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绽放――《放牛班的春天》赏析

时间:2022-03-15 06:34:29

细节绽放――《放牛班的春天》赏析

摘 要:《放牛班的春天》作为经典的小制作电影百看不厌,历久弥香,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影片中释放出来的、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这种力量渗透在每一处导演精心刻划的细节中,润物细无声般地潜入我们的心灵深处,最终绽放于我们的情感深处,同孩子们一起乘着那满载希望的纸飞机步入满是阳光和爱的春天。

关键词:细节;春天;爱;阳光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059-02

2004年,整个世界被一个发福秃顶的中年男人和一群寄宿学校的问题少年感动的一塌糊涂,时隔10年,当我再次看到他们的影像时,依旧不能抑制心中的那份感慨与感动。这就是《放牛班的春天》,当我在为电影中无处不在的爱所感动的同时,更为导演出色的细节表现所感慨,正是这些出色的细节将这个特殊环境中师生间的情感生动细致而又淋漓尽致地挥洒了出来,不动声色间,却已为“人性”这个宏大的母题表现写下了与众不同的一笔。简单甚至是有点简陋的画面和一群压根儿不知道什么叫做表演的孩子并不影响它带给人们关于情感与人性的深刻思考,在众多华丽的商业影片激烈竞争的今天,也许正是这难得的清澈才造就了这份观众心中历久弥香、回味无穷的情感大餐,我想这正是一部好的电影最需要具备的、弥足珍贵的一点。每部电影都是剧作者以及导演情感的表现,情节自然就是其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而细节作为这个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润泽着整部电影。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成本仅仅700万欧元,与欧美那些动辄上亿的超级大片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但正是这部克里斯・巴哈蒂的导演处女作却在电影市场掀起巨大的波澜。当然,就影片品质而言,《放牛班的春天》未必达到了某种高度,但正如评论家称它为“阳光情感电影”,我想这显然不同于“成长电影”的类型说,而是在于唤起某种电影品质和基调。“情感”是博取观众共鸣的武器、区别于流行大片的“视听轰炸”手段,而“阳光”的又一重修饰,则进一步框定了这种情感的方向:催人向上又必须温暖人心。它不同于一般的运用苦难和不幸煽情的悲情电影,所追求的理想效果是让观众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放牛班的春天》的意义并不在与创新而是在于回归,回归传统的叙事电影,追溯亘古不变的情感力量。下面通过细节表现进一步赏析。

细节一:电影采用倒叙的手法,在两位老人的共同回忆中开始了“池塘之底”的故事。黑白灰相间的冷黯色调似乎极为适合这样一个看上去有些凄凉落寞的场景:一个满是问题学生、像是被人遗忘了的乡间寄宿学校在寒冷的冬季迎接一个人生屡受挫折、生活失意的中年男子马修,伴随着日记里的画外音“‘池塘之底’这个名字像是专门为我而挑选的似的”。这个开场细节可以看做是影片结构的展示部:勾勒出了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交待人物情节。好的影片绝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包括一个动作、一句台词等等,在这里我们看到故事发生的情景与主人公的心境是完全吻合的,厚厚的积雪、轻薄却又迷蒙的晨雾、城堡一样的校舍、冰冷的大铁门及门里边那个盼望星期六会有父亲来看望他的孩子,无一不在暗示着压抑与禁锢。之后马修穿过一道道门的到来似乎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他预示着城堡中孩子们童年的解放和希望。而靠在大门旁边的佩皮诺的出场为影片的温情结尾埋下了伏笔。

细节二:莫杭治有着奇迹般的天籁嗓音,马修对他委以重任,让他在合唱团中担任领唱的角色。莫杭治在看到自己的母亲与马修关系较为“亲密”后,不明事理的他用孩子特有的方式报复了这个胖子老师,但也因此受到了惩罚――合唱中不再有他的独唱部分,这让他在合唱团中建立起来的骄傲与自信消失殆尽。公爵夫人来观摩他们的演出,却惟独他没有了表演的机会,他失望而又略显卑微地站在一旁的角落里…突然,在表演的过程中马修指挥的手向他示意,他在意外和惊喜中开始了他美妙的独唱。日记的画外音中说到“此时,我从他的眼神中读到了许多,有自豪,有被谅解后的感激…这是他第一次懂得了尊重”。是啊,对于“问题学生”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快乐?行动-反应的的教师工作守则并没有让这些孩子中规中矩,他们在畏惧的同时更多的是充满了对学校和老师的厌恶与憎恨,于是他们的学校生活在犯错误―接受惩罚―再犯错误―再被惩罚的模式下恶性循环,老师与学生始终处于势不两立的境地。可是马修的到来、合唱团的歌声抚平了这帮孩子躁动的心,他们可以配合着马修的指挥,专心完成自己声部的演唱。在这里,他们得到了尊重,得到了认可,不再是行动―反应的矛头指向者,这不仅是对“池塘之底”中的孩子们身体行动上的松绑,更是对他们幼小心灵的释放。这一细节应该算是影片情感表现的第一个高潮点,它伴随着孩子们如天籁般澄澈轻灵的歌声沁入心脾,莫杭治与马修之间那伴随着歌声的眼神与心灵的交汇使得每一位观众都为之动容,在这里我们分明看到了“池塘之底”的阳光,看到了爱,更看到了他们成长的希望。

