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肿瘤的CT\MRI诊断

时间:2022-09-21 02:34:10

纵隔肿瘤的CT\MRI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0)07-0039-02

【摘要】探讨CT、MRI对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CT、MRI在发现病灶、肿瘤定位、分类诊断及良恶性鉴别方面均明显优于X线检查,宜常规应用。

【关键词】纵隔肿瘤;CT;MRI;

常规X线对纵隔肿瘤的诊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有一定的局限性,限于纵隔内的未造成其轮廓改变的小淋巴结和肿瘤占位病变一般不能被平片发现;造成纵隔增宽的原因很多,平片的鉴别能力有限,平片对纵隔肿瘤的鉴别主要依据解剖部位和纵隔分区,除典型病例外,明确诊断有一定难度;其次,对良恶性肿瘤判断以及肿瘤对纵隔脏器的侵犯,也是临床上必须了解的,平片很难提供更多确切的信息。鉴于以上理由,CT和MRI为纵隔肿瘤诊断所必须的重要补充检查手段。

1 CT和MRI在纵隔病变检查中的主要临床指征,从中可以反映出CT和MRI相对于平片的优点,以及CT与MRI的各自相对优缺点

1.1 纵隔CT和MRI检查的适应征

1.1.1 胸部平片不能检测的病变

纵隔病变或肿块只有向外生长推移纵隔胸膜和肺的交界面,造成轮廓异常时才被X线平片发现,所以位于纵隔内的肿瘤或增大的淋巴结难以被X线平片发现。虽然CT是横断位扫描,很容易发现病变的存在,但CT对纵隔的显示必须作增强扫描,否则较小的病变尤其是淋巴结有时很难与纵隔内的血管断面相区别。 MRI可做多轴位扫描,而且 SE序列T1加权和T2加权对血管的显示极为敏感,一般不需增强即能发现病变的存在,并能显示与周围脏器的关系。

1.1.2 对纵隔病变的性质鉴别

胸部平片对纵隔肿瘤的定位是可取的,但对肿瘤的密度区分能力差,CT和MRI对纵隔肿块的密度和信号改变较敏感,并能通过增强扫描以显示肿块的强化形式。CT对钙化的显示优于MR,而MR对脂肪组织及出血的显示优于CT。此外MRI多轴位扫描对病变的空间分辨率也优于CT,故对纵隔肿瘤的定性及范围显示较为理想。

1.1.3 纵隔增宽的原因鉴别

纵隔增宽的原因很多,除纵隔肿瘤和淋巴结增大外,纵隔内血管的生理性退变或病变也可造成纵隔增宽,此外纵隔内脂肪的沉积也可造成纵隔增宽,MRI对血管和脂肪的显示尤为敏感,其鉴别能力优于CT,并且不需要作增强,同时多轮位扫描能显示病变的全貌。

1.1.4 血管性和非血管性病变的鉴别

纵隔内搏动性肿块常为血管性肿块,少数也可以是非血管的。若为血管性,究竟是变异、扩张、扭曲还是动脉瘤,这对外科医生尤为重要。MRI对动脉瘤的显示和鉴别较敏感,尤其对主动脉夹层累及范围显示优于CT。

1.1.5 肺门区血管和淋巴结的鉴别

肺癌病例术前了解肺门和纵隔内有无增大淋巴结极为重要,它对于肿瘤的分期和手术切除的估计极为重要。虽然目前肺癌患者术前CT检查作为常规,它对纵隔的淋巴结增大的显示较为可靠,但对肺门区增大淋巴结和血管的区分有赖于良好的增强检查。MR对血管的显示较敏感,故肺门区域的血管和增大的淋巴结极易区分。因此对术前的评估较有价值。

