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延误情况下的工程索赔原则探讨

时间:2022-09-21 05:59:17

同期延误情况下的工程索赔原则探讨

内容提要 本文研究工程实施中同期延误情况下工程索赔的责任归属判断和责任比例划分原则,从法律规定、合同双方的根本利益和实践角度,针对三种传统的工程索赔处理原则的弊端,提出同期延误情况下工程索赔的“初因决定工期,责任划分费用”的新原则。同时结合案例分析,论证了新索赔处理原则的实用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 同期延误 工程索赔 索赔原则 案例分析

由于施工现场条件、气候条件的变化,施工进度、物价的变化,以及合同条款、规范和施工图纸等的变更、差异、延误等因素的影响,工程实施过程中承发包双方之间经常发生索赔事件。

在处理索赔事件的各个环节中,对索赔事件的责任划分,是正确处理索赔的前提,也是其重点和难点。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发生的原因及引起该原因的责任方,如果原因是明了的,那么该事件的责任也就相应的清晰。因此,是否能够针对索赔事件的原因进行合理的处理,便成为能否从根本上解决索赔事件的关键所在。

如果索赔事件是一方(或外界)的单个或多个原因引起的,那么该方即为(或合同双方都不为)索赔事件的责任方。但是,在实际工程实施中,索赔事件通常并不仅仅是一方的原因引起的,而是由来自业主、承包商和(或)外界的不同原因引起的同期延误索赔事件。

同期延误(Concurrent Delay)是指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某一时间段内,业主的延误、承包商的延误和(或)业主和承包商双方均不承担责任的延误(如特别不利的气候条件)同时发生。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按照FIDIC合同条款,在发生业主和承包商双方均不承担责任的延误时,承包商仅有权获得工期延长,无法获得费用补偿。

对于一方原因引起的索赔事件,由于责任方单一,索赔处理的关键仅在于对事件原始责任的认定,故处理相对较为简单。但是同期延误情况下的索赔事件涉及的因素较多,索赔处理过程繁琐,双方的责任难以定性和定量。

索赔的最终目的是工期延长和(或)费用补偿。一旦发生误期,工期延长是必然的,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共同目标是尽早完成工程,使双方的利益损失达到最小。工期延长,即工期索赔较易达成共识,但是费用的索赔,因牵扯到双方的根本利益,在双方利益冲突之下,究竟由哪一方承担责任以及承担多大责任,会因双方对事件的认识不一致,更重要的是会因双方原因对延误结果的影响无法量化而引起争议,从而使索赔处理陷入僵局。

针对这一问题,结合实践中的索赔处理惯例(将工期索赔和费用索赔分开考虑),本文通过对常用的几种工程索赔处理方法的比较,探讨同期延误情况下工程索赔的责任归属和责任划分,提出更方便、合理、实用的处理方式。

同期延误情况下索赔事件的责任归属和责任划分,常见的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初始事件原则

在《Claims in Perspective for Building and Civil Engineering》(第二版)一书中对初始事件原则有如下解释:

初始事件原则是指在不同原因交叉时段之前业已发生的初始延误事件,引起该事件的一方承担交叉时段内的全部责任。

这种处理原则体现的是“逻辑责任”,有其逻辑合理性,但是它不考虑交叉时段内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延误事件的重要性和可能的交互影响,违反了公平原则。

2.不利于承包商原则

不利于承包商原则(Principle of Adverse Responsibility on Contractor)的含义是,在多种原因交叉时段内,只要出现了承包商的责任或风险,不管其出现次序,也不论延误事件的性质,该时段的责任全部由承包商承担。

这种处理原则,在旧版FIDIC条件中有所体现,主要体现在现场视察、标书完备性条款和由雇主聘用的工程师在争端进入仲裁或诉讼程序前拥有最后决定权等条款,而对雇主违约的规定则十分单薄,形成了对承包商的单边约束。

不利于承包商原则既不符合逻辑,又违背公平原则,也与以FIDIC为代表的国际惯例相抵触。

但是,初始事件原则和不利于承包商原则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迅速对交叉时段内的索赔事件的责任给予性质的判定。

3.责任分摊原则

责任分摊原则(Principle of Responsibility Sharing)是指交叉时段内的索赔事件应由业主、承包商分别承担责任,按各延误事件对延误结果的影响分摊责任,并由延误事件的责任方承担。

