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海陆分布”图表设计比较与教学分析

时间:2022-09-21 07:10:54

“世界的海陆分布”图表设计比较与教学分析

一、三版本教材图表设计异同点

1.海洋与陆地

此部分内容人教版的标题是“海陆分布”,湘教版的是“海洋与陆地”,而商务版则以问题的形式“地球?水球?”出现。七年级的学生对问题充满好奇,商务版的标题更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更能吸引学生眼球。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海洋与陆地是地球表面重要的地理事物,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本课是学生区域认知的开始,如何从地图上认识地球,是学生走向区域认知的前提。三种版本的教材都十分注重用“非连续性文本”直观表述海陆分布的内容,但不同版本在设计时略有差异,比较如表1。

其中人教版对每个半球的海陆面积有详细说明,并给出两个主要结论:在陆半球中,陆地分布最为集中,在水半球中,海洋分布最为集中;无论怎么划分,地球上任何两个面积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商务版只以问题形式引导观察:无论怎么划分,地球上任何两个面积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可以在地球仪上试验该结论。

2.大洲和大洋

湘教版和人教版教材将教学内容分成“七大洲”和“四大洋”两部分。而商务版则以整体出现:七大洲和四大洋。洲和洋是相互依存的,以整体形式出现,更符合两者的相互关系。三种不同的版本,对这部分内容设计的图表也有差异,比较如表2。对各大洲的海陆轮廓,湘教版先给出全球海陆轮廓略图,后以非洲为例,请学生画出非洲大陆轮廓略图。人教版也直接给出部分大洲几何轮廓示意(南极洲除外),请学生在示意图上填出大洲和大洋的名称以及赤道、0°经线和180°经线穿过的大洲和大洋,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感。而商务版则在给出澳大利亚、南极洲轮廓的基础上,请学生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描绘其它大洲的轮廓,并标注大洲和大洋名称。

二、三版本教材图表教学建议

1.选取教学素材的建议

(1)海洋与陆地。只有商务版教材采用“世界海陆分布”来表达地球表面陆和洋的空间关系。三种不同版本的教材,都采用“海陆面积比较”,旨在突出地球其实是一个“水球”,但教学如果仅到这个层面,学生的海陆空间感还是难以建立。因此,使用湘教版和人教版教材的教师,可添加商务版教材的“世界海陆分布”进行教学。湘教版教材中没有“陆半球和水半球”这一素材,这部分内容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通过这一素材,学生会清醒地意识到即使在陆半球,还是海洋面积比例大,因此建议将此素材添加到教学中。在人教版教材中,编者通过陆半球(是陆地面积最集中的半球)暗示学生这一结论。而商务版教材中,还以“结论+问题”的形式出现,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产生这一结论的重要原因是由于地球表面海陆面积的比例和海陆空间分布所致。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引导学生推测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让学生通过观察“海陆面积比较”和“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得出这一结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会得到不断提高。

(2)七大洲和四大洋。湘教版教材在讲七大洲和四大洋时,只有面积的比较,人教版教材不仅有面积的比较,还有七大洲的分布,而商务版只有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没有面积比较。由于地球是球体,在空间分布上很难判断每个大洲的面积大小,因此量的比较很有必要。从本节课的地理课程标准之一“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来看,培养学生海陆分布的空间观念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而湘教版教材缺少“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学生的空间观念难以形成。因此用商务版教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增加“七大洲和四大洋的面积比较”的素材,以增加直观性。用湘教版教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增加“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本形成“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空间概念。

2.利用图表教学的建议

(1)问题引领进行“活动”。每一版本教材的地理内容,很多都以“活动”的形式来引导读图,并设置很多地理问题。钱梦龙先生认为“设计问题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地理问题开展教学,也可自行设计问题开展教学。

教授“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时,三种教材都用比较的方法,以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读图。因此观察和比较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是,人教版教材中设计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议一议,如何描述地球表层海陆分布的特点”,这个问题的提出是根据“课程标准”出发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这一核心素养。建议使用其它版本教材的教师可以借鉴。