1.1.6 纵隔脊柱旁线的增宽

纵隔脊柱旁线的移位常提示病变来自后纵隔,如后纵隔肿瘤、降主动脉瘤、降主动脉扭曲、脊柱病变或食道病变[1]。平片能发现纵隔脊柱旁线移位,但很难确定性质。MRI对后纵隔病变的显示明显优于CT,尤其对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侵及椎管特别敏感。对脊柱病变与降主动脉瘤的鉴别也较方便。

1.1.7 心血管病变的鉴别

心血管病变的显示和诊断以往常依靠心血管造影。自从MRI运用于临床后对此类病变的检查已日益增多,特别对血管的发有异常和先天性心脏病。此外对后天性的心肌梗塞、辨膜病变、心包病变也经常使用,它最大的优点是无损伤即能获得优良的图像。

2 纵隔内常见肿瘤的一些基本特点与CT、MRI表现,无论CT、MRI还是平片检查,习惯上还是按纵隔区域对占位病变进行分类和讨论,一般将纵隔按前、中、后和上、中、下分成9个区域[2]。

2.1 前纵隔肿瘤

2.1.1 胸腺肿瘤,包括胸腺增生、胸腺瘤,胸腺癌和胸腺囊肿等。胸腺癌有良恶性之分,或谓之良性和侵袭性,良性者局限于包膜内,当突破包膜侵及周围结构如纵隔脂肪、胸膜、心包和心脏大血管时,即谓侵袭性或恶性胸腺瘤。

2.1.2 生殖细胞类肿瘤,最常见的为畸胎类肿瘤,包括囊性畸胎瘤、实质性畸胎瘤(良性、恶性)和未成熟性畸胎瘤(恶性),其它如精原细胞瘤、无性细胞瘤、内胚窦癌、绒毛膜上皮癌和混合性生殖细胞瘤均为恶性。囊性畸股瘤的CT和MRI表现较为特征性,而其它种类的生殖细胞肿瘤的相互鉴别以及和侵袭性胸腺瘤的鉴别不易[3]。

2.1.3 胸骨后甲状腺,根据肿块的起源、部位以及一些基本特征,尤其是明显增强的特点,一般较易诊断。

2.2 中纵隔肿瘤

2.2.1 囊肿性病变,位于中纵隔的主要有支气管源性囊肿、心包囊肿和淋巴水囊瘤。CT虽然易于区分囊性与实质性病变,但当纵隔囊肿合并出血、感染时,或囊液含蛋白成份很高时,其CT值升高,平扫难以区分,增强扫描有帮助,但不及MRI可靠方便。

2.2.2 淋巴结病变,中纵隔是淋巴瘤的好发部位,但需与其它原因引起的淋巴结增大进行鉴别,如纵隔淋巴结结核、结节病、转移性淋巴结增大、炎症、巨淋巴细胞增生症等。淋巴结的分布部位、形态大小、增强类型对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密切结合临床病史及表现甚为重要。巨淋巴细胞增生症又名Castleman病,虽然很少见,但是血管型增强十分显著,颇具特征性[4]。给节病的淋巴结分布虽有一定特征,但变化很多,需与淋巴瘤、结核鉴别,核素扫描有一定参考价值。

2.3 后纵隔肿瘤

2.3.1 以神经源性肿瘤为主,大部分为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神经节细胞瘤,其次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源性肿瘤,包括神经母细胞瘤、嗜铬细胞瘤和化学感受器肿瘤等。

2.3.2 食管癌和食管平滑肌瘤等等。

总之,CT、MRI对于纵隔肿瘤的诊断应注意正确定位,全面分析各层面表现,正确确定病变范围,并分析确定肿瘤成份。

参考文献

[1] 王云华.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2001, 17(2):92-94.

[2] 张雪林,郭启勇。医学影像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133-137.

[3] 吴恩惠。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104- 111.

[4] 吴恩惠。中华影像医学(呼吸系统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2.383-408.

作者单位:475000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影像科

475000河南大学医学影像研究所

上一篇: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63例分析 下一篇:浅谈三维彩超在产科诊断中的重要性