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缺失

时间:2022-09-21 03:41:09

童年的缺失

天阴沉沉的,下着蒙蒙细雨,小薇撑着一把小雨伞,站在村头的马路边焦急地等着爸爸妈妈归来。昨天晚上,妈妈打电话回家告诉小薇,今年她和爸爸要回家过春节,今天就可能回到家了,她还对小薇说,她给小薇买回了很多的衣服和玩具。寒冬的傍晚,四周格外寂静,只有刺骨的寒风带着冰冷的雨点还在呼呼地吹着。小薇的思绪随着寒风冰雨飞扬,飞回了那个遥远的童年。

那是七年前的一个春天,小薇还未满三岁,春节刚过,小薇的爸爸妈妈便决定和同村的叔叔阿姨们一起去广东打工,把小薇托付给奶奶抚养。那天早上,天还没有大亮,一阵噪杂声把小薇从睡梦中惊醒,小薇看见爸爸妈妈正背起行囊,匆匆地离开家门,小薇迈着蹒跚的脚步拼命地在后面追着,哭着喊着:“爸爸别走,妈妈别走。”妈妈三步一回头地看着她,脸上的泪水就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簌簌往下落,爸爸更是头也不敢回便匆匆的躲到车里去了,奶奶紧紧地把小薇抱在怀里说:“孩子,别哭了,爸爸妈妈去做工,赚多多的钱回来,帮你买多多的玩具,他们今晚就回来了……”小薇拼命地挣扎着,但终无济于事,车开了,在蜿蜒的马路上渐渐远去,最后消失在远处的茫茫群山之中。

从此,每当夕阳西下,倦鸟归巢时,小薇常常跑到村头的马路边,守候爸爸妈妈归来。日出日落,花开花谢,爸爸妈妈还是没有回来,他们在小薇的脑海中已慢慢地模糊了。有一次,小薇和同村的一个小伙伴正在玩游戏,小伙伴的爸爸妈妈做工回来了,小伙伴见到他的爸爸妈妈,高兴得像一只小鸟一样大声喊道“爸爸妈妈……”他的妈妈也高兴的把他搂到怀里,说:“好孩子,真乖!”。“爸爸妈妈”这句久违的话,又在小薇的脑中浮现,她竟然情不自禁地喊出声来“爸爸妈妈——”。周围的人一阵哄笑,一位老伯伯告诉小薇:“孩子,他们不是你的爸爸妈妈,你的爸爸妈妈在广东那边打工呢!”小薇惭愧地跑回了家,从此,小薇开始学会了沉默,开始喜欢独自一个人玩,喜欢独自享受自已的快乐,独自承担自己的痛苦。

七岁那年,小薇和很多小朋友一样,开始到学校读书了。开学初,许多同学都哭着要回家,只有小薇一个人没哭,老师表扬了她,并让小薇当班长,这对小薇来说可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小薇想打电话告诉她的爸爸妈妈,让他们一起分亨她的快乐,可当小薇拿起电话的时候却又把它放了回去,因为小薇每次给他们打电话的时候,他们都是哭着和小薇说话的,小薇不想让他们伤心,算了吧。

“孩子,回家吧!爸爸妈妈可能明天才回来,我们还是回家里等吧!”不知什么时候,奶奶已经站在了小薇的身后,温和地对小薇说道,这句话她已经对小薇说了几年了,小薇回过头,看到奶奶花白的头上挂满了晶莹的雨珠,美丽极了,可是岁月已在她那慈祥的面容上刻下了无数条深深的皱纹,生活的重担把她瘦小的身躯压弯了。小薇的心里不禁一阵心酸。小薇跟在奶奶的身后,在风雨中艰苦前行,在泥泞的路上留下了一大一小,深深浅浅的两道脚印。

大量的事实表明,留守儿童的精神核心常常还是外出的父母,父母离得再远,其他监护人都很难占据这个核心的位置。“你最想要什么?”课题组的成员把这个问题抛给一些孩子,往往能得到同样的答案:我什么都不要,只要爸妈回来就够了。能和父母短暂的相处一段时间,成了留守儿童一年中最奢侈的享受。但是,有此待遇的孩子并不多,在他们外出打工的父母中,还有一半以上的人,需要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选择回家一次。

电话似乎成了维系两代人情感交流的重要纽带,但聂茂对它的效果也很不乐观。他们有一个针对农民工的调查,发现后者给家里打一次电话的时间平均不会超过8分钟,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大人的主要交谈对象还是小孩的监护人,大都是泛泛而谈,毫无针对性的嘱咐。

在很多父母看来,对孩子最好的弥补就成了“多给一些钱”,尽管那些钱可能会被送进网吧、游戏厅或者换成烟酒。

上一篇:浅议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下一篇:女孩给老人让座,老人:本来就该我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