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对环境福利的影响及对策

时间:2022-04-15 01:50:13

FDI对环境福利的影响及对策

内容提要 fdi作为生产要素施加到一国地区经济发展中,会对当地的环境福利带来很大影响。本文分析了FDI对我国环境福利的影响,揭示了FDI对环境福利正面效应的同时,对其负面效应也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文章对如何处理好FDI与环境保护的之间关系,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提高引资的福利效应,维护环境安全,完善我国的引资政策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FDI) 污染密集产业(PIIs) 环境福利效应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外商直接投资( FDI)与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利用FDI的规模年年攀升,截至2006年底,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累计达7080.29亿美元,数额居发展中国家第1位。国际投资理论认为, 产业的扩张和转移是FDI的一个基本动机,在产业梯度转移规律控制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通过引进FDI承接了发达国家(地区)产业转移,给我国的社会福利和环境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重性的。一方面,FDI促进了我国GDP的增加,提高了经济增长率,推动了出口的发展,带来了环保技术外溢效应,促进了环境保护意识等。但是伴随着FDI的引入及其产业转移,相当一部分污染密集型产业(Pollution Intensive Industries, PIIs)也转移至我国,如化学、能源、橡胶、塑料、制革、纺织等产业,因此另一方面,FDI对环境保护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PIIs所产生的大量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破坏了生态环境,威胁人体健康,阻碍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此根据我国目前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适时调整利用FDI的结构和方式,更新引资理念, 提高引资的福利效应,在利用FDI的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构筑可持续发展的引资战略十分必要而迫切。

一、FDI对我国环境保护的正面效应

(一)环保技术的溢出效应,促进环保技术扩散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尤其是致力于全球战略的许多跨国公司,倾向于在各个国家使用完全相同的技术,以此作为他们竞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使用的生产技术不仅以现在的管理体系为基础,更以将来管理体系的发展为基础,所以他们注重改造现有技术或引进新的环保技术来缓解对环境的污染。如北京熊猫宝洁洗涤用品公司建立后,在减少粉尘污染、提高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以及产品向环保型产品升级换代过渡几个方面都进行了技术改造,并付出近200万美元进口国外先进设备建立了一座现代化的污水处理厂以减少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同时,FDI的引入在带进了国外先进环保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有效地弥补了国内环保投资的不足,培养了一批人才。一些从欧美留学回国创业的民营企业家,主动接受、学习和实践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环保行为,在积极开展IS014001认证的同时,努力研究和引进清洁的生产技术,促进了环保技术的扩散。

(二)环保市场的学习竞争效应,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

FDI促进了我国环保机制的逐步建立,推动了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受我国巨大的环保潜在市场的吸引,外商投资建设环保企业,不仅给我国的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了资金来源和先进的技术设备,还加快了我国环保产业及产品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同时满足了我国环保市场的巨大需求,有效治理了环境污染。比如法国苏伊士水务集团旗下的得利满公司,已经在我国参与了100 多个水处理项目建设,为我国污染水处理方面做出了良好的示范。外商投资企业的较高环保意识和先进的环境管理方法对中方合作伙伴环保意识和环境管理水平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学习示范效应。在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大力强化环保措施的情况下,国内一些企业为保持竞争力,也积极学习,不断更新环保设施,提高环保技术,完善管理制度,在企业的良性竞争下,推动了我国企业环保水平的提高。

(三)环保意识的学习示范效应,深化了环保理念和意识

在发达国家,环保的意识早已深入人心,“绿色”运动表现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掀起了以“绿色生产”、“绿色采购”、“绿色消费”等为主的绿色浪潮。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尤其是着眼于企业长期发展的跨国公司,为了维护企业的声誉,提高企业的良好的环境形象,避免遭到环境意识较高的市场消费者的联合抵制,减少因重大环境事件发生而使企业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把环境原则与方针贯穿于企业战略之中,不仅对外有相应的环境承诺, 而且不少公司已付诸实践。很多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自愿把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认证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声誉的一种证明,一张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中国于1996年开始IS014000认证工作,目前我国通过认证的企业中,2/3以上是外商投资企业。而且,国际上大多数著名跨国公司都已明确提出采取母公司标准, 欧盟等也已开始要求所属企业在区内和海外投资要采取母公司标准。外商投资企业较高的环保意识,对提高我国企业及居民的环保意识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逐步形成以保护环境为荣、污染环境为耻的经营与消费观念。

