工作。那时恰逢我病愈刚出院,部队领导了解到我曾在作坊当过学徒,学过织布,是手工业技术工人出身,就调我到太行根据地做经济工作。

那时正值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频繁地向我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反动派对解放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抗日根据地在财政经济上遇到了严重困难。为了克服经济上的困难,发展根据地经济,开展对敌斗争,太行边区政府作出开展纺织运动、停止市布“进口”和发展根据地造纸业、禁止一切纸张“进口”的决定,根据地军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生产自救运动。那几年中,我参加和经历了根据地的经济工作,边干边学,边总结边提高,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在困难中锤炼成长,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了上级领导的信任和重用,赢得了工人群众的尊重,为今后漫长的革命生涯打下了坚实的组织、思想、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基础。

反“扫荡”中的棉织厂

太行一专署驻地河北临城梁家庄棉织厂的规模,在当时还是不小的,有各种人力织机十几台,生产方式以手工为主,担负着为部队生产布匹和毛巾等军需品的重任。但由于缺少管理经验,生产秩序比较混乱。1941年初,上级为了加强对棉织厂的领导,由专署派来张大弓当经理,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工厂经过一个时期各方面的建设和调整,生产管理逐渐走上正规。

这一年的3月18日,张大弓和指导员马雷生介绍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生产科长、工会主席。我知道就能力而言,自己根本就不胜任这一工作,这是党对我的培养和期望。那时,日伪经常对太行区实行“扫荡”,因此工厂在坚持生产的同时,还要做好战斗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随时准备转移,与日军“捉迷藏”,巧周旋。快过年了,有一天,厂里接到上级反“扫荡”命令,准备迎击敌人对根据地的“扫荡”。全厂工人群众紧急动员起来,组建护厂队封锁消息,保护公有资财,帮助群众坚壁清野。我和科里的同志组织职工群众将成品搬运到事先挖好的山洞里隐藏起来,把一部分织布机和纬纱机拆整为零就地掩蔽不留任何痕迹,再把另外一部分机器和少量人员疏散到山里老乡家中继续坚持生产。

夜幕来临,我和护厂队员掩护职工群众分头转移,当夜与我们一起转移的队伍里还有边区银行、报社、政府机关的同志及许多物资,还有大批老百姓……大家都挤在一起,沿着一条东西两侧是高山、中间是沟底的小路悄悄地向南移动。当快要走出南沟口时,突然听到山上有人喊:“鬼子来了!”转移的队伍有点儿乱了,不少群众向西面山上跑去,慌乱中不知谁的一只脸盆顺着山坡滚了下去,发出很大的响声,惊动了刚刚出南沟口正在休息的日军。只听见日军的机枪朝山上扫射了好一阵,还叽里咕噜地喊些什么……这时,我们憋住了呼吸,子弹上了膛,横下一条心随时准备与敌人拼了。日军打了一阵枪之后并没有往西山顶上爬,而是急匆匆地朝南面方向去了。好险哪!如果日军上了西山顶,就会发现正在沟底转移的大队人马,后果不堪设想!事后,我们才知道这部分日军是奉命去路罗川“扫荡”的,那里有八路军的不少工厂,由于来不及转移而遭受到惨重损失。

敌人将我们转移时留下的住屋和工房都烧毁了,我们反“扫荡”回来,只得十几个人挤住在一个喂猪的牲口屋子里,冰天雪地又冷又饿,只能靠上山打些柴火取暖。除夕夜,我们喝的是黑豆汁、谷子稀粥。生活很艰苦,但大家很乐观,都盼望着快些恢复生产。反“扫荡”结束后,分散转移的职工群众渐渐地又集中在一起,我们组织人力一面盖房屋,一面将掩蔽的机器零散件挖出来重新进行组装;取出坚壁起来的成品布和毛巾以及其他物资,并运往部队;以最快的速度撤回疏散到山里老乡家坚持生产的工人及机器。广大干群齐心协力,不顾劳累,夜以继日地苦干,很快,生产恢复了正常。当时,在日军频繁的“扫荡”中,我们的棉织厂就是这样艰难地坚持生产的。这种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生产与战斗相结合的战时生产方式,有效地保障了部队的供给,保护了根据地的物资和财产。

纺织救灾

1942年太行根据地旱情严重,从夏季到秋季没下过一次透雨,麦收仅有三四成,谷子也仅有二成,其他经济作物收成都不好。为救灾度荒,从1943年1月份开始,太行区开展了大规模的纺织救灾运动。边区政府提出“不饿死一个人”的保证,并宣布了各种救灾的办法,如拨款资助灾区妇女发展纺织就是其中之一。这样,既可以解决根据地军政民的穿衣问题,又使参加纺织的老百姓可以有一定的经济收入用以度荒。

