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视角下城乡二元金融服务的差异及创新分析

时间:2022-09-21 06:48:30

普惠金融视角下城乡二元金融服务的差异及创新分析

【摘要】本文从普惠金融视角出发,结合近几年统计数据,分别从居民收入、金融服务基础设施、信贷资源配置,以及城乡保险覆盖等方面定量分析我国城乡金融服务发展水平的差异,发现城乡金融服务差异的根源。最后,针对具体差异情况,以普惠金融的思路为先导,提出几点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普惠金融 金融排斥 城乡差异 金融服务 物流金融 微型金融

一、普惠金融及相关理论梳理

普惠金融,来源于英文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又可译作“包容性金融”,这一概念正式被提出是联合国在2005国际小额贷款年会上。纵观之前国内外相关文献,也能够搜寻到“普惠金融”理论的“影子”。Kuzents(1955,1963)认为,在经济社会初期,不平等现象是存在的,并且差距逐渐增大,直到经济效益增长能够蔓延到整个经济体。之后,也有学者对其研究进行发展。直到Helm(2006)才提出“普惠金融”应该是辐射到所有人的金融体系。

国内,由杜晓山、焦瑾璞率先将普惠金融概念引入我国,其基本含义是:存在一个能有效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杜晓山在《建立普惠金融体系》(2009)一文中进行了细致的论述,他将普惠型金融概括为三个层面:一是客户层面,这一金融体系的中心为城乡中的贫困和低收入客户,他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取决于金融体系中各方面的规划及活动。二是微观层面,零售金融服务的提供者仍然承担着金融体系的中流砥柱,它直接为贫困和低收入客户提供服务,拥有广泛的客户。三是中观层面,这一层面涵盖了很多金融服务相关人员和机构,它们通过改善基础性的金融服务设施和一系列金融活动,为客户实现降低交易成本、扩大服务规模和深度、提高技能、促进透明度的要求,这些金融服务实体可以是跨国界的、地区性或全球性组织。将其理论核心亦可总结为,旨在将普惠的金融服务赋予经济体系中的每一个人,从而更协调地解决经济不平等问题,最终运用更科学、更有效的方式方法提升社会总福利效用水平。

二、普惠视角下我国城乡金融服务比较

普惠金融重点研究的是金融服务资源在社会收入分配、金融基础设施、金融活动,以及信贷资源、社会保险等多领域的均衡配置,基于该理论视角相关数据可得性,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来量化分析我国城乡二元金融服务的差异。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异

城乡金融服务的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不平等,对经济不平等的研究,首先以收入不平等为突破口,基于历年数据来看,我国城乡收入仍存在显著差距,如图1所示。

图1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变化及比率

由图1可知,尽管国家出台了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的相关政策,但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情况仍明显,城乡人均收入比率保持在3.2左右。农村居民从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11年的6977元,而城市居民从1978年与农村居民差不多的343.4元上涨到2011年的21810元,陈宗胜(1994)对比库兹涅茨倒U理论,提出现阶段我国体制条件下收入分配差距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倒U型关系理论假说,即先扩大再逐渐缩小。日本花费了大概100年使农民收入超过非农家庭收入,我国解决城乡收入失衡问题也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二)金融服务基础设施

金融服务基础设施是指金融运行的硬件设施和制度安排,主要包括机构分布、金融市场、支付体系以及投资者保护制度等。在城乡区域范围内,信贷业务是金融服务中最基础的业务,基于银监会最新公布数据,截至2011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3800家,营业网点19.8万个,包括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银行金融机构网点共有11.9万个,占全国机构网点总量的59%,平均每个县(市、旗)分布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55.4个,每个镇(乡)分布银行业金融网点仅3.69个,全国尚有3300个镇(乡)未设任何银行业机构营业网点,拥有一家营业网点乡镇8200个。由数据可知,部分乡镇仍得不到最基本的金融服务。在《农村信用社成立60周年改革发展》一文中,“截至2011年底,农村信用社共有机构网点7.7万个,从业人员76万,提供了全国77.4%的农户贷款,承担了76%的金融机构空白乡镇覆盖任务。”根据于奎(2006)的研究,反映我国农村地区证券、信托、基金等投融资业务基本空白,金融服务业务种类也过于单一。