这种折衷的处理,基本符合公平的原则。它与前两种原则正相反,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指明在实际工程索赔中使用该原则时,责任比例如何确定。

并且该原则在理论上忽视了引起初始事件的原因在整个工程延误中的重要性,以及初因在责任划分中的归属问题。

施工合同实施的根本目标是建造并完成一个符合合同意图的工程,合同双方在这一层面上的目标完全一致,这一目标是双方的根本利益所在。追究违约责任、合理负担风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而不是目的。在追究过错责任或划分合同风险时,由于最大限度实现合同目标的需要,或由于工程所处特定地域人文背景的制约,合同双方必然会灵活处理所遇到的工程情况,比如,放弃或减轻对对方过错的追究,主动承担部分甚至全部本应由对方承担的责任或风险等。

基于上述对比分析,结合实践中工期索赔和费用索赔分开考虑的惯例,本文提出如下原则:同期延误情况下,引起初始延误事件的合同一方对工期延误带给另一方的工期损失进行补偿;对于交叉时间段内总的费用损失,根据相关的法律和合同条件,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详细记录等,在合同双方友好协商的基础上,按照双方对该费用损失影响的比例大小来进行责任划分。或者简单表述为:“初因决定工期,责任划分费用”原则。

1.初因决定工期分析

在工程实践中,很多情况下,工程延误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同期延误造成的,引起初始延误的原因就是初因,基于初因已经使某项工作延误,其后发生的其他原因将不能对该工作产生更多延误的理念,在同期延误情况下的索赔事件中,引发初始延误的原因,即初因,是导致工程延误的直接原因,是决定性的。因此,初因决定工期的索赔,便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

由不同的原因造成的初始延误引起的工期索赔,有以下3种不同的判断结果(如图所示):

第一种情况:在图示(1a)-(1d)所示的情况下,初始延误是由承包商引起的,则在初始延误作用期间,随后发生的由业主的原因或业主和承包商双方均不承担责任的原因引起的延误将不发生作用,初始延误作用期间的工程延误由承包商承担责任,承包商没有权利获得工期延长。在图示(1b)-(1c)所示的情况下,虽然初始延误是由承包商引起的,但业主的延误或业主和承包商双方均不承担责任的延误是在承包商所引起的初始延误停止之后发生的,则承包商可获得图中双线所示的延期。

第二种情况:在图示(2a)-(2d)所示的情况下,引起初始延误的原因是业主或者咨询工程师,则由承包商引起的同期延误将不能免除业主的责任。因此,承包商将有权获得从业主的延误开始至非业主和承包商原因引起的延误结束的时间作为延期,如图中双线所示。

第三种情况:在图示(3a)-(3d)所示的情况下,初始延误既不是承包商也不是业主引起的,这时承包商和业主都不用承担任何同期延误的责任,承包商有权获得图上双线所示的初始延误作用期间的工期延长。在图示(3d)所示的情况下,业主引起的延误在初始延误之后发生但在承包商的延误开始之前发生,则承包商除了可获得初始延误作用期间的工期延长,还可获得从初始延误结束至业主延误结束的时间作为延期,如图中双线所示。

单就承包商而言,如果初始延误是由其引起的,这样的处理或许会暂时造成一定的压力和损失,但从长远来看,通过索赔中的教训和经验,势必会使其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大幅度提高,这对承包商的长远发展利远大于弊。

2.责任划分费用分析

在同期延误的时间段内,总的费用损失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如果延误期间的所有费用损失都由引起初始延误的一方来承担,不但不符合相关法律和合同条款的规定,有失公平的原则,而且也势必会造成该方的巨大损失,可能会造成资金不能按时到位、工程质量不合格等各种不良的后果,这将严重影响合同双方根本目标的实现。

同时,工程实施中的很多延误事件,包括承包商的某些责任和绝大多数风险,都是承包商所不能控制的,甚至也是无法预见的(比如某些来自供货商或施工机械故障的原因)。为了保证合同最终目标的实现,业主和承包商相互做出让步,消化风险因素,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体现了在合作中追求双赢的良性经济关系。