就是在这个时刻,上级派我到太行工业6分局担任纺织救灾指挥部副主任,负责组织纺织救灾工作。纺织救灾指挥部下设几个分部,总部设在在沙河县(今沙河市)工商局里,我的主要任务是领导工人下乡,在技术上组织妇女学会纺织,然后把生产出的纱布由公家领回并发给粮食。到任后,我采取救灾与生产相结合的办法,在向当地群众在传达上级政策精神的同时,首先动员组织妇女同志,以及生活特别困难的群众为工厂承担一部分手工纺纱的任务,然后根据每人所纺出的纱量给予一定的报酬。但是老乡们一开始并不很热心,担心纺出的纱质量过不了关,也有的唯恐兑不了现拿不到粮食……针对这些情况,指挥部在抗日政府的支持下,依靠工人和群众中的积极分子,逐户登门走访宣传边区政府救灾工作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宣传共产党的诚信,公告写明兑现细则,向群众公开承诺:“每斤棉花纺成线给小米二斤,织成布再给一斤……”经过大家艰苦细致的努力,群众的思想顾虑很快就打消了,越来越多的妇女群众加入到纺织救灾的行列中来。

接着,我们又及时组织人员进行培训,选派技术工人为她们上课,做技术指导,把好质量关。指挥部还制定出一些相应的奖励制度,组织开展纺织竞赛。其间,我常奔跑于各指挥分部之间检查工作,到生产点和群众一起纺纱进行生产自救,共同攻关解决技术难题,相互勉励多出合格产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参加根据地经济建设,组织群众生产自救共度灾荒,支援前方打击日寇。

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工人们的努力,群众的政治热情和学习技术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太行实业公司交给我们纺织救灾指挥部的政治任务,得到了太行边区政府的表扬。

白手创立造纸厂

1944年的某一天,太行根据地里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土山村沸腾了!当成摞成摞的纸张第一次从这里运往太行《新华日报》报社时,当地的老百姓惊呆了:这就是用那些烂麻绳、破布头制成的纸?我们造纸厂的干部职工更是兴奋不已,许多人禁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抗日根据地自从开展生产自救运动以来,虽然经济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好转,部队的衣食住行实现了六成自给,中直机关实现五成自给,老百姓家中的储备粮也平均翻了两番多,但是各地区发展尚不平衡,有的地区温饱问题仍面临困境。一些机关、报社、学校常用的纸张、文化办公用品严重短缺,即便像太行《新华日报》这样的大报社,出版和办公用的纸张也经常告急。为了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封锁,满足解放区人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党中央号召根据地党、政、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大力发展手工业生产,兴办造纸、纺纱、织布等各种作坊。

1944年1月份,太行实业公司委派我筹建造纸厂并任经理一职,厂址选在河北邢台路罗川杜旮旯,一个偏僻贫困的小山村。工地远离住户,一片荒芜,一无所有,一切都得从头做起。为了争取时间早些开工生产,我们决定边计划边出图纸边施工,但当时连个固定的办公地方都没有,我和技术员只得因陋就简到处“打游击”,今天在老乡的土炕头上,明天在摇摇欲塌的土坯屋内,后天在空旷的露天里……利用一切可能的地方坚持办公,而那些树木墩、大石头,甚至自己的双腿,都成了我们最好最方便的办公桌椅。

土建工程开始时正值隆冬季节,寒风刺骨天冷地冻。由于资金不足,我们买不起煤炭,也没有其他的什么取暖设备,只有一盆木炭火让大伙儿暖暖手和脚。恶劣的天气,艰苦的施工条件,致使我和好几个职工都相继病倒了,有的感冒头痛,有的发烧不省人事,不少人的手上脚上遍是冻疮。但艰苦的条件并没有难倒我们,干起活来没有一个人退缩,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大家都争着出工。造纸需要石碾、水、涡盘和漂池,我就带病与厂部的其他几名负责同志带领工人们上山采石,采好的石头运回工地打磨成磙子,在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再用钢钎在石头上一点一点地凿出很多条沟,制成轧纸浆用的碾子。其间,我扶钢钎的双手都被震得出了血,飞溅出来的碎粉石崩伤了眼睛,从那以后我的左眼就留下了病根。木材是制作涡盘的主要材料,尽管紧缺,但当地老乡大力支持我们,他们想办法四处寻找,有的主动把家里的门板拆下来,甚至有的连自己的寿材都捐献出来了。群众的奉献精神和抗战热情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激励我们一定要办好造纸厂。在修渠引水、挖土建窑烧砖、垒砌漂池等工程中,同样也遇到很多困难,尤其是做泥砖坯时双手都冻麻了,十指红肿得像胡萝卜一样粗。有位生病刚刚好一些的工友垒砌漂池时因身体虚弱晕倒在地,苏醒后不顾劝阻一直坚持到收工,像这样感人的事例还很多。那时群众无论做什么事都干劲十足,到处都是热火朝天、令人难忘的场面,这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信念:一定要赶走小日本!

