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发展的校园空间

时间:2022-09-21 06:08:39

弹性发展的校园空间

摘要:介绍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管理学院的设计背景、方法和成果,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措施对设计难点一一对应解决。簇群式的教学建筑组团改变了传统教学楼分散、封闭单一的空间形态,促进了空间整合、资源共享,同时为校园提供一种大气的建筑形象。

关键词: 集约化布局 轴线转移 模块组合 有机生长

1.项目概述

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管理学院于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是桂林理工大学利用高校优质办学资源与社会力量合作创办的独立学院。现有学生人数为3400人,预计2016年达到12000人。

2.地形条件

华侨农场新校区选址在桂林市华侨农场二分场,建设用地规模为568亩(37.8公顷),用地内大部分为农田,地势平坦,在高程146.5~149.4之间。用地东侧距漓江约200米,西北两侧为岩溶峰林地貌环绕,风景秀丽,宁静宜人。

3.问题的提出:

3.1用地紧张。

用地不规则,且容积率达到0.8,对于校园规划密度相对较高。

3.2东西两侧校园形象的营造。

建校初期只有西侧的国道可以使用,东侧远期规划有临近漓江的沿江快速路,但数年后才可形成,校方希望将主入口面向漓江设置。因此东西两侧的入口都非常重要。

3.3分期建设和校园完整性的矛盾。

校园首期建设面积不足规划面积的一半,且建设项目与规划总体布局协调困难。

4.问题的解决――规划理念

4.1内聚型的集约化布局模式――保证共享区的开放性和连续性

校园净用地为37.8公顷,拟建建筑面积为26万平方米,容积率较高,同时受到建筑高度≯18米和建筑层数≯5层的限制,采用集约化的建筑布局更能适应现有地形。规划中将生活区的用地适度集中,为校园师生在共享区提供尽可能多的集中绿地和开放空间。在共享区内将单体面积较小的建筑组合为建筑综合体,将功能相近的产学合作单元进行串联,这种集约化的布局增强了建筑物之间的联系,建筑交错、叠加创造出更加丰富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形成高效、便捷、共享的智能型教学环境,有利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综合,从而互相激发出思想的火花。体现了功能和空间使用的高效性,同时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图1)

4.2虚实两条轴线的空间转移――保证在分期建设中入口的良好形象

西侧的一期主入口空间是本次规划的一条虚轴,该轴线空间由建筑间的大跨度连接形成门洞,通过建筑界面进行入口空间的限定,再利用湖面空间的逐步扩大以及建筑簇群的围合来形成整个轴线;东侧的校园主入口以较为严整的中轴对称的形式和院落式的空间组合强调其礼仪性的需求,两个入口轴线的产生的序列空间均到达图书馆形成高潮。

4.3簇团式模块化的平面组合――保证学科发展的不确定性对规划的影响

共享区内的建筑呈卫星状环绕中心景观湖,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每个组团均运用一种模数式的组合方式,通过拼接、交错形成丰富有趣的空间形态和外部环境。大学办学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学校需要不断调整学科建设的方向和规模,共享区内这种有规律的平面组合方式使学校在进行分期建设时,可以遵循最初的秩序进行自由发展和生长而不会产生混乱;并可以随意调整院系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满足校方提出的使用要求,同时不会对规划结构产生不良影响。

4.4有机生长的空间结构――保证校园分期建设过程中的完整性和经济性

1.通过建筑的多适应性设计,在一期建设中将共享区的一半建筑作为公共教学楼使用,首期建设完成,形象完整。

2.远期当东侧的沿江景观路通车之后,在完成公共教学楼的建设后,校区的形象依然完整,并通过东侧礼仪性的建筑序列使主入口重心向东侧转移。共享区内的公共教学楼功能转换为产学合作单元,至此完成规划的终极目标。

3、着眼未来的弹性规划

由于首期形象完整、独立成团、用地紧凑,可以节省大量投入并降低管理成本。同时留出规则集中的二期用地,在分期建设的缓冲期,学校不但可以通过使用过程中的反馈意见来确定最终的功能组合,达到资源最优化配置,而且可以根据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以适应未来新型教学的发展,使规划更具弹性。

5.规划结构:

5.1中轴贯引,一心两翼

在严谨而理性的整体规划中,以图书馆为中心串起东西两条轴线,形成布局开阔、明朗的现代校园格局。共享区围绕中心水体为核心的景观绿化带次第展开,蜿蜒的湖面以一种自然流动的形态穿插渗透于组团之间,并入整个校园的生态系统形成校园的绿肺,为校园增添了灵气。东西两侧的礼仪入口和生活入口遥相呼应,形成一心两翼的形态。

