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地区中产阶层运动休闲特征分析

时间:2022-09-21 10:13:08

长江三角洲地区中产阶层运动休闲特征分析

摘要:采用网络和电话咨询,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江苏、浙江)中产阶层的人群运动休闲的内容及兴趣做了广泛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发现,目前,以本科学历为主,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0―49岁的中产人士,虽然在运动休闲消费的选择方面与非中产阶层人士较为接近,然而两阶层人群对于休闲方式的选择则出现较多显性差异。中产人士去健身场所健身概率远超非中产人群,其运动健身意识较强。两大人群在旅游休闲方面,中产阶层挟财力和需求优势,不论是在具体旅游路线的选择上,亦或在昂贵旅游支付方面,均明显优于非中产人群,差距显著。就中产人群运动健身特征分析,影响中产阶层运动休闲和消费意识的社会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中产阶层人士对于运动休闲标签的认同,对运动休闲的社会认同以及中产人士对于性别与休闲运动选择的认同。以上诸因素导致其在休闲意识与日常运动休闲消费上相对前卫。

关键词:中产阶层;休闲消费;收入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4-0039-04

Abstract:In this paper, using the methods of network and telephone consultation, the author does an extensive survey and analysis on the content of middle-class sports and leisure life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Shanghai, Jiangsu, Zhejiang) and their interests in this field. As a result, the author finds that most of people in this class have undergraduate degrees, and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age distribution of 20-49 year-old, they like to choose some special recreation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non-middle class. People in this class usually pay more attention in sports exercise in gym and have stronger sense in fitness pare to non-middle class, they have more ability in the choice of traveling routeand its cost relying on their high demands and financial advantage .By analysi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re are three main social factors which effect all of these: The middle class sports and leisure tag for the recognition of sports and leisure as well as the social identity of the middle class and recreational sports for the choice of gender identity.

Key words:middle class; leisure consumption; income

1 前言

有关社会分层研究,向来是社会学的重点探讨领域,社会学家均认可这一观点,即社会是分层的。马克思和韦伯所发展的观念形成了大多数关于阶级和分层的社会学分析的基础。马克思认为:“阶级是对生产资料有相同关系的一群人”。韦伯对社会分层的研究,以马克思的分析为基础,但他补充和完善了前者的理论。韦伯认为:社会分层并非只与阶级有关,其形成涉及另外两个方面,即地位和政党。[1]

在众多分层理论中,中产阶层这个概念最早产生可追溯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经典中。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谈到巴黎公社的伟大功绩时说:“这终究是工人阶级被公认能够发挥社会首倡作用的‘唯一阶级的’第一次革命;这是除了富有的资本家以外的巴黎中等阶层的扩大阶层,小贩、手工业者和商人都一致公认的。”[2]上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出版了《白领―美国的中产阶层》( While Collar――The American Midclle Class),在书中首次详细描述了中产阶层的状况。他指出:“目前在工业发达的西方国家,已经出现了一个新的中产阶层,这与近代时期的中产阶层大为不同,这些人主要是由经理、专业人员等组成,他们充当着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缓冲带,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

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除传统的产业工人和农民外派生出的新阶层――中产阶层。我国新的中产阶层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崛起。目前,中等收入者占全社会人口的18%左右。根据全面小康社会的社会结构远景预计,今后20年每年将平均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到2020年后,我国的中产阶层约可达到38%。[4]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未来社会学家奈斯比特也曾大胆预测:20世纪末中国中产阶层的人数将达到100万人,但现实的发展远远超出奈斯比特的预测,到2002年,中国中产阶层的人数已达8000万人以上[5]。目前,在我国主要大都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中产阶层正呈几何级数增长,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精英。而该群体的体育生活与运动休闲状况也逐步成为体育社会学注目的焦点之一。

2 研究对象与内容

2.1 研究对象

上海、江苏、浙江地区基本符合以下变量的人群:1、经济变量:如财富资产等;2、消费变量:如生活水准、消费形态等;3、社会变量:如社会声望、荣誉等;4、文化变量:如生活方式、心理满意度等;5、权力或权威变量:如对社会的影响力或决策力等等。