由于学生已学习南北半球的划分意义,因此对于“南北半球海陆分布”的教学,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可以由易到难,先读取陆地的南北半球分布特点和海洋的南北半球分布特点,学生会发现:陆地北半球多南半球少,海洋南半球多北半球少。接着引导学生从海洋和陆地比较的角度看南北半球海陆分布特点,学生会发现无论南北半球均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东西半球分布”的读图过程也可照此进行。

清楚海陆在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布特点之后,可进一步让学生结合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综合比较海洋的分布重心在哪里,陆地的分布重心在哪里,即“水半球”和“陆半球”的关系。利用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读图,从直接获取信息,到比较读图,综合分析图表信息,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在读“海陆面积示意”、“各种半球的海陆分布”的基础上,再请学生议一议,如何“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2)选取合适“参照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选择,如学习海陆分布内容时,为学生提供以下几种教具:普通地球仪、万象地球仪、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地图、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地图,请学生自行选择。学生在选择过程中会思考自己即将观察的对象和观察的角度。这种选择取决于观察对象的空间范围和大小以及参照物的选取,这是很重要的地理空间思想。

如何描述空间分布特点?首先明确观察对象需要选取什么合适的参照物(参照物可有多种选择,但必须对划分空间、确定方位有意义);如描述海陆空间分布特点时,大洋作为一个整体,大陆作为一个整体,它们彼此是相互包围的关系,可界定范围却无法确定方位,不能把大洋作为陆地的参照物,或把陆地作为大洋的参照物。教材选取半球位置作为参照物,而描述大洲和大洋的空间位置,七大洲和四大洋彼此是包围的关系,可以界定范围,不同的大洲和大洋之间又可以确定方位,所以能成为彼此的参照物。

其次才是具体描述。如何描述观察对象与参照物之间的空间关系?不同的空间尺度有不同的描述“技术”,但通常从观察对象与参照物的方位、距离等角度入手。描述“海陆分布”与“半球”的空间位置关系,提示学生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分布隐含方位要素,在不同半球的海陆面积对比隐含距离要素,如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隐含“距离”意思是,北半球大陆内部距离海洋较远,南半球大陆内部距离海洋较近。“大洲和大洋”的空间位置描述,如“大洋洲四面环海”、“欧洲西部是亚欧大陆向西伸向大西洋的大半岛”。提示学生“四面”、“西部”表示方位,“四面环海”、“向西伸向大西洋的大半岛”实际上说的是这些区域与海洋的“距离”。提醒学生,在宏观尺度的位置描述中,“距离”通常不以几何距离来表征,而是通过一个区域几面濒临海洋和是否深入大陆内部这样较为“模糊”的表述方法来说明其距海远近。教学中引导学生按照这样的“话语”体系去描述地理事物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

(3)明确“位置”的重要性。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是认识区域的起点。通常来说,在影响某个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应将位置放在首位;因为某两个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地的位置差异。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要重视大洲和大洋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教学中教师可用“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纬线指导学生观察:这些纬线分别穿过哪些大洲?哪些大洲有广阔的内陆?强化横向比较的学习方法,这是对复杂的地理事物进行归类,提升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4)掌握方法学会“动手”。三种不同版本的教材,都要求学生会画“几个大洲几何轮廓”示意图。针对不同版本呈现方式的不同,笔者认为先呈现结论,再让学生去试着画,学生的求知欲会下减,若由教师绘制,并向学生提问“我画出来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可能只会“依葫芦画瓢”,学习只是机械操作,失去了创造的意义。因此,在没有使用“商务版”的地区,教师可以借鉴商务版教材中的问题设计。指导学生先读图2.9,思考澳大利亚大陆的几何形状是怎么样的?是怎样画出来的?再请学生总结出具体操作的方法“找到大陆形状重要的转折点、读出这些点的经度和纬度位置、将这些点画在经纬网地图上、然后用折线将其连接”,最后让学生尝试画其它大陆的几何轮廓示意图。在学生作品中,可看出所选的点越多,其作品的生动性越明显,还可反映出不同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地理的喜爱程度。

上一篇:基于手持移动设备的虚拟装置教学系统 下一篇:播撒仁爱济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