细节三:马修老师带着孩子们出去野游,碰巧逃过火灾一劫,可是虚伪卑鄙的哈珊校长却以马修利用午休时间私自带孩子们离开校园为由,将他解雇。马修在准备离开学校经过那个严实如堡垒一般的教学楼时,却看见了满天飞舞的纸飞机向他飞来,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孩子们的名字,歌声响起“风中飞舞的风筝/请你别停下/飞向大海/飘向天空/一个孩子在望着你呐/率性的旅行/醉人的回旋/在那暴风雨中/你高扬着翅膀/别忘了飞回我身旁…”高高的窗户阻隔,使得孩子们甚至都不能把头探出来看看外面春天的景色,但是窗口那一双双挥舞着的向马修老师道别的稚嫩的小手,却分明是这森严堡垒中的春天,堡垒再厚,窗户再高也挡不住孩子们心中早已放飞的希望和理想。这一细节表现中依旧没有语言交流,画面中轻薄的纸飞机、柔弱的小手与森严如堡垒的教学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整个情节的情感表现极富张力,也正是纸飞机和小手这两个充满着喻示的意象伴随着极富情感穿透力的童声合唱将整部影片推向了最高潮,将这群生活在“冬天”的“池塘之底”的孩子们带进了春天,带进了一个充满阳光的世界。

细节四:马修老师打开大门走了出去,当他回头注视学校的时候,一个同他来时几乎同样的全景镜头中,却出现了一副迥然不同的景色:校门两旁的树绿了,正对校门的小路两旁郁郁葱葱,阳光照射在树上,从树枝的缝隙间流露出来投射在小路上,留下斑驳的树影。整个镜头中一片生机勃勃,而那个一向及时上锁的大门也肆意的敞开着。马修在灰白的冬天走进学校,却把春天留在了这里,春天是会过去的,但是马修为孩子们开拓的一块如春天般充满生机和阳光的心灵圣地却永远都不会消失。雅克・佩兰说过,“孩童时代的面孔,连同内心深处的情感对我们是如此珍贵,以至在日后的人生道路中,幼年时期的记忆永远无法磨灭”。正如片尾孩子们的歌声中唱到的那样“黑夜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的热忱/荣耀之巷/童年的欢乐转瞬即逝/一道绚烂金光/在小巷尽头闪亮……”。

整部影片中出彩的细节之处不胜枚举,鲜明的的人物对比、充满象征的符号、导演对于全片情感格调的准确把握和细腻表述着实令人回味,不管是多么知名的评论家评价它为“阳光情感电影”,我们在电影中真切地看到了人性中大爱的阳光,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有如春天阳光般温暖的爱,我们在歌声中感受爱,我们的心灵在爱的歌声中同这些“问题学生们”一同成长。

《放牛班的春天》在2004年中法文化交流年时,作为开幕影片被法国文化部长亲自推介到中国,并且在竞争激烈的第77届奥斯卡电影节上一鸣惊人。它只是一部“小”电影,投入小,场面小,导演名气小等,但这并不妨碍它以强大的情感力量撼动我们的心灵。“别小看心灵的力量!”这是一位法国制片人在看完《放牛班的春天》之后说出的话。虽然这部叙事结构、表现手法较为传统的成长电影直白单纯,甚至有些青涩,但它足够真诚,它能在保持自己民族文化品格的基础上将观众的眼球吸引过来,并实实在在地为之感动一把,这一点就是其他很多洋洋自得的“超级大片”所不能及的。法国人用自己特有的话语方式与席卷全球的好莱坞进行抗争,捍卫着本土文化的尊严,它不光做到了,而且做得还很出色。因“真诚的情感”引发共鸣是它强有力的杀手锏。无论银幕之上还是银幕之外,情感都是在某种意义上抵御强势文化侵略的有效手段。而中国的电影之路该如何走,中国文化在遭遇强势文化冲击的情况下该如何坚守自己民族的文化阵地,恐怕从这部“小”电影上应当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名作评析――别小看心灵的力量[M].当代电影,2005.

[2]剧本片段回放与点评[M].当代电影,2005.

[3]“民族电影”的社会学界定[M].世界电影,2002.

[4]法国民族电影[M].世界电影,2002.

上一篇:自私伦理学解读美国影视角色的本我内涵 下一篇:不同时期中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