2.2 研究内容

对中产阶层的受教育层次、年龄差异、对待国际运动品牌的认同、休闲方式,以及对选择运动场馆的认同等等方面,进行广泛的调查。

3 结果与分析

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中产阶层到底包括哪些人呢?综合现有社会学研究成

果,不外乎以下三类人群:第一,IT业等高新科技行业已成为“中产阶层”的孵化器。该行业从业者普遍知识层次高,加之IT行业市场潜力大,目前,IT从业者是中产阶层的主要来源之一。第二,如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认为的那样,科技企业家、金融、证券、保险和外汇从业人员、律师、会计师、中介机构的高级专家、国外公司在华的高级管理人员、私营企业经营者等,他们均进入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第三,大都市和沿海发达地区除以上人员以外的富裕人士。现如今,我国中产阶层的人口在此类地区正迅速膨胀,而其带有阶层特征的体育行为备受体育社会学研究者们的关注。

3.1 中产阶层的社会成员组成及其社会地位分析

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中国经济领域较为发达的区域,它的中产阶层占有比例比其他区域要高得多。这一阶层成员主要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1.家族企业;2.外资企业的白领;3.伴随政府改革以及机构的日益扩展和科层化出现的一批有权的政府官员;4.企业改革产生的一批私营企业主及相当数量的乡镇企业家;5.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一批大学教授、作家、艺术家、体育明星等自由职业者;6.因高新技术的采用和新行业的出现而产生的高收入群体,如出国留学人员、营销高管、股票经营者等典型的自由职业者[6]。到2003年初,个体户总户数已经达到2370万户(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3年》统计)。

他们作为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能够接受精英教育的人,获得了良好的教育以及收入较高的工作环境,他们对社会稳定的追求,对社会动荡的恐惧来自内外两个方面:从其自身即所谓“自稳定性”方面来说,他们满意自己的职业和收入,并且不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靠自己的“个人奋斗”获得的,而且他们也知道可以通过继续奋斗进一步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实现新的社会流动和跃迁,大部分的中产阶层都从事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创造和传播工作。这些因素决定了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以及对现存社会秩序的肯定比较容易为整个社会所认同,这样一个特点必然决定了中产阶层反对社会动荡。然而与中产阶层相对后卫的政治姿态相比,他们在消费(包括休闲消费)上的观念则是较前卫的[7]、[8]。1990年初出版的第一本以中产阶层消费为主体的《时尚》杂志,大多数人都认为超前消费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但现在这种观念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现在看来中产阶层在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上对普通民众的引导性是显而易见的,中产阶层不仅在消费观念上走在其他阶层的前列,更重要的是他们形成了相对理性和具有超前意识的现代消费观念,如较强的理财意识、注重消费的个性化和文化的口味,更为注重教育、休闲、旅游等方面的支出(表1,2,3,4)。

从表1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中产阶层的职业认同和教育认同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中国社会大众对中产阶层的职业和文化教育层次有较为固定的印象,说明当前社会流动的主要机制是“学而优则仕”,通过教育来筛选社会精英,使之从普通大众中凸显出来,向更高级别的社会阶层流动[9]。

表2,中产阶层的年龄分布比较集中在20―49岁之间,其中30―39岁的中间有21.1%的人属于中产阶层,而40―49岁和20―29岁也有14.5%,14.0%,说明中国新兴中产阶层的年龄相对都比较年轻,正是大有作为的新一代精英。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同中产阶层具体的运动休闲消费选择相比,他们的运动休闲消费观念更值得关注。在对“国际运动品牌比国内好” 的看法上,选“不太符合”与“不符合”的中产阶层分别为33.7%和32.5%,而选“符合”与“比较符合”着仅占8.9%和16.6%,非中产阶层相应的数值是36.1%、31.4%、10.4%和8.9%,两者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差异,这说明在对待“国外品牌”的消费态度上,中产阶层比较温和与理性,和人们传统认识上的“崇洋、高消费”有显著差异[10]。