索赔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工程能够顺利完成,依据合同条款,通过友好协商对合同双方的责任进行划分,按照双方协商的结果来分配各自在索赔中应支付赔偿的比例,最终得到一个双方都能够满意的结果,不但实现了合同双方共同的目标,达到共赢的结果,而且对双方以后的合作和企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益处。

上述分析表明,“初因决定工期,责任划分费用”这一新的原则,将同期延误情况下的工期和费用的索赔划分开进行考虑,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同时,针对以往工程索赔原则的各种弊端,新原则既具有逻辑合理性,又兼顾公平原则,为合同双方协商解决争议,为法官行使自由量裁权提出有力的理论依据。

案例:

坦桑尼亚某道路升级项目,采用的合同条款是FIDIC合同第四版1988年修订版。项目开工日期为2001年3月,根据合同条款第17款的规定和合同谈判时确定的日期,咨询向承包商提供了放线资料(setting out data),但是由于现场条件和项目设计时发生了较大变化,承包商在放线过程中发现采用咨询提供的放线资料,路线无法闭合,承包商及时将情况书面报告了咨询,咨询和业主在重新校核后,向承包商提供了正确的放线资料,这样由于放线资料错误造成测量放线工作不能按计划完成。根据咨询批复的14款进度计划,测量放线工作先于土方工程15天开始,而且位于关键线路上,所以测量放线工作的延误造成整个工期延误。

索赔结果:承包商据此分别提出工期索赔和费用索赔。索赔的工期计算是从咨询应提供放线资料之日起到咨询提供了正确的放线资料之日止,合计69个阳光日。费用索赔包括重复测量工作的费用,延期期间的管理费,由于不能按时开始土方工程,人员和设备的闲置费用,以及设备占款的利息。在原工期即将结束时,业主批复了69个阳光日的延期,同时业主以承包商已进场的设备不配套(缺少压路机)无法开展土方工程为由,拒绝承包商提出的费用索赔。承包商以初始事件原则判断业主应对工程延误负责,所以坚持业主对费用进行赔偿。经过多次协商后,业主同意对重复测量工作的费用补偿,但业主坚持延期期间自己也要支出管理费,所以双方承担各自的管理费支出,由于承包商进场设备不配套,所以设备和人员闲置费和设备占款利息由承包商负担。费用补偿是在工程结束双方协商整个项目的追加费用时最后达成一致的,业主将根据现场记录计算出重复测量工作的实际费用补偿给承包商,作为费用索赔的结果。

上述索赔案例基本是按照新的原则进行处理的,从结果中可以看出,新的索赔原则既吸收了原有三种原则的优点,体现了合理与公平,易于定性和量化从而带来效率,又克服了其不足,能够更充分地体现合同双方的最终利益。对于工期索赔,由于初始延误是代表业主的咨询提供错误放线资料造成的,所以承包商有权获得初始延误作用期间,即从咨询应提供放线资料之日起到咨询提供了正确的放线资料之日止的延期,作为工期赔偿,这充分肯定了初因对工期的决定性作用。对于费用索赔,从责任分摊处理原则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各因素交叉作用的过程中,业主和承包商各自都有责任,所以应该按照各自的责任对费用进行合理的划分,即业主负担重复测量工作的费用,双方承担各自管理费的损失,承包商承担设备和人员闲置费和设备占款利息。

索赔只是维护合同双方权益的一种手段,并不是最终的目的,顺利实现合同中规定的合同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才是最终的目标。但是,对于工程来讲,很多风险是无法预计的,风险一旦发生,遭受风险的双方,都会受到一定的损失,这样索赔事件的发生便是不可避免的。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工程实施中同期延误情况下的工程索赔问题,“初因决定工期,责任划分费用”的处理原则将能够在索赔的定性定量问题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李红敏,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张勇,中国矿业大学)

参考文献:

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施工合同条件》第四版1988修订版。

吕胜普、李建设、杨飞雪:多事件交叉干扰下的工期索赔方法,《土木工程学报》,2005年第11期。

吕胜普、李建设、杨飞雪:多事件干扰下的索赔计算方法,《施工技术》,2004年第12期。

杨德钦:多事件干扰下工期延误索赔原则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03年第3期。

丛培经:利用网络计划进行工期索赔,《化工建设工程》,2002年第3期。

上一篇:对美国工程项目分包合同管理的几点体会 下一篇:美国建筑市场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