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认知例谈语文教学衔接

时间:2022-09-21 03:32:11

从元认知例谈语文教学衔接

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归宿,都是服从和服务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本文试图从学习主体的元认知角度出发,以《七律・长征》教学为例,谈谈中小学语文衔接的两个主要策略。

一、“吃透”五年级教材与学生的元认知

苏教版五年级(下)《七律・长征》,见之于第六单元第21课,这单元由一首律诗和两篇叙事散文组成,主题是“八一壮歌”,展现中国军人的崇高精神和战斗意志。

1.学习目标是:(1)认读“逶迤”“磅礴”等生词,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能理解诗句意思,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感情;(3)初步理解该诗的艺术概括性和巧用夸张的手法;(4)感受红军长征表现的英勇豪迈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2.教学过程与环节主要是:(1)认读感知,读准字音,把握节奏;(2)读通诗句,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3)表情朗诵,感悟红军的崇高精神和律诗的艺术表现力;(4)背诵全诗,能用通俗语言讲解。其中第2、3环节,穿插有关长征历史背景的介绍,借助多媒体展示红军“翻越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翻过岷山”的画面,加深理解红军长征途中战胜千难万险的情境。

3.五年级学生对《长征》的元认知: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让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过了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二、诵读习惯、学诗方法的元认知调控

1.诵读习惯的元认知调控。(1)朗读与背诵的姿势:身正肩平,两臂平放,目光专注,神情自然,声音响亮,咬字准确,节奏分明,抑扬顿挫,富有感情。(2)诵读前的预习,从“标题、体裁、作者、内容、形式与质疑”诸方面做好卡片。(3)诵读时勤于动脑动手,多方向、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圈、点、批、划,翻检工具书,做摘录。(4)诵读时自主感悟,与同学合作探究,拓展想象,再创作。

2.学诗过程与方法的元认知完善。(1)对“七律”体裁的把握。五年级时只是初步了解全诗分四联,每联上下句,每句七个字,整诗八句56字,2、4、6、8句押韵。八年级可继续完善七律的格律常识:①七律讲究韵律,偶句押平声韵;②七律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③句内句间讲究平仄,有“仄起”与“平起”两式,上下句平仄相拗,古韵至现代诗韵的变化一般规律是平分阴阳,入派三声。(2)诵读停顿节奏的矫正。五年级有的将首联读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宜改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3)检索工具书,对词语的掌握。“逶迤”“磅礴”两个双音节词,五年级只是认读注音与解释,八年级可增加对音形义的整体理解与运用。“逶迤”属叠韵联绵词,意义上一个语素,不可再分开理解,常用来描绘群山弯曲绵延的状貌,造句如“井冈山逶迤起伏”,拓展“他异常激动,情绪犹如崇岭逶迤”。“磅礴”属非双声叠韵联绵词,意义上也是一个语素,不可分解,一般形容气势雄伟的样子,造句如“他为气势磅礴的钢琴声所震撼”。(4)重点诗句的欣赏。五年级时只是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粗浅明白《长征》的艺术表现手法。八年级则可运用形象思维,引入“意象”(以词语为物质外壳的诗意形象)的鉴赏方法,品味该诗的意境,体会其艺术魅力。“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四组意象“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高度概括了“远征难”的万水千山,充分表现了红军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叙山水是明线,写红军为暗线,动静结合,明暗搭配,夸张对比,艺术手法十分巧妙。“暖”字温馨喜悦,表现战胜困难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九死一生后的回味。这对反义词是情感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弛有致。末联“更喜”照应了首联的“不怕”,想象二、四方面军越过岷山与第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的情境,突显了全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5)涵泳背诵策略。五年级熟读成诵法,即多读,大声读,读着读着就会背了,是诗歌积累最原始的方法。

洞察了学习主体的元认知,中学语文课堂才能避免与小学的简单重复,朝着别有洞天的可持续发展的美景进发。

(作者单位 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学校)

上一篇:新目标英语中Go for it教学探索 下一篇:中学思想品德课实施分课型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