土建工程完成后,一项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工作就是要解决造纸用的原材料问题,比如质地较好的木材、竹子、丝棉等,然而根据地缺乏这些物资和必要的生产设备,要想取得质地较好的造纸材料比登天还要难!怎么办呢?我们发动群众献计献策,委托合作社收购群众丢弃的破麻绳、布头、石棉线等;告示奖励群众为造纸厂拾零散的废旧物资;工厂成立物资流通部门(组)零星收购原材料;用成品交换一部分废旧物资……工厂投产后,面临的仍然是原料不足这个主要问题。为了不影响正常生产,我去被服厂求助,请求支援些边角料以解燃眉之急,实在困难时就将老百姓丢弃了的烂鞋帮捡回集中起来,经过反复轧榨和漂洗后,制成纸浆再造出纸张。虽然这种纸呈浅兰色质量不太好,但是仍能部分地解决报社缺纸的困难。

为了进一步开拓造纸原料的来源,我领着几名工人上山寻找有纤维的藤条做试验。一次,割藤条时不小心镰刀砍伤了小腿,流了很多血,工人同志立即用土为我止血,并劝我赶紧下山包扎伤口,但我还是坚持到砍够藤条才下山。回厂后搞试验未能成功,因藤条纤维太粗,而我们又没有相应的设备和加工条件,只靠原有加工设备不行。不过为今后如果有了相应的设备时,利用类似这种植物纤维造纸积累了有用的经验。1944年底,太行造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为我们造纸厂改良工具、提高技术,提供了有利条件,为造纸厂的原料来源、成品销售提供了宽阔的路子,我们的造纸厂办得更红火了。

1945年3月组织上命我去党校学习深造,从此离开了我艰苦奋斗、白手起家创建起来的造纸厂。斗转星移,时光飞逝,如今每当我看书、写字与纸打交道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生产战斗的艰苦岁月和那曾经为之奋斗过的造纸厂。正是由于我们共产党人这种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才使根据地经济有了以后的飞速好转和发展,才会有后来的革命成功和今天的经济大发展。

军事接管邢台电灯公司

1945年8月14日晚上,我们在太行区第6地委党校参加整风学习的同志,正在打麦场观看太行前线剧团的慰问演出,演员们表演的抗战节目十分精彩,大家看得正来劲时,只见一人蹦到台上兴奋地向观众喊道:“同志们,我向大家宣布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日本鬼子投降了!”顿时全场沸腾了,人们激动得跳了起来,相互拥抱在一起,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那种感人的场面无法言表。大家跳啊唱啊,“打东洋,保家乡,不让日本鬼子再猖狂……”的歌声响彻夜空,整个会场形成了欢呼的海洋。是啊!8年抗日战争胜利来之不易,这可是千百万中国军民经过殊死战斗、流血牺牲换来的呀!我们能对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不倍加珍惜吗?但是我们也深知这胜利果实还需要去扩大和保卫。

当时在河北邢台一带,由陈再道司令员和宋任穷政委率领的济南部队,在我太行部队的配合下,已经将邢台城内拒不缴械投降的敌伪军团团围住。第二天(8月15日),我和另外两名同志接到上级通知,随时准备执行接管任务。我们3人按照指示,途经武安和沙河两县城,直奔驻扎在阳范村的“邢台工商6分局”,在那里集结待命。等了十几天又接到上级命令,要我们进驻邢台城南关,在那里等候入城。几天后,总攻终于在凌晨12点开始了,激烈的枪炮声震耳欲聋,冲锋的号角响彻夜空……战斗一直进行了4个小时之后才枪声渐疏。这时,东门城楼上点燃了火堆,城内响起了警报,前方传来即刻进城的命令,于是我们这支接管“大军”便火速开往邢台城。由于战斗刚刚结束,城区周围的秩序非常混乱,到处是破砖烂瓦,一片狼藉。敌伪军大都已被歼灭,其重要机关驻地也都被我军控制布岗。