3.2 中产阶层与非中产阶层休闲方式的选择比较

3.2.1 健身场馆的比较

中产阶层与非中产阶层休闲活动的不同在健身方面有明显的体现,在对中产阶层与非中产阶层“您经常去健身房”的电话和网络问题回答中“经常去”、“偶尔去”的比例,分别为28.1%和42%,均远远超过非中产阶层,说明中产阶层与非中产阶层对自身健康要求很不相同(图1,2)。

注:1.为从未去健身场馆健身的中产阶层人群(31%); 2.为经常参加健身场馆健身的中产阶层人群(28%); 3.为偶尔去健身场馆健身的中产阶层人群(41%)。

注:1.为从未去健身场馆健身的非中产阶层人群(69%);2.为经常参加健身场馆健身的非中产阶层人群(10%);3.为偶尔去健身场馆健身的非中产阶层人群(21%)。

3.2.2 旅游路线的比较

中产阶层和非中产阶层在闲暇活动中的旅游方面,中产阶层与非中产阶层显示不同的选择结果。针对“近两三年来,您是否经常外出旅游”的问题,中产阶层回答“是”的比例67.2%,明显高于非中产阶层的36.3%的比例,回答“否”的比例正好相反 (表5) 。

中产阶层与非中产阶层不仅在旅游与否上差异显著,而且在具体旅游路线的选择的范围上也具有明显差异,旅游的区域越来越远,与非中产阶层间的差距越大,在“港澳台地区旅游”与“国际旅游”两项上中产阶层明显多于非中产阶层,其差距显现出显著性。

3.3 影响中产阶层运动休闲和消费意识的社会因素分析

3.3.1 运动休闲标签的认同

(1)消遣放松休闲式:

对当前中产阶层群体中的人来说,休闲或许仅仅意味着某种放松与休息,尽管他们的休闲方式可以变为更为积极,但由于平时工作压力大,难得有相聚的机会,一到周末,则几乎没有什么闲暇娱乐,最多就是看看电视、看看书,简单放松一下,这种为工作补偿的休闲在调查者中占有很大比例。

(2)实用功能休闲式:

在电话和网络调查中,中产阶层的休闲交往有更多的实用性成分,部分中产阶层个体积极参与休闲是为了增加他们的社会资本和认知地位,平时他们会和许多老板和公众人士一起去游泳、打球,尽管他们平时忙得连看电视的时间都没有,只要逢到周末却总是积极地出来玩,可玩并不是为了自由或带家人散心,主要是为了“拉关系”,还有部分中产阶层成员利用休闲来改善工作氛围,他们会组织打打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或者组织他们去外地与同行交流和联欢[12]。

(3)自由分配休闲式:

有人认为周末外出打保龄球或者高尔夫人特别多,本来三小时可以打完的,要等五六个小时,加上它的运动量本来就不大,却要浪费这么长时间,觉得特别累,还不如在家休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3.3.2 运动休闲的社会认同

休闲运动它是一种社会活动,它具有社会活动的象征功能。索尔•斯坦维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指出:“在任何阶层中,只要有可能,这两种办法……有闲和夸示性消费……都会盛行……任何社会阶层,都不会彻底摈弃惯常的夸示性消费。”夸示性消费和夸示性有闲是社会存在的极具象征性的活动,活动的目的并不是从消费和休闲中获得幸福,而是得到某种象征性的社会名誉和地位[11]。运动休闲活动历来都有某活动项目在当时的社会中被认为是高尚、文雅、有教养的,只有社会上层的精英才能参与的活动,这些活动通常需要得体的服饰、精良的装备、具有表现力的活动方式等等,比如高尔夫,时至今日,这项运动依然有专属于社会上层的休闲活动的趋向。