5.2书声萦岛,玉带连珠

规划中将校园景观肌理与建筑形态有机叠加,相互融合,通过中心景观湖的设置对基地形态进行扭转,使更多的建筑朝向转为南北向。校园的景观结构对建筑的空间形态产生影响,互相渗透,形成层次丰富、自由错落、疏密有致的点状布局,蜿蜒连续的水体串起共享区和教学区的主要建筑,形成高低错落的连续影像,是对桂林山水的响应。

6. 规划分区

分为核心教学区、共享区(产学实训区)、生活区、体育运动区

6.1核心教学区

公共教学楼位于校园东侧,在空间上南北两侧对称布置共同构成入口轴线,广场中心报告厅的设置使得广场空间层次更显丰富。图书馆作为南北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对两侧轴线做了不同的呼应,东侧立面对称规整,体现其礼仪性;西侧立面通过内庭想湖面展开,椭圆大厅穿插其中,配合中央景观湖的活泼灵动。

6.2共享区(产学实训区)

中央生态景区位于核心教学区中部,由大片的绿化、水体组成。整体形态自然,适度分隔各教学组团,并渗透其中,使各组团均能享有良好的湖面景观。以湖面为中心结合步道和小品形成园林式的教学环境,为师生提供学习、休憩与交往的理想场所。

6.3.生活区

学生宿舍位于校园的北区和南区,分散的布局拉近了生活区和教学区的距离,并且避免了集中布置生活区会产生瞬时单向人流对校园道路交通的巨大压力。

6.4.体育运动区

体育运动区靠近学生生活区设置相当数量的篮球场,排球场,方便学生使用。将体育馆,活动中心组合为大跨度的门式建筑,作为西侧生活入口的大门,同时成为校园的另一个标志性建筑。

7.道路交通

7.1、出入口设计

校区对外设置两个出入口。在校园东侧主干道设置校园主入口,以一组活泼大方的礼仪性空间体现校园的整体形象,以图书馆为轴线的端点,气势恢宏。在校园西侧设置生活入口,避免了对教学区的干扰。

7.2、车行道路系统

校园主干道:主干道14米宽连接各个功能分区,并将核心教学区与其他功能分区进行了明确的界定。

校园次干道:次干道4米宽,主要为人行服务,同时满足消防要求。

7.3、步行道路系统

遍布校园的步行道路系统,与车行系统相互协调,并结合绿化、小品,给大学校园创造舒适的多样化的交往空间,增加了学科之间的交流和互补。步行系统和景观系统交叉叠合,营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大学生活意境,并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校园景观。生活区内以绿化广场、廊道和平台相连,与中央生态景观区相互渗透。

7.4、停车

校内的机动车停车主要采用分散布置的方式,设置在建筑物的周边,同时在部分建筑设置地下停车场。自行车停车分散布置,结合建筑的底层架空来解决。

8.环境景观

8.1第一层次园林空间――建筑群体围合的水体和广场空间。

以校门、入口广场,公共教学楼,中央生态湖等空间的引导和变化,形成起承转合,交响乐章一般的空间序列关系。

8.2第二层次园林空间――建筑单体的景观

以建筑、小品及植物景观通过穿插、渗透,形成流畅柔美,富于自然韵致的园林式滨水校园特色。以亭、廊等造园元素,营造尽可能多的尺度近人的灰空间。庭园与建筑相互借景。

8.3 第三层次园林空间:――建筑物内部的园林空间。

借鉴南方庭园尺度,以中庭、天井、室内绿化、空中花园、交往平台等建筑内部的生态空间处理,营造建筑内部小环境。

9.建筑风格

簇群式的教学建筑组团改变了传统教学楼分散、封闭单一的空间形态,促进了空间整合、资源共享,同时为校园提供一种大气的建筑形象。校园内建筑基本单廊设计,多设内院,适应桂林的地区特点。以现代建筑语言、现代材料以及灰白色彩的搭配表达校园的特色与内涵,以简洁的体块表现对桂林山水的响应,力求内部功能的简洁、实用和建筑立面的清新、活泼。以现代的手法阐释地域文化特征,展现出新颖、活跃的建筑风貌。(图2)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论房地产项目中的工程成本管理 下一篇:关于无梁楼盖地下室顶板消防车等效荷载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