我们3人的任务是负责接管位于市郊的“邢台电灯公司”(解放后改为邢台发电厂)。当时是工作千头万绪,事事困难重重,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可就在这节骨眼儿上,和我一起来的那两位同志因另外有任务被调走了,这里只得留下我一人坚守“阵地”。在深入群众与工人同志的交谈过程中了解到,邢台城里像样一点的企业只有两家,“电灯公司”是其中之一。它原为股份有限公司,只有30余名员工,仅有两部发电机(120瓦和75瓦各一台),发出的电量只能满足城市照明,七七事变后邢台被日军占领,后来属伪政府管辖。解放邢台的战斗虽然十分激烈,但厂里的工人们仍坚持为城市送电。我们去接管时,尽管厂里有些乱,但电机还在正常运行。我告诉工人们:“抗战胜利了,新中国快要诞生了,人民就要当家作主人,这工厂就是大伙自己的工厂了!”工人们听了后很兴奋,纷纷表示要以主人翁的态度搞好工厂,保证为城市供电。

邢台被我军解放以后虽然社会治安有所好转,但城内秩序依旧很乱,许多工作还未完全走上正轨,各行业缺少必要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比如,留在城内的单位、居民甚至驻军,乱拉照明线的现象比较严重,纵横交错的电线就像在城市上空连成一片片的蜘蛛网,而且用户的电线大都已老化,质量非常差,甚至有的用户还把铁丝当电线用……所以,每当公司送电时,线路着火的事会时不时地发生,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为了杜绝漏洞保证安全,我同工人们一起深入到用电大户走访调查、了解情况,带领公司职工上到屋顶查看线路走向,然后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制定出有关用电的新规定。另外,我与守城驻军一起商讨部队如何安全用电和照明的办法,同时,我还主动向部队首长提出,为部队安装电灯,以及安全用电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最后双方达成协议,并联合署名向各所属部队下发有关通知,四处张贴布告要求严格执行。从而不但较好地解决了部队安全用电和照明等问题,而且还密切了军民关系。

同年11月在邢台市委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有关领导传达了上级指示:日本投降之后,反动派要下山摘桃子,执意再次挑起内战,抢占根据地人民的胜利果实。在河北一带,他们妄图打通平汉铁路线,在石家庄和安阳两地集结军队(东面的部队已进入河间县),邢台和正定处在可能发生战争的地段。会议要求解放区军民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誓死保卫胜利果实,做好战备工作,坚决、干净、彻底地消灭一切来犯敌人,坚决消灭拒绝投降缴械的敌伪武装部队。不久平汉战役打响了,由于我军民早有准备,参战的部队从河南刚行进到邯郸南段时,就被我军团团包围。后来经过我军艰苦努力的说降工作,这些部队见大势已去就起义了。

战役结束局势有所缓和时,各机关单位和市民群众要求恢复照明的呼声很高,市委领导指示我公司尽快恢复供电。由于平汉战役前军工单位两部发电机“坚壁清野”,隐藏到山里去了,究竟隐藏在什么地方谁都不知道!只是听说大概往西运到太行山里去了,具体藏到那个山洞或那个山沟,却不得而知,若想在短时间内找到它就像大海捞针一样难!为了尽早找回电机恢复供电,我和工人们反复分析和研究电机隐藏的可能地点,商量具体的寻找办法,大家满怀信心地说,困难再多也要找回发电机,并争相承担进山寻“宝”的艰巨任务。

那时正值数九寒天,我们冒风雪忍饥渴,翻山岭爬沟壑,终于在一个沟凹处发现了一台120千瓦的发电机。因当时运输条件极差,工人同志们硬是用双肩将数千斤重的“大铁块”生生地抬出大山。当电机运回公司时,已是旧历十二月初了。

电机运回来之后,按照市政府的指示,争取在春节期间送电以满足市民群众的要求;同时,公司向全市发出送电日期的通知。但是在组织安装的过程中,发现电机在拆搬时受损严重,加之公司原先的工程师已不知去向,而现在参加安装的人员大都是电机运行工和机修工,并不熟悉电机与电路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几次试送电不成功。大家都非常着急:如果春节期间发不出电,怎么向领导和群众做交代呀!见此情形,我一方面劝慰工人们不要着急,一步一步地找问题;另一方面决定立即派人冒着风雪连夜赶往相距120里地的邯郸电厂,请工程师前来帮助解决难题。他们马上派出两名专业工程师,当夜就与我们的同志一起返回电灯公司,也顾不上休息,立即到车间观察电机的运行情况,并草拟出图纸分析故障原因,反复进行实验,终于排除了故障,保证了春节送电,受到各方的称赞和欢迎。那时,我们的心里真是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欣慰感,不少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大家深深地体会到了当家作主后的一种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智新民整理)

上一篇:七路军兴亡五百天 下一篇:熊尚林的壮烈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