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顶层设计教育系统助社会全面升级

时间:2022-09-21 08:09:45

建设顶层设计教育系统助社会全面升级

摘 要:在当下的国内知识界,我们似乎在许多学科很难找到真正的行家。每当我们接触到具体专业时,我们发现常常无法就具体问题得出相当权威的带有结论性的意见。我们甚至也无法得到清晰的研究思路的建议。本文通过学校的教育系统,通过设计学院学生的学与知的理解,更清晰的认知和阐释顶层设计的利与弊。

关键词:顶层设计;教育系统;认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198-02

我们的很多学术研究仿佛回到了照搬和借用甚至是抄袭他人研究成果的路上。我们并不严苛地追问学者是否真正消化了他研究的知识而同时建立起自己的观点。我们似乎不断拥有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但是却没有可以确信的引导者为我们选择和删除,乃至指明方向。

在设计界,这样的情况也相当突出。很多被我们奉为专家甚至大师的人,在专业认识上常常也只是一知半解的。这就是我们的现状。我们当下相当部分的专家,从两个角度来探讨,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一个角度在于,他们是否具备在一个专业的宏观综合上有全面透彻的理解力。如果一位专家,他不能告诉你此专业的本质和要害所在,那么他就很难为学生起到引导的榜样作用。另一个角度是:专家能否为你提供足够详尽的相关知识。这需要为师者具备兢兢业业扎扎实实的治学态度。在快速而浮躁的今天,这样的教师也已经十分难觅了。

事实上,每个人在成长的路途中,是否遇到一二良师,常常是能够为他带来某种精神上的类似信仰般的支撑的关键。这是很多人都有切身体会的。直到今天,我们的很多高校仍然以建国初期的那批学者来鞭策自己。目前的很多名师,也师出那批民国背景的重量级大师。之后的第三代教师在改革大潮中受到的经济层面的诱惑逐渐增多。在专业的进取和现实的收益方面,则开始了各种平衡。在这个问题上,责任当然不能归咎于个人。

在设计专业,近年来,由于学生就业的压力,以及相当多的应届高中生文化成绩不甚优异,就转而报考设计专业。设计专业一度取得近似当年职业学校的那种声势。国家的城市发展战略和房地产的兴起。形成了近十几年来对设计人员的持续供不应求格局。

大学扩招的兴起,以及教育产业化的实施,更是让大学增添了很多热闹。

随着大学扩招,加之独生子女为学生主体的现实,学校的教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其中的种种现象,都在不断地对教学带来损害。例如,大学为了增多生源,展开了各种竞争。大学的教学越来越指标化。规定教师必须发表多少篇论文,其中核心期刊数量。以及取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数量等等。而高校在全国的排位,也以这样的指标来决定座次。教师忙于各种指标的完成,包括自身的职称晋升等等现实问题。这些因素势必分散他们相当的精力。对于学生来说,怎样取得舒服的状态,得到满意的分数,成为学生评价教师的重要心理因素。当前,学生的较普遍认识是:我交了钱,教师教授我知识就成为一种“交易”。互不相欠。这个逻辑当然有其合理的部分,但是传统的尊师重教的风尚和对于知识本身的敬畏,则在很多地方已经基本不存了。与尊重教师的弱化相应,即是对于知识的庄严感也几乎消失。很多学生甚至把学习当成存纯粹的任务和未来发展的使用工具。

社会的功利化倾向,也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如此现实。在某名校的有关鲁迅思想讲座上的问答环节,学生大张旗鼓地询问主讲教师:老师,学习鲁迅对我们找到好工作和在社会上混的好,有哪些帮助么?这种短视的思维模式,早已成为众多高校的学生常态。学生们也是唯指标论的思路。怎样获得好的分数,怎样拿到奖学金,怎样得到直升研究生的机会。他们的学习生涯仿佛成为一个不停盘算的过程。除此外就是纷纷扰扰的经济社会的影响和游戏上网逛街的真实“生活”。