(三)城乡保险覆盖差异

普惠金融的核心思想是将金融服务赋予经济体系中的每一个人,童广印(2007)认为,城乡保险应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乡村群体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综合考虑。通过体系改革和政策调整,逐步扩大横向覆盖面,汇集全民的保险体系。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及农业险在农村保险市场的主体地位,选取农业险及非农业险为指标来分析城乡保险覆盖面差异。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农业险及其赔付比率

如表1,明显可见,农业险无论是在购买总额,还是赔付额,都与非农业险规模相差甚远。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就早已开始在某些地区和企业中开展改革试点工作,但从数据上来看,农业险占保险总额仍不高于2%,而赔付率也很少冲破5%,这种城乡保险之间的巨大差异一直以来都未得到彻底性改变。

(四)城乡金融效率水平差异分析

借鉴白钦先(2001)提出的金融效率来衡量城乡金融投入与产出的量化关系,从量化角度找出城乡二元结构之间的差异,结合我国城市和乡村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上述学者的基本思想,遵循廖杉杉的做法,本文拟以存货比来衡量城乡金融效率,即:

FE=SG/LG

农村金融效率:FEc=SGc/LGc

城市金融效率:FEt=SGt/LGt

其中,FE代表金融效率;SG代表全部金融机构储蓄总额;LG代表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SGc和SGt分别代表农村储蓄和城市储蓄总额;LGc和LGt分别代表农村贷款和城市贷款总额。

本文城乡信贷规模数据源于国泰安研究服务中心数据库,根据金融效率计算公式,可将城乡金融效率以图像形式表示出来,如图2所示。

图2 我国城乡金融效率

1978~2008年,我国城乡金融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自2003年起,我国城乡金融效率差距也逐渐缩小,但基于金融服务发展初期城乡存在差异,现阶段城乡金融效率之间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三、结论及对策

本文基于普惠金融理论视角,对我国城乡二元金融服务提出几点创新性建议: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抑制城乡经济不均衡

城乡金融服务差异源于城乡经济不平等现象,其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以普惠金融的发展思路来调整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总体目标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逐步建立起以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收入分配格局。根据分析可知,我国收入差距现状符合库兹涅茨“倒U”理论,因此在转变时期更应注重社会公平,处理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效率和公平关系。

(二)有形网络与无形网络相结合,大力发展微型金融

普惠金融的本质是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能够普及全社会的各级群体,然而,农村存在严重的机构缺失导致无法为小乡镇或偏远地区提供最基本的金融服务。目前,工作重点应放在对偏远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弥补金融机构在偏远地区的不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广泛运用,虚拟银行由于其方便并且可减少交易成本的特点,在现代金融服务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然而,虚拟网点却无法完全代替传统有形机构,特别是县及县以下地区,因而可采用有形网点与无形网点相结合的方法,加大金融服务网络的覆盖面。

(三)广泛开展城乡物流金融联合

普惠金融的中观层面意义是为客户实现降低交易成本,物流金融作为一种能够有效融合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的创新性金融产品,随着物流和金融产业改革进程的有序开展,城乡金融服务应该同时受益,然而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城乡二元结构较为分裂,应广泛开展联合,“城市带动农村”的合作联盟机制,重点打造创新型合作社系统,采取并购、加盟等多种形式,构建农业生产资料和优势产业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和农村经营体系。

(四)推广小额保险业务,增大城乡保险覆盖面

普惠金融的核心理念是能够构建一个覆盖到社会群体中每一个经济个体的风险防范机制。根据我国城乡较低收入人群的现状,应提供一种产品简易、保费低廉、保障适度、理赔简单的保险服务,也即为小额保险业务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焦瑾璞.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性.中国金融,2010年10期:12-13.

[2]陆岷峰,任亚军,周慧琦.关于商业银行网点功能转型的思考.上海金融,2009年4期:89-91.

[3]胡愈,柳思维.物流金融及其运作问题讨论综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2期:75-79.

上一篇: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政策建议 下一篇: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新趋势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