3.3.3 性别与休闲运动选择的认同

(1)男性中产阶层注重休闲运动中的人际关系,女性则更加注重休闲运动本身的价值体验。成功的男性在进行运动休闲时往往并不在乎其锻炼的效果,而是特别在意参与活动的群体构成,注意选择与自己身份、职业、年龄、爱好相当的人组成一个相对固定的体育休闲群体,其目的主要是想通过运动休闲活动,一方面放松身心,一方面拓宽社会交往,沟通人际关系,增进情感交流。而女性似乎不太在意休闲人群的组成,她们特别看重运动休闲本身的健身和娱乐价值,以健康和娱乐为主题,在运动休闲中体验健康、锻炼体型、健美肌肤、愉悦身心。

(2)男性比女性更热衷于欣赏体育和非运动的娱乐性休闲体育。所谓欣赏体育就是指那些把自己置身于一种特殊的体育环境,主要通过视觉器官和心理体验去享受体育的乐趣,感受体育比赛所带来的紧张、激烈以及扣人心弦的氛围。由于社会对男性角色的要求,一般男性比女性更加关注近期的体育消息,赛场上男性球迷远远超过女性球迷,各地男性会组织拉拉队、助威团、观摩团为赛事助兴[13]。非运动的娱乐性休闲运动不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为主要目的,它是以无身体练习的集趣味性、娱乐性、游戏性为一体的休闲项目为主,这些寓智于乐、培养思维、启迪智慧的智力游戏,正好迎合了男性“宁愿在体力上输给对手,也不能在智力上败下阵来”的性格特点。

(3)男女性别群体对争取休闲运动的偏好以及内容选择上的差异,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散步、跑步、游泳等休闲项目是中产阶层常见的休闲活动内容。他们活动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晚上和周末,社会性别作为一种文化标签不仅影响到男女性别群体的闲暇生活,而且也直接影响到他们多数休闲运动内容的选择[14]。男性群体比女性群体从事的体育休闲活动更广泛,可供选择的休闲运动项目更多,女性特征较为明显的项目有:健美操、健身操、踢毽子、秋千、瑜珈等,活动内容与形式不如男性,男性群体比女性群体具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和选择余地。

4 小 结

4.1 调查显示,目前长三角地区中产阶层人群的学历分布以本科为主,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0―49岁之间。在运动休闲消费选择方面,中产阶层人士对国内、国外运动休闲产品选择较为均衡,在对待“国外品牌”的消费态度上也趋于理性,并不盲目崇洋。

4.2 中产阶层与非中产阶层休闲方式的选择方面出现较多差异。其去健身场所健身概率远远超越非中产人群,体现出中产阶层良好的运动健身意识。通过两人群间的旅游路线的比较,我们发现,中产阶层由于具备财力和需求优势,其不论是在具体旅游路线的选择上,亦或是在昂贵旅游支付方面,均明显多于非中产阶层,且差距显著。

4.3 影响中产阶层运动休闲和消费意识的社会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该阶层人士对于运动休闲标签的认同,对运动休闲的社会认同,以及中产人士对于性别与休闲运动选择的认同。

参考文献:

[1]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社会学(第4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356-361.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63.

[3] 张辉. 关于南京市不同社会阶层人群体育消费特点的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3):38-44.

[4] 张清,汪梦.中产阶层:理论阐释、演进与民主化[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9(3):67-71.

[5] 傅钢强. 江苏省不同社会阶层人群体育活动特点与变化趋势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3):19-26.

[6] 周晓虹.中产阶级: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J].江苏社会科学,2002,(6).

[7] 张辉. 关于南京市各阶层体育消费影响因素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1):48-52.

[8] 周晓虹.中产阶层调查[C]. 2007:46-47.

[9] 李春玲.中产阶层:中国社会值得关注的人群[OB/LA],转摘自《中国网》.

[10]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1]乔治•里茨尔.社会的麦当劳―对变化中的当代社会生活特征的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158.

[12]卢锋.休闲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38.

[13]刘继同.生活方式生活质量:中国社会福利研究的独特视角[J].华中师大学报(人文版),2003,(2).

[14]徐明宏.休闲城市[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33.

上一篇:幼儿户外游戏的挑战与安全 下一篇:论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