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理应更具备注重和要求生活中的种种细节的能力,应当对于生活的品质更敏感。相对来说,也更需要良好的家庭和环境的熏陶。时下的设计生,则与这些条件已经鲜有联系。我曾经与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的一位教授交流此问题。教授的观察是:同济大学的建筑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与国际知名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几乎没有什么明显差距了。但是一到研究生阶段,距离就日渐拉开。究其根本原因,教授的结论是我们对学生从小的教育内容中很少建立他们对审美的培养。

时下在大学阶段,学校的设计专业排课常常显得相当庞杂,学生科目是日渐增多,但毕业后的学识能力相对于前辈,其才能品质却未见提升。无论是游戏世界的欢乐,还是繁重作业的堆积,以及对各种优异指标的追逐。他们真正失去的,就是思考的时间和状态。学子们过早地进入了麻木的机械节奏。

更糟糕的是,很多学生连自己的专业都毫不喜欢,相当多的学生专业选择由父母包办。在独生子女时代,孩子是众星捧月的焦点。历经辛劳的是他们父母一辈。这些家长在得到很多人生体验后,很多人的结论竟然是:我们吃了很多苦,就是想让孩子过得舒服点,我们就是想把我们小时候没有得到的,统统让他们享受到。这样的思维必然导致溺爱的产生和泛滥。有一个命题叫做青春期的身体,幼儿般的心智。这样的问题在范围和程度上仍然在逐步扩大的过程中。对于生活的无责任无负担,对于学业和就业的父母包办,使得相当一些孩子们建立起强烈的依赖心理。这也导致大量的学生无法建立复杂和成熟的思维系统。

回到设计专业的教学,由于市场的纯经济驱动,以及中国市场发展的快速与多变,商人们不愿投入过多的财力进行太长久的事业。立竿见影捞快钱的氛围浓郁。加之城市的快速建设,出于政绩考虑等诸多原因,使得建设在相当多的环节上呈现能简化则简化,能省略则省略。除功能是硬道理外,人们对于品位和质量的判断常常停留在“玩概念”的层次上。我们的城市建设很多时候在对国际流行趋势和方式毫无消化的前提下,便直接照搬。市场并不需要太多有创造力的毕业学子,我们只需要应对各种项目的设计工。在国外众多行业已经具备相当规模和体系化的格局下,如果我们没有在政策上鼓励本土设计师产生创造的可能的话,作为设计师的整体必然持续退化。

当设计与生活形态逐步剥离,我们持续直接采用二手的、未消化的设计思想和理念来充斥我们的头脑,这样的过程自然会逐步摧毁我们基于真实的创造力。如何保障设计师的生存状态并为他们创造足够宽广和水准的实战平台。逐步建立起这样的高端设计群体,才可能为未来的设计逐步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阶层。只有具备这样层次的群体,才可能在建立自我的同时达成对世界任何先进的当代设计思想理念的吸纳。没有建立自我的吸纳只能是抄袭。

在这点上,如何在传统中挖掘其根脉和精髓,是需要相当规模的群体和相当艰苦的工作才能实现的。没有设计界的顶层建设,我们的设计将无出头之日。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市场对于人才的现实低质需求状态,教育机构对于国家的各种指标化应对,学生(家长)基于现实考虑的短视思维,学校完成就业比例的压力,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系统。如何打破这个怪圈,最终建立高水平的顶层教育团体,是时下很难但也无论如何必须解决的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由中国制造发展为中国创造的口号将很难实现。

很显然,解决这个系统问题,必须从源头、主体以及分支等多环节全面处置。除了在政策上以有效的方式加以引导,别无他法。强调一切物质生产的优质,加强对学生的真正高水平的教育,向民众提倡并为他们建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建设可以提供高质量的精神生活的各种平台。教育以人为本,强国以全面提升国民素质为本。国家的繁荣必将展现为经济发展之后的文化昌盛。设计在这个伟大的建设过程中责无旁贷。将视觉的,美学的种种建设逐步配合其他诸方面的影响,令国民的综合修养全面升级,是我们迈向当代乃至下一个当代的必要武器。设计,在相当程度上,就是这个时代文明水平的鲜明标志。

作者简介:

王 曜(1969-),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艺术,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上一篇:宋代画院式教学制度对当代中国画教学的启示 下一篇:谈古代服装的表现形式――《红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