二、FDI对我国环境保护的负面效应

如前所述,FDI的一个基本动机是产业的扩张和转移,那么产业转移的走向势必是按梯度从高到低进行的。对发达国家来说,这是一个成熟和过时产品和技术的转移过程;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则是一个相对先进的产品和技术的引进过程;此外,我国承接的产业中相当一部分是PIIs,所以,FDI对我国环境保护的负面效应是不容忽视的。

(一)直接破坏引资地生态环境,损害居民身体健康

一方面,FDI中引进的中低档技术设备甚至有害技术设备和产品直接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损害居民身体健康。如沈阳某合资企业引进了早已被投资国废弃的工艺,即用液态汞生产日光灯,导致车间空气中汞浓度严重超标,严重损害了生产工人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出于成本利润差的利益趋使,在受到一些环境保护限制政策(比如限制带有污染特性的投入品和产出品的生产)的影响,对于本国污染密集产业中已淘汰、高耗能、低附加值的边际行业,许多企业要么停止原有污染产品的生产,要么把有关的生产集中于那些环境管制较为宽松的国家或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FDI就主要集中在这些行业或这些行业的部分环节上。以IT行业为例,长三角地区是全球重要的IT产品制造和出口基地,如苏州2003年笔记本电脑产量就占全球1/4,然而仅仅是生产和制造基地在该地区,无污染的研发部门却在投资母国,这样就将组装中高耗能、易产生污染的环节留在了东部沿海地区,而大规模生产电脑的大量废弃物留在了我国,还产生了不可燃烧的化学物质和铅等重金属,直接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二)加重生态环境负担,增加环境治理成本

伴随着FDI转移至我国的PIIs产业,尤其化工原料、纺织业、化学制品等产业在出口额上升的同时,废水废气排放量和固体废物产业量都呈上升趋势,加重了我国生态环境负担,增加了我国环保部门的治理难度。以纺织行业为例,每年排放废水9亿多吨,已经成为我国排放工业废水量较大的部门之一。纺织工业废水排放量的4/5来源于印染废水排放量,而印染废水脱色困难、含有机物浓度高等,因而被看作是污水处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印染废水治理以集中处理为主,而各地达标排放标准不同,水环境功能要求也不一样,所以经处理后排放的印染废水仍对当地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由于新工艺、新原料、新染料、新助剂的不断开发和应用,使得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中污染物变得越来越复杂,处理难度也在不断增大。另一方面,我国印染行业集中的浙江、江苏、山东省同时又是淮河及太湖重点流域所在地,水污染防治工作形势严峻,污水治理成本不断增加。

(三)直接投资转基因产品,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

外商引进高新技术是我国鼓励的重点,但引进一些高新技术产品尤其是引进转基因技术和产品对我国生态环境、国家乃至人类安全的潜在负面影响不容忽视。由于许多转基因产品的应用需要很多科学的特定环境,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其后果难以预料,甚至由于使用不当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如害虫更加猖狂、农作物颗粒无收等,并很有可能成为新的潜在的污染源。有学者研究,一些外国投资者已进入中国并生产和销售转基因产品。据报道,河北引进的抗棉蚜虫棉花对免除棉花受棉蚜虫危害同时提高棉花质量和保证产量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一些县级公司因受高利诱惑私留从农民手中收购的棉花种子,并没有交到石家庄总部进行生物技术处理就高价卖给农民,结果数千亩棉田深受棉蚜虫危害,棉花几乎绝收。

三、引进FDI中的环境保护对策

作为我国对外开放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FDI今后对环境的影响将越发显现。正确处理好FDI与保护环境的之间关系,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使吸引FDI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积极参与完善国际立法,推动有关国际公约的修改

积极参加国际社会关于FDI与环境问题的讨论和谈判,表明我国保护环境的立场,补充与完善国际立法不足的地方,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争取公正、合理的权益,密切关注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等组织在投资与环境方面的发展动向,随时考虑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基础上调整我国的吸引外资法规。比如在国际立法方面,《关于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和处置的巴塞尔条约》确认任何国家皆享有禁止来自境外的危险废物和其他废物进入领土内处置的权利,但《巴塞尔公约》并没有涉及到污染产品与污染企业转移问题;还有前几年OECD国家参与谈判的投资多边协议(MAI)中涉及到了环境保护,但却未提到FDI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MAI禁止通过降低环境标准来吸引外商投资的行为,但并没有要求投资者采用较高的环境标准(例如母国的环境标准)来保护环境,这就容易导致“双重环境标准”的问题,不但免除了投资者和跨国公司的环境责任,也不能禁止通过FDI将PIIs以及发达国家国内所禁止的产品、技术和设备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充实这些条约和立法的内容,把污染产品和通过投资转移污染产业的行为纳入其调整范围,使其成为控制国际污染转移的法律依据。

(二)制定与完善一系列有利于吸引FDI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法规和政策

目前,我国国内在FDI环境保护方面还没有采用统一的立法形式。因此,在外商直接投资领域建立和完善有关环境法律和法规,并逐渐形成系统的外商投资环境保护立法体系已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不仅要完善环境保护立法,更要加速与FDI相关的立法。我国的环保立法不仅应当吸收和借鉴国外的环保方面的立法经验,还要把环保立法内容从防治污染扩展到产生污染和浪费资源的生产过程,同时要充分利用和执行国内现有的相关环保法规。目前与FDI相关的环境管理规定,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关于加强外商投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通知》、《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都可以作为杜绝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污染产业的绿色壁垒。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环境标准制度,在1994年建立的环境标志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与IS01400相衔接的国内环境管理标准,确定环境标准的权威性,严惩不符合环境标准的企业,限制其在投资区域内的投资。

(三)实施吸引外商投资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倡导绿色投资

绿色FDI是绿色资本的形成过程,通过外商投资于防治污染或直接投资于绿化事业使人们获得绿色效用。因此,一方面,大力鼓励外商投资到具有重大影响的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如清洁能源、交通、通信、科技、农业等关键领域;提高绿色技术起点,优先考虑能对配套解决污染治理问题的项目,优先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来改造高污染产业,如高效低毒农药新技术、织物印染机后加工技术等;同时鼓励外商投资开发绿色产品,环境标志产品等绿色产业,迎合绿色环保的消费意识;对转基因工程技术和产品,要依据目前国内认知的程度,从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两方面考虑,谨慎采取经济鼓励、禁止与限制政策。另一方面,要强化外商投资环境管理和监督体系,把好项目的技术和环境指标审批这一关,加强对项目设立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管理,完善外资审批制度,杜绝“地方保护”,从污染控制导向污染预防,力争把污染消灭在引进前和生产过程中。

(四)修正传统引资福利效应评价指标,建立正确的社会福利考核指标

我国传统引资福利效应评价一般是针对FDI给我国带来的福利正效应,也即是通过收入增长、行业结构、生产的明显改善等具体指标来衡量,但这个评价指标没有考虑到FDI对环境福利效应产生的“边际不效用”,忽略了FDI给当地环境、生态、资源等带来的负面影响,高估了FDI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贡献率,结果促使我国一些地区为了引进FDI不惜降低环境标准,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使国外的一些PIIs转移有机可乘,从而给当地环境安全造成极大威胁,降低了引资的福利总效应。所以,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吸收FDI,首先就必须对传统引资福利效应评价指标加以修正,即用净投资福利指标代替传统的福利指标亦即将环境变量考虑在内,如果在外资引进过程中,该项评价项目对环境产生的某种危害增加了,就需要从投资收益中扣除恢复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所需要支出,此时由于成本上升,引资净福利效应下降。相反,如果该项目(特别是一种保护环境的工程或政策)防止了环境危害,使得费用减少,则归为效益,净福利效应上升。此外,在选择投资项目方案时,也应选择净投资福利值比较大的。这样,就克服了盲目引资,能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取得平衡,实现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

参考文献:

张德强、谭晶荣: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影响及优化途径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3期。

吴玉鸣: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规制的影响,《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4期。

赵玉焕:《贸易与环境――WTO新一轮谈判的新议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

赵细康:《环境保护与产业竞争力》,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叶汝求:《环境与贸易》,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

Amitrajeet A. Batabyal、Hamid Beladi、Lewis Publishers Raton:2002,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11:449-450.

John A. List, Catherine Y. Co., 2000,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40:1-20.

上一篇:与香港澳门经贸合作近期概观 下一篇:对美国工程项目